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

2022-04-29 12:47陈飞
关键词:路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

陈飞

摘 要: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其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思想智慧、文化基因、精神力量。充分挖掘百年党史的资源,探索将其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层面探讨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选择,为培养能够真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精神引领。

关键词:党史;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选择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百年黨史作为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不仅是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宝贵资源。当前,如何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坚持教育立德树人根本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提升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2]百年党史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力量源泉。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资源和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史观的主阵地,其成效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如何积极推动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促使二者之间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使广大大学生能够接受百年党史的熏陶,并从百年党史汲取智慧和力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百年党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政治优势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最重要载体,在培养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党史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从“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人”的政治高度,把百年党史的教育贯穿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在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强化百年党史教育。通过疏通主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四个自信”,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引领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校重点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用心讲好百年党史故事,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精心备课,围绕所要讲授的课程教学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为线索,将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等内容融入课程教案设计,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好党史故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增强情感共鸣,发挥百年党史故事的情感育人作用。二是要用信息技术强化党史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积极探索适应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善于从互联网、微信和B站等载体中选取符合课堂教学的党史图像、党史重要人物讲话音频、各类正能量党史短视频等资源,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正效应,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情怀、更有温度。三是要注重开展党史专题教育,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针对大学生关于的党史问题,积极开展百年党史专题教育,以提升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如:以中国近代史的辛亥革命等历史事实说明选择党的领导的必然性;以近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特别是“长征”“抗日”等史实,激发大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以改革开放40多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成果,说明坚持党的领导的必要性;以党领导人民战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机,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增强大学生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通过大量的执政党认同教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讲清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四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充分把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遵循课程教学理论大纲的基础上妥善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让大学生既当“听众”又当“主角”,鼓励大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党史学习,并以党史微课、诗朗诵、情景表演和小组大合唱等形式在课堂中汇报党史学习成果,通过亲自参与促使大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与领悟百年党史的深厚内涵和精神力量,真正实现以参与体验和翻转课堂来推动百年党史入脑入心。

二、百年党史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实现实践育人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最显著特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社会实践既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理论性,更应该要注重实践性,要实现将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中,如果仅仅只依靠课堂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突出实践和躬行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载体,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将百年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坚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扩大实践覆盖面,组织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亲身参与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实践育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丰富内容,创新社会实践形式。要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时代特点,丰富社会实践内容,除了传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要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形式,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优势,组织大学生开展好革命老区社会调查,重走长征路和重走复兴之路等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让大学生在生动的、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感受祖国强大、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第二,整合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平台。主动对接,善于借助学校所在地区的优质社会资源,依托革命圣地、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平台,组织大学生有计划、分批次到这些实践平台参观和学习,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强化大学生的革命情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百年党史相结合、与政治理论学习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以百年党史教育为切入口,整合资源,拓展百年党史教育的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第三,创造条件,组织红色主题社会实践。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载体,创造条件,增加专项实践经费投入,采取学校团体组队和个人单独参与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大学生参加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到闽西革命老区、到古田会址、到革命摇篮井冈山、到革命圣地延安……,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和洗礼,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对党的认知,培育对党的情感,增强对党的认同。

第四,增加经费,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大多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分散实践为主,以集中实践为辅,集中社会实践是以学校和学院为单位统一组建,精心安排,实践成效显著,但能参加集中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人数有限,所覆盖的面很少。制约集中社会实践开展的最重要原因是经费不足,因此,高校要加大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投入,采取以集中实践为主,以分散实践为辅的方式,扩大大学生集中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的集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在学校精心安排的集中社会实践中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百年党史融入网络平台之中,网络育人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无限流量逐渐推广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作为学习、工作、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的重要工具,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网络由于自身具有开放、虚拟、及时、自由和互动等特点,也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2个小时的人数占87.4%,其中每天上网时长在2-4个小时左右的大学生人数占42.9%[5]。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日益频繁,网络对大学生越来越重要。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这也为百年党史在校园的传播提供了新路径。因此,要以校园网络平台为途径来实现百年党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更广泛地传播,就要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与管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共同的思想基础,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着力实现网络育人。具体来说,高校重点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立起有利于百年党史传播的校园网络宣传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6]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和易班等网络平台,既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也是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大力度、主动建设。要强化网络阵地意识,不断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同时,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大胆探索全媒体网络平台和体系建设,构建一个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网络格局,通过开设“党史上的今日”“百年党史知识问答”“重要党史人物介绍”等专题栏目,以更加富有吸引力的传播方式,在网上唱响党史主旋律,弘扬党史正能量,不断提升大学生党史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成效,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坚强的网络阵地保障。

其次,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不断提升校园网络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网络,每个大学生上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因此,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围绕百年党史主题,积极创作与百年党史有关的网络图片、网络音乐、网络动漫和网络微电影等,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对校园网络空间内容的监管力度。结合高校实际,建立起一套校园网络党史学习教育信息的定期与不定期筛查制度,加大对网上有害和不良党史内容的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实现对不良信息的有效防控,为百年党史学习营造一个清朗的校园网络空间。

最后,加强网络行为引导,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一些境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有害信息传播,使一些错误的、歪曲的党史内容乘虚而入,不仅在网上大肆传播,污染了网络环境,而且对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有关百年党史主题的网络互动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主流意识形态和正确党史内容成为网络空间的主导力量。

百年党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学在大学生百年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精心打造百年党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课堂,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家国情怀和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党史观,使其真正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迫切需要。相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促进百年党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网格平台,高校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N].人民日报,2021-02-21(1).

[3]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6-04-30(2).

[5] 沈壮海,王晓霞,王丹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6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196.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党史篇
党史上的今天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