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静
(南通市马塘镇中心卫生院,江苏 南通 226401)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厌氧菌。临床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和坏疽穿孔性阑尾炎三种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突发上腹部或脐周围疼痛,伴随着短暂的恶心和呕吐,持续几小时后,患者的疼痛会向右下腹移动,同时右下腹伴随着压痛和反跳痛,咳嗽时还存在着局限性疼痛和低热[1]。多层螺旋CT是常用的临床诊断模式,具有极高的诊断准确度,可为医生术前诊断提供科学资料,为患者及时手术争取宝贵时间。
采取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8月收治的217例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一般资料。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获取手术病理结果。手术前,患者均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男性102例,女性115例,平均年龄(38.52±5.33)岁,平均病程(1.63±0.52)d。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恶心以及腹部疼痛,符合手术指征。排除合并其他脏器功能病变患者,胃肠道炎性疾病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患者入院后,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 64排螺旋CT仪器为患者实施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上抬双臂,呈曲肘抱头状,保持正中矢状面与台面保持垂直状态。检查时,医生指导患者调节呼吸,从胸椎11下缘到耻骨联合上缘实施扫描检查[2]。设置检查仪器的扫描参数: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280 mA,层厚设置为7.5 mm,层间距设置为7.5 mm,矩阵设置为512×512。为患者实施多前面和多角度扫描检查,将扫描后获取的数据传输到工作站进行处理。采取1.25 mm的薄层重建,观察患者软组织窗,将窗位设置为35 Hu,窗宽设置为300 Hu,然后针对回盲段实施扫描和数据重建。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采用χ2检验,用例(%)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有212例,诊断准确率为97.70%,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比较 例(%)
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单纯性阑尾炎确诊率为24.42%,化脓性阑尾炎确诊率为20.74%,坏疽性阑尾炎确诊率为31.80%,阑尾周围脓肿确诊率为23.04%。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单纯性阑尾炎确诊率为24.42%,化脓性阑尾炎确诊率为20.28%,坏疽性阑尾炎确诊率为30.88%,阑尾周围脓肿确诊率为22.12%;不同类型急性阑尾炎患者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阑尾的检查结果对比
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但极易与腹膜炎、胃肠炎、肠梗阻等疾病混淆,从而给临床诊断带来影响。单凭临床症状很难明确阑尾炎的疾病类型,临床诊断中需选择有效、合理的诊断手段,提高对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尽快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对策。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影像学诊断技术也迅速提高,因此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检出率较高。多层螺旋CT检查手段成为诊断急性阑尾炎的主要手段。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无创、检查准确度高、分辨率高、快捷等优势,检查技术能够通过薄层图像重建,从而能够清晰观察到阑尾位置,不同类型的阑尾疾病特点也能表现出来,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该技术还具有避免呼吸、肠蠕动干扰作用,呈现图像的分辨率较高,从而能够直观、准确地确诊疾病。
阑尾增大和增厚是阑尾炎最关键的CT征象。阑尾壁强化属于阑尾炎特异性CT征象,阑尾周围脂肪中的内条纹作为敏感CT征象,这些都是辅助确诊阑尾炎的重要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急性阑尾炎CT表现有很大差异,掌握不同类型阑尾炎疾病的CT征象对诊断分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单纯性阑尾炎的主要特点为阑尾增大,边缘粗糙,脂肪层模糊。化脓性阑尾炎CT检查的主要征象为阑尾增大,壁管增厚毛躁,腔内能够观察小粪石,阑尾周围出现片状低密度渗出情况。坏疽性记性阑尾炎的CT征象为阑尾增大,阑尾壁厚和毛躁,腔内可观察到圆形、高密度粪石,周围呈现出片状渗出情况。阑尾周围脓肿的CT征象表现为阑尾增大,边缘毛躁,腔内存在高密度粪石以及囊性低密度灶等[3]。
本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多层螺旋CT检查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有212例,诊断准确度为97.70%,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不显著。
多层螺旋CT检查用于阑尾炎患者的诊断,需注意与腹膜炎、消化道穿孔、肿瘤等疾病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综上所述,阑尾炎患者在术前诊断中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对尽快提高诊断准确率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不同类型阑尾炎患者的诊断也有极高的诊断准确率,对明确阑尾炎患者的分型、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