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敏红,马娅芳,朱晓青
胫腓骨骨折为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临床多以手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促进患肢功能恢复[1]。然而,受疾病、手术应激等因素影响,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康复期易出现疼痛感,加之缺乏对疾病康复的专业认知,加重负性情绪,导致疼痛感加剧,创伤后成长水平偏低,不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质量的提高,需加强专业护理[2-3]。当前,临床关于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的护理以常规措施为主,但该护理方案缺乏针对性,难以提升病人整体护理效果[4]。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为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护理措施,基于综合性理论知识,对病人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行为干预,促使其个体行为发生变化,转变错误认知,提升干预效果[5]。近年来,本院将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胫腓骨骨折病人中,为分析其干预效果,此次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接收的112例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6月—2021年6月本院接收的112例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按收治时间分作两组,各56例。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22~71(46.33±4.72)岁;骨折部位:27例左侧,19例右侧,10例双侧;骨折因素:20例交通事故伤,19例跌倒伤,10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观察组男29例,女27例;年龄20~74(46.95±4.90)岁;骨折部位:29例左侧,18例右侧,9例双侧;骨折因素:19例交通事故伤,20例跌倒伤,11例重物砸伤,6例其他。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骨科诊断与治疗》中相关标准[6],且经CT、X线等诊断后确诊;②满足手术指证,且由本院同一组医生进行手术;③年龄18~75岁;④首次胫腓骨手术;⑤文化程度均为小学以上;⑥知晓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书签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性并发症或合并症;②处于妊娠或哺乳期;③合并严重性休克;④合并严重性脏器功能障碍或基础性疾病;⑤意识、精神、沟通、听力、智力或凝血功能等障碍;⑥恶性肿瘤。此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满足《赫尔辛基宣言》,且两组信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予以简要介绍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告知手术配合方法,安抚病人情绪,加强饮食指导与用药干预,术后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与术口皮肤状况,定期换药,予以止痛干预,并指导展开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以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订干预计划,出院后,参考计划内容,采取电话、上门回访等形式定期展开干预随访,步骤如下:①前意向期(术后1个月)。该阶段,大多数病人都缺乏行动意图,以“意识唤醒”“生动解说”为依据,了解病人骨折诱因,取得信息后,引导病人对骨折风险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介绍疾病专业知识、手术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列举治愈病例资料,说明认知行为干预的意义,鼓励病人摆脱负性情绪,使内在的转变动机得以激发,主动控制不良情绪。②意向期(术后5~7周)。该阶段,大多数病人都具备行动意图,以“自我评价”“环境评价”等再评价措施为依据,对疼痛、负性情绪产生因素、创伤后成长水平等展开深入分析,协助病人分析骨折对自身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影响,鼓励病人提升行为转变意识,明确说明认知行为能力低对于关节功能恢复的不利影响,利用既往科学数据,协助病人树立复信念。③准备期(术后8周)。该阶段,大多数病人都已做好行动的准备,并从认知行为干预中获得益处。对此,以“自我解放”为依据,拉近护患关系,取得病人密切配合及信任,采取举例、反问等形式督促病人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与行为进行反思,了解到负性情绪产生的不利影响,主动改变错误认知,配合医护人员制订认知行为改变方案与计划。④行动期(术后9~12周)。该阶段,病人的行为已发生变化,以“反条件作用”“刺激控制”为依据,鼓励病人严格按照计划内容完成目标,肯定其努力。对于未能成功完成计划者,协助其分析原因,加强监督与指导。⑤维持期(术后13~16周)。以“强化管理”为依据,引导病人寻找可替代行为,激发主观能动性,督促病人积极行为习惯增加与养成,调节自身行为,制定并落实奖惩机制,督促病人继续维持良好、正确的认知行为习惯。
1.3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护理前、术后1个月、2个月及4个月时,分别评估两组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通过“0~10分”的疼痛分级标尺对疼痛状况进行标记,无痛计0分,轻度疼痛计1~3分,中度疼痛计4~7分,重度疼痛则计8~10分[7]。②负性情绪。护理前、术后4个月时分别评定两组负性情绪,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SAS表的标准分≥50分即出现焦虑情绪,SDS表的标准分≥53分即有抑郁情绪[8-9]。③创伤后成长水平。护理前、术后4个月时分别评定两组的创伤后成长水平,以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进行。量表有5个维度:精神变化、欣赏生活、个人力量、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分别有2个、3个、4个、5个、7个条目,共21条目,以0~5分评分,总分0~105分,分数越低,即创伤后成长水平也差[10]。④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护理前、术后4个月时分别评定两组的患肢关节功能,即以通用量角器测定其膝关节活动度、主动屈曲角度。
表1 两组病人患肢疼痛程度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病人负性情绪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3.1 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可缓解病人的疼痛程度 此次将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结果发现术后1个月、2个月及4个月时,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缓解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的疼痛程度。胫腓骨为人体骨骼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解剖结构复杂的特征,一旦发生骨折,易使血管、软组织功能受损,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缓解症状[11]。然而,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康复期较长,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较高,常规护理措施难以满足其需求[12]。
将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于前意向期、意向期、准备期、行动期及维持期等不同阶段综合分析病人护理需求,结合其行为变化情况,加强针对性认知行为干预,促使病人认知行为发生阶段性变化,使其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与康复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其转变动机进行激发,重树康复信念,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康复准备,并成功完成各项计划,形成为维持正确的认知行为习惯,有助于提升病人护理质量,促进病情转归,促使病人的疼痛接受度、认知程度提升,增强疼痛阈值,进一步降低疼痛程度。
3.2 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可改善病人负性情绪 此次将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结果发现术后1个月、2个月及4个月时,观察组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的负性情绪。在手术应激、骨折创伤等因素影响下,病人术后易出现疼痛感,加之缺乏对疾病、手术、康复的正确认知,在固有思维模式与习惯的作用下,增加心理负担,影响术后康复质量。于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加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通过缓解疼痛感,使病人身心维持舒适状态,有助于增强其积极认知心理,改善负性情绪[13]。
3.3 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改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PTG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促进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创伤后成长水平提升。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中,通过综合整理多种行为干预模型原理与措施,构建起综合性认知行为干预理论模式,结合病人具体需求与行为变化特征,制订个性化、针对性行为干预计划,增强病人的“意识唤醒”“生动解说”“自我评价”“环境评价”等跨理论模型理论,提升病人对于骨折的感知,改善健康促进行为,促使其认知行为发生变化,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缓解疼痛程度与负性情绪,积极面对疾病与康复,增强康复信心,促使其创伤后成长水平进一步提升[14]。
3.4 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可促进病人关节功能康复质量提升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的膝关节活动度、主动屈曲角度也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有助于促进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提升。研究表明,胫腓骨骨折手术病人的康复效果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疾病认知、疼痛程度、情绪状态及创伤后成长水平等[15]。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案的实施,通过提升病人认知行为水平,提升其执行能力与依从性,逐渐养成积极配合康复训练的习惯,主动与医护人员及家属进行交流,合理利用社会支持,主动解决康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始终维持乐观情绪,促进身心康复,有助于提升创伤后成长水平,坚持健康认知意识与行为,促使其关节功能康复质量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的干预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其疼痛程度,改善负性情绪,提高创伤后成长水平及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受实际条件、时间与经费等主客观因素限制,此研究局限于课题组对本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展开护理分析,病例数量有限,疾病性质单一,观察时间短、指标少,后期需展开多中心进一步研究,为跨理论模型的认知行为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术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提供更多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