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宪洲,李润华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党委,北京 100070;2.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012)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在日本,大学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历经了从城市化初始期的“淡泊疏离”阶段(1868—1945年)到城市化复苏期的“接轨结合”阶段(1945—1955年),从城市化成长期的“匹配相生”阶段(1955—1973年)到城市化成熟期的“融合共生”阶段(1973年至今)[1],业已建立了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关系。东京(1)多年来,随着东京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城市群、都市圈的演变,形成东京都、东京圈和首都圈等多种衍生概念,且大多不加严格区分而被混淆使用。本文的“东京”是指行政区划意义上的东京都,即日本一级行政区47个都道府县中的“都”行政机构,下辖23个特别区、26个市、7个町、8个村,以及伊豆群岛、小笠原群岛等岛屿。公立高校的功能定位与产学官融合的成功实践对更好地促进现代城市与大学的互动、推进城教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城市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长久以来,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和地方资源发展优势,东京成为日本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高等学校密集,教育资源底蕴深厚,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方面的龙头地位不可动摇。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东京都政府注重落实财政在教育支出方面的责任,充分调动多元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形成了满足多样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层次分明、功能清晰、互动互补的国立、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结构,不同类型的大学在服务城市转型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具有充足的驱动力,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20年度《学校基本调查》中,东京高等教育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1)东京现有4年制大学158所,包括国立14所、公立2所、私立142所,占全国大学总数(795所)的19.9%。大学按都内行政区域划分,特别区部有100所,市部有43所,郡部及岛部有0所,大学本部设在东京辖区以外的有15所。在校学生人数约为74.6万人,占全国大学生总数(291.5万)的25.6%。2)东京现有短期大学37所,按都内行政区域划分,特别区部有28所,市部有9所,均是私立短期大学,在校学生人数约为1.05万人。3)东京现有高等专门学校3所,国立、公立、私立各1所,分别位于东京八王子市、品川区和町田市,在校学生人数为3 470人。
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根据运营主体的种类和归属关系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3类。这3种形态迥异的学校类型,满足了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时代需求,实现了多样化兼具特色性发展。其中,公立大学是由地方公共团体设立并维持其日常运营的大学,占日本大学总数的11.8%[2]。从由地方公共团体设置和管理这一特性来看,公立大学承担着向地方提供高等教育机会及作为地方社会的知识文化基地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被寄予对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贡献的厚望。随着2004年公立大学法人制度的导入,截至2020年5月1日,日本94所公立大学中已有75所大学“变身”为独立行政法人,在自主自律的环境下,积极开展富有魅力、各具特色的教育研究[3]。
东京地方高等教育的体系体量较小。在东京都内,经东京都政府审批设置的公立大学仅有2所,高等专门学校仅有1所。2所公立大学分别是成立于2005年的东京都立大学(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简称TMU)和成立于2006年的东京都立产业技术大学院大学(Advanced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简称AIIT)[4],1所高等专门学校是东京都立产业技术高等专门学校(Tokyo Metropolitan Colleg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东京都立大学是一所中等规模研究型综合性公立大学,该校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一批高水平学科专业,人文社会学部、法学部和理学部的入学考试难度不亚于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及北海道大学等老牌国立大学。东京都立产业技术大学院大学的原名为产业技术大学院大学,于2020年4月冠以“东京都立”,更名为现名称。该校是一所产业技术领域的专门职大学院(2)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日本于2003年创设专门职大学院,设置了专门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课程,此后陆续拓展到法律、会计、商务、技术经营、公共政策及公共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坚持理论与实务并重,培养具有渊博学识和卓越岗位胜任力的专门人才。为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该校设置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事业设计工学”专业、培养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级信息架构师的“信息软件构造”专业及培养在产业领域带来革新的制造业架构师的“制造技术”专业,在特定职业情境下开展体验式、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项目式实践教学,为东京都及其行业企业培养输出高级技能人才[5]。东京都立产业技术高等专门学校,简称“都立产技高专”,于2006年由东京都立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和东京都立航空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合并重组而成立,致力于培养为东京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制造专家。该校只有一个制造工程学科,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分别在品川和荒川两个校区设置了机械系统工学、电气电子工学、信息通信工学、机器人工学、航空宇宙工学及医疗福祉工学等8个特色专业。该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ICT和IoT技术,开展助力和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教学[6]。
东京都立大学从产生、定位到布局,其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各层面均与区域发展和城市需求深度契合。东京都立大学以原综合性大学东京都立大学、以工科见长的东京都立科学技术大学、以健康保健专业见长的东京都立保健科大学和以商科见长的东京都立短期大学为母体,由东京都公立大学法人负责运营。
东京都立大学有7个校区,属于多校区办学模式。该校现有人文社会学部、法学部及经济经营学部等7个学部的本科专业,助产学专攻科的专科专业,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科、法学政治学研究科和经营学研究科等7个研究科的硕博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南大泽校区作为主校区,设立了学校的绝大部分机构,是6个本科专业和6个研究生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主要基地;其他6个分校区或作为一个下属学院,或作为一个行政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东京都立大学的学术水平是日本公立大学中的“翘楚”。据《朝日新闻》出版社发布数据表明,2009—2019年10月期间,该校的高被引论文位居日本公立大学第1位。该校申报日本最大规模的竞争性研究资金制度——科研费(KAKENHI,又称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新立项项目的通过率为34.4%,“青年研究”(获得博士学位未满8年的青年学者独立开展的研究)项目的通过率为48.4%,超过全国平均值(40.1%)[7]。
截至2020年5月1日,东京都立大学有6 852名本科生、10名专科生及2 264名研究生,共计9 126名学生,在校生人数位居日本公立大学之首;学校有教师651人、行政人员507人,生师比为10.53;本科学生的就业率为97.8%,且已连续5年超过97%。东京都立大学与26个国家(地区)的73所学校缔结了交换留学与派遣留学的协议,接收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位居日本国内公立大学第1位。留学生在籍人数为638人,其中研究生院共有来自25个国家的439名留学生,留学生占研究生的比例约为19.4%。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是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地。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HigherEducation,简称THE)发布的2021年度“THE世界大学排名” ,东京都立大学位居日本国内综合排名第21位,世界综合排名第801~1 000位。据《朝日新闻》发布的2021年度日本国内大学排名,东京都立大学位居公立综合性大学第1位[7]。
根据《学校教育法》中“设置者经费负担”“谁办学谁负责”的原则,东京都政府主导了东京都立大学的功能定位,希冀其成为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助力城市品质提升的高等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好智库作用,为东京都可持续发展作出切实贡献。同时,东京都立大学应成为学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满足都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以校园文化带动城市文化建设,发挥学科和区位优势,开展协同创新,努力提高都民的健康医疗和福利水平。
东京都立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以“追求大城市中人类社会的理想形象”为使命,在教授广泛学科领域知识、研究高深专业学术的同时,通过与教育研究机构和产业界的合作,取得立足于大城市的教育研究成果,培养具有丰富人性和独创性的人才,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作为首都东京的公立综合性大学,为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反哺”城市文明,东京都立大学开展校地协同合作建设的重点课题包括[8]:1)提升城市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从物质循环和城市基础设施空间配置的视角入手对优化城市环境作出贡献。2)构建具有动态产业结构的高度知识化社会。融合工学各专业领域和产业社会支撑体系,构筑更加贴近民众期盼的城市社会发展支撑体系。3)实现充满活力的长寿社会。在少子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构筑以高度专业医疗为代表的居家医疗、区域护理及走入大众视野的日常健康护理等城市居民健康长寿支撑体系。
东京都立大学依据现代大学的三大主要职能分别设定了发展目标,具体包括[8]:1)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需求,实施突出城市特色的教育,培养活跃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人才。2)研究目标。推进着眼于“大城市”的高深学问研究,向世界展示大学的存在意义,这是有机融合大学不同使命对应的相关研究和遵循学术规律的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推进大学研究活动。3)社会贡献目标。通过与东京都政府的合作,在发挥东京都智库功能的同时,与企业、民间非营利团体(NPO)、教育研究机构及行政机构等进行合作,把大学的教育研究成果回馈社会,为提升和发展都民生活、振兴产业作出贡献。基于“地缘优先”视角,开展立足大城市东京的教育研究并把教育研究成果反哺和造福区域社会。
城校共建、城教融合是一项“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工程:一方面,大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积极为地方政府提供各种先进科技信息及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助力区域培训和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从产业发展和区域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区位、资源及财政资金等优势,协调和支持产业界积极与大学开展产学合作,引进、转化及推广大学科研成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年来,东京都立大学不断加大与东京都政府城教融合的力度,制定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9]:1)针对大都市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类现实课题和挑战,建立跨领域跨学科研究的体制与机制,能从多角度提出有效的方法和对策等。2)加大对公共政策部门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能够针对破解城市发展的复杂问题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并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日本93所公立大学中,东京都立大学的公务员录取率位居第1位。2018年,该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公务员共计128名,其中有23名被东京都厅各直属机构录取。3)加强与东京都考试研究机构和文化设施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东京都拥有的知识资源,为城市课题的解决和区域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在校地协同合作方面,东京都立大学将重心放在与东京都政府直属机构及下属部门的密切合作上。以2011年为例,东京都立大学与东京都政府的城教融合涵盖知事本局、总务局、财务局、都市整备局、环境局及福祉保健局等14个直属机构的50个合作项目[10]。至2019年,东京都立大学与东京都开展的城教融合项目增至160项,为开展复杂性、多元性、多样化的行政课题作出了贡献[7]。此外,学校还定期选派在编的优秀行政管理人员到东京都总务局总务部企划会计科、文书科及人事部制度企划科等部门开展为期1~2年的进修锻炼,以此加强行政团队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效能。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东京都经济社会发展,东京都立大学积极致力于产学官合作(3)“产”是指民间企业或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等广义上进行商业活动的集团,其资助的研发与产品的市场化密切相关,注重开发而非研究,其特点是短平快、投资少,追求短期利润。“学”是指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国立研究机构等学术性组织,主要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要使命,大学的科学研究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官”是指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通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建设,依托政策高地优势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完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有效衔接机制与人才的有效流动机制。,成立了“产学公合作中心”,与产业界、公共机构形成高度网络化的互动与合作机制,通过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转化反哺社会,为城市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东京都立大学采取的产学官合作模式主要包括共同研究、委托研究、接受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学术与技术咨询及共同研究中心等。
如图1所示,东京都立大学“产学公合作中心”的运营策略主要有[11]:1)积极推进与产业界的共同研究和委托研究,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提升本校教育研究活动的基础水平。2)把通过产学官合作获得的研究成果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简洁明了的图表予以呈现并发布,及时、广泛地传播给社会。3)强化产学官合作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与运用。4)设置专门协调机构,促进产学官合作活动能够顺利、可持续地进行。5)产学官合作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面向公众推进信息公开。东京都立大学产学公合作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运营效能良好。据统计,2019年,该校促成产学共同研究项目153项,经费约282 575 000日元;受托研究项目30项,经费约46 484 000日元;提案公募型研究项目80项,经费约570 199 000日元;学术咨询35项,经费约23 907 000日元。上述接收各类企业委托进行的项目总计298项,经费约923 165 000日元。
图1 东京都立大学产学公合作中心运行示意图Fig. 1 Ope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government Cooperation Center of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我们需要借鉴和吸取国外高校的有益做法,但必须立足于我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据教育部2021年9月30日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显示[12],北京现有92所高校,其中北京市属高校38所(本科22所、专科16所),几乎占据了北京高校的“半壁江山”。2018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宏观引导,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逐一研究并明确市属高校办学定位,支持市属高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技能型大学,更好地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13]。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如何依托区位优势,发挥高校集群优势,切实有效推进城校共建、城教融合,是摆在北京市属高校面前的一项关键性课题。东京都立大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原始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东京城市建设和产业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东京都立大学在学校办学定位与城教融合等方面体现了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东京都立大学发挥7个校区的特点,充分利用本校研究成果和研究器材等资源,为振兴产业和研究社会课题作出贡献。例如,在日野校区,该校通过与先进企业开展合作,为多摩地区的产业振兴作出了贡献;在荒川校区,该校进一步推进与地方自治体的合作,提出了解决超级老龄化社会相关问题的对策。
多年来,为解决东京城市发展面临的各种都市课题,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东京都立大学与东京都政府之间落实开展了多项合作项目。东京都立大学致力于通过与都政府的合作研究东京都的政策课题,为政府提供政治经济决策咨询,积极推进完成了综合防灾对策研究项目、东京2020年奥运会与残奥会相关研究项目等,实现了学术研究成果的落地,并回馈区域与社会。
东京都立大学在促进与各校区周边区域融合和NPO等合作的同时,通过学生社团和志愿者中心开展活动,推进与所在区域的互动交流,为提升区域活力作出贡献。例如,该校积极推进各校区设施向所在区域的居民和都民开放,通过校园文化节等大学活动,邀请区域居民和都民自由参与,增进交流;为了创建“人人都想去”的校园,为区域居民和都民营造能够感知学问乐趣的场所,在校园内设置博物馆,展示本校的历史、珍贵的档案资料及特色教育研究成果;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城市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通过开放大学,策划和实施紧跟时代变化的学习课程,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14]。
城教融合是明确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向、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活动的基本原则。树立城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有利于地方政府和高校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共建共赢、齐头并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为切实推进北京市属高校城教融合走深走实,我们应牢固树立城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借鉴东京公立高校办学的有益经验,明确地方政府和高校的角色定位。在推动城教融合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扮演城教融合共建的主导者、高校发展规划的决策参与者、携手探索城教融合运行模式的合作者、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支持者等多重角色;地方高校应扮演地方政府政策决策过程中的智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区域协同创新的“助推器”及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引领者等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