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涛 胡婕妤
摘 要:跨境电商作为中国超大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直接纽带,如何驱动消费市场具有实际研究意义。文章通过分析跨境电商与消费升级的现实依据,阐释了跨境电商影响消费升级的机理,得出:第一,跨境电商正处于高速发展且存在不均衡态势,从区域看,沿海发达地区的跨境电商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呈现梯度分布,从企业看,跨境电商进出口企业和平台表现突出,物流、支付和监管服务企业发展较为落后;第二,跨境电商通过收入、网络、物流基建和产业等路径发挥作用,从消费能力、消费方式、消费体验、消费对象等层面促进消费升级。基于此,文章从构建数字生态体系、形成产业集群、畅通内外循环通道和形成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跨境电商;消费升级;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4.04
一、引言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梯级态势,而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同步呈现区域差异,沿海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山东、附件、江苏等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数量明显偏多,处于高速领先发展阶段,是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主要组成部分。跨境物流、跨境支付和监管场所运营人类型的跨境电商公司占比较小。从整体上看,各省跨境电商企业中约95%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交易业务,21%的企業注重跨境电商平台属性,不足5%的企业具有跨境物流企业属性或者监管运营人属性,不足1%的企业具有跨境支付属性。各省不同类型跨境电商企业占比结构相似,但各省数量差异明显,且跨境物流和跨境支付企业数量偏少,这反映出跨境电商交易中的物流和支付落后于贸易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宁金融研究院构建的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综合指数真实有效地反映了全国整体及省级层面的消费升级态势(见图1)。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2013年以来,消费升级指数逐年递增,从2013年的0.341稳步提升至2019年的0.378,居民消费升级呈现稳步向好态势。
(注:图中数据来源于苏宁金融研究院)截至2021年8月,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超2.6万个海外品牌入驻天猫国际,覆盖5300多个品类,其中八成以上品牌首次进入中国市场。庞大数量的背后反映出海外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转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转变以及中国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追求。2020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并提出要完善税收政策和发展跨境电商,改善进口商品供给。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为着力补齐新型消费短板、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加快新型消费发展,通过新型消费扩容提质,通过跨境电商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助推消费升级。跨境电商作为一个网络空间,利用消费场景数字化、无接触和虚拟化,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新形态,有效提升消费与供给间的适配性。跨境电商为外贸企业应对外界环境冲击提供了有效途径,重视跨境电商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1]
二、文献综述
(一)消费升级内涵的延展性
消费升级是多维度的概念,包括消费内容和消费品质、消费渠道和消费工具、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升级,具体表现为消费结构优化转型、消费方式换代和消费体验改善等。[2]将消费制度和消费观念引入消费升级的内涵中[3],用其解释消费者主权维护,因此定制服务需求也是消费升级的体现。[4]消费升级在微观层面体现为预期可支配收入、商品服务质量、商品销售价格、消费空间等方面的变化,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产业、社会技术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变化。[5]总之,消费升级一方面是指消费支出中不同类别的占比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指消费支出从低质量到高质量,从低端到高端发展。
国内外学者通常用消费结构的变化描述和衡量消费升级,且由于研究角度和目的各异,消费测量方式存在差异。最基本的是通过恩格尔系数衡量,或在“物质―服务”消费体系中使用家庭工业品与农产品、服务与工业品的支出比重衡量消费结构升级[6],或在“生存―发展―享受”消费体系中用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衡量消费升级[5]。然而,仅通过单一消费类别的占比考察消费升级、判断消费升级与否有失偏颇,因而学者引入收入需求弹性,以此区分一般商品和高层次商品。用高层次商品支出占比变动情况衡量居民消费升级,或用收入需求弹性大于1的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来表示消费升级。[7]上述标准实质是通过消费结构衡量,无法反映消费升级的本质,即消费层级的提升。有学者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衣食住行各消费分项间联系形成映射关系,将消费性支出分为食品支出和物质性支出,以衡量消费升级的层次。[8]具体来说,消费分为基础消费和非基础消费,包括典型消费升级、典型消费降级、多数情况下的消费升级和多数情况下的消费降级等类型,再利用CGSS数据库,通过ELES模型可分析出我国整体处于消费升级状况,但不同收入人群、城乡居民之间存在差距。[9]
驱动消费升级的因素有内生和外生之分,内生因素包括收入状态、人口结构和消费心理预期等因素,外生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储蓄利率、政策等因素。一方面,凯恩斯的经典消费理论指出,当前消费依赖于当前收入,家庭消费结构转型主要受到收入和经济的影响,因为收入增加会通过人口构成扩大心理偏好效应,增加高素质人口比重。[10]从人力资本和人口结构看,教育程度、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会影响家庭消费结构[11-12],因为消费者主观消费行为是促成现实消费升级的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是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3],学者在多部门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自主创新效应和技术吸收效应,证明提升高端产业自主创新效应是推动总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关键,产业创新则是通过产出结构高级化这一中介效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13]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生产能力提高和消费升级的供给侧动力,收入增长是推动消费升级的需求侧动力,二者共同从供需两侧推动消费升级。[14]
(二)跨境电商发展的双向性
在新一轮消费升级的风口下,跨境网购消费从满足刚需生活功能性消费向提升生活质量的品质化消费迈进,不仅为众多品牌商接触中国大市场提供了机会,也为中国企业与中国品牌走出去提供了渠道。跨境电商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时期:2003年前是跨境电商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特点是线上展示、线下交易模式;2004—2012年为跨境电商发展的第二阶段,B2B和B2C平台模式出现,线下交易、支付、物流等流程实现电子化,逐步实现线上展示和交易并存;2013年后跨境电商以B2C和C2C模式为主,向M2B、M2C平台模式转型,平台销售产品由网商向一手货源转变,这一转变是与消费者需求升级相匹配的,也反映出现阶段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由“生产相关需求”转变为“服务相关需求”。[15]
从供给端看,跨境电商被视为进入国外市场的新模式,尤其是众多中小企业的新选择。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会选择最小交易成本的模式进入外国市场。[16]跨境电商具有低门槛性。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互联网共享平台,不要在目标市场有实体存在,要为更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凸显跨境电商在收入分配上的平等性。[17]另外,提供跨境交易或服务的主体,对国外消费者消费行为习惯较为陌生,这使得传统跨国贸易方式面临高昂的交易成本和制度壁垒,而通过跨境电商实现进出口贸易会使该壁垒降低。[18-19]跨境电商具有成本优势。具体而言,跨境电商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中的成本,尤其与距离相关的贸易成本。国外学者通过Google AdWords数据研究发现,相比传统外贸形式,以跨境电商模式交易时,与距离相关的贸易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20]换而言之,跨境电商并未带来“距离的死亡”,而是受距离影响的程度比传统贸易方式低。[21]跨境电商能显著降低距离相关成本,尤其是国际贸易中的固定成本,但跨越语言障碍相关的贸易成本会增加,尤其对汇率等可变成本较为敏感。[22-23]
从需求端看,国外消费者选择跨境电商的原因是与距离相关的贸易成本下降且商品种类增加,并获得更好的购物体验,其实质是贸易成本降低。[24]具体为价格占有优势或商品实用性强,关键是有物流速度、沟通时效等互联网速度的加持,如快速询盘回复会提高转化率。[25]对此,跨境电商供应链需要实现销售、仓储和研发三方面的本土化。[26]通過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产品供需匹配新模式,在解决传统供需匹配痛点问题的同时[27],为供给双方提供机遇和挑战,也提高了零售部门效率,对其他部门、个人和家庭消费利益产生影响[28],驱动整个消费链条发展。当跨境电商呈现高级形态即表现为数字贸易时,便能推动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级智能化数字化的贸易活动。[29]跨境电商是获得比较优势的新手段,也是实现消费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动力。
(三)跨境电商与消费升级的相关性
结合驱动消费升级的内外部因素,电子商务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包含两个角度:1.对消费者本身的主观影响,具体指电商消费模式对消费者习惯、消费行为、消费能力等的影响。首先,互联网经济深入生产和消费各环节,并衍生出新型商品,而新模式和新商品会创造大量需求,在被广泛接受的过程中会培育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正是延续性的消费意识和习惯促使消费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30]其次,跨境电商从供给端实现产品多元化,有利于海外消费回流,而海外高端消费回流可以驱动国内规模化消费升级。[31]此外,跨境电商的发展可能促进配套产业链同步成长,增加就业和收入,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研究表明,电商销售规模与人均消费、总消费呈现为“U”型关系。[32]因而,跨境电商与消费水平可能存在相似的“U”型关系。2.通过影响客观环境影响消费升级。具体来说,电商发展模式影响消费环境、消费种类、消费成本等。首先,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产品供需匹配新模式,解决传统供需匹配痛点问题。[27]其次,电商发展还可能对城乡消费差距产生影响。其主要通过影响城乡消费规模直接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通过影响城乡收益分配间接影响城乡居民消费差距。[2]最后,跨境电商提高贸易便利化,进出口壁垒降低使得更多投资者进入市场从而加剧了市场竞争[18],带来产业结构变动,推动消费升级。电商发展使得消费能够突破地理空间限制,对消费的区域配置产生影响。电商消费对实体消费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并不一定是额外的消费增加。[32-33]跨境电商快递额外费用常常被视为交易成本[34],通过缩短跨境电商贸易的过境时间能有效扩大电子商务市场。[21]相对国内电商,跨境电商交货周期较长和交货费用较高,但由于快递服务流量增加,易于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35]另外,跨境电商平台上优质产品会因为客户好评这种无成本网络宣传,形成口碑效应,提高交易销量。[36]跨境电商为供给双方提供机遇和挑战,提高部分交易效率,对消费链条各环节具有深刻影响。
由于跨境电商兴起时间较短,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外学者对消费升级内涵和测度具有较为成熟的认识,对电商影响消费升级的机制理论有较为充分的论证,这些为跨境电商影响消费升级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
三、跨境电商影响消费升级的路径分析
跨境电商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跨境电商通过企业和市场直接作用于消费者。跨境电商比传统贸易交易环节短,具有较低的边际成本,可以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且跨境电商平台易形成规模经济,不受客户流量限制,带来市场价格下降,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而购买能力得以提升,间接实现消费者收入效应。另一方面,跨境电商通过产业和就业间接作用于消费者。跨境电商新消费模式需要多产业支撑,会驱动就业转移,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产生技术知识溢出,实现收入和消费观念的双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居民消费增量发展,更重要的是调整消费结构,驱动消费升级。以下具体从收入、网络、物流、产业4个维度阐述跨境电商对消费升级的作用路径。
(一)收入中介效应
在交易成本方面,相比传统国际贸易,平台的询盘具有较低成本,发起询盘的次数相对增加。跨境电商的询盘一般具有针对性和目標性,买家对相关信息有基本认知,使交易效率提高,成交的概率也相应提升。传统贸易需要经过多次谈判磋商才能达成合约,交易双方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增加了订立契约的议价成本,从而增加了交易难度,而跨境电商可以实现无纸化和实时化,便能直接链接消费者,通过平台实现无阻碍交流,减少沟通成本。多边信息交流可能会增加搜索成本,容易实现资源共享,加快信息流通,从而降低消费者的试错成本。此外,跨境电商通过大数据实现平台共享经济,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能有效促进信息共享,改善因信息不对称形成少数交易现状。跨境电商比传统贸易中介环节少,分工更专业,交易效率更高,而高效率必然带来单位成本的降低,即从成本层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在消费模式方面,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跨境电商是一种平台经济,通过数字化赋能国际贸易,实现中国消费市场的普遍受益。尤其跨境全管道零售O2O模式开展在线前端销售、线下体验布局,为消费者提供新颖的跨境购物模式。这种模式下大数据的沉淀和积累是高效决策的基础,其不仅节约了调研和宣传成本,而且可以实时优化宣传和营销。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信息,寻找低价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并能精准控制库存,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跨境电商消费进口源于中国市场开放和消费升级,这是中国增量消费的重要驱动力。跨境进口电商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更直接,主要模式包含网购保税进口(“保税仓发货”)和直购进口(“海外仓发货”)两种,从境内消费者下单,至商品送达消费者,通常为数天到数周不等。跨境电商可以提供购物场景化服务,改善消费者体验,即从模式层面吸引消费者。因此,从跨境进口电商能降低成本,多元化实现增收,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促进消费升级。
(二)网络中介效应
跨境电商贸易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进行国际贸易,可视其为无边界或超边界市场。传统市场边界受限于空间距离,市场边界无法充分扩展,而跨境电商市场的边界凭借其技术张力,市场边界得到充分扩展。交易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甚至随着技术创新升级,平台系统逐步升级强化适应现实需求,降低了语言和文化壁垒,无形中扩大了市场边界,囊括进更多消费者和企业。平台用户聚集容易实现规模效益,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以自身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市场覆盖率,产生价格竞争效应,使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在同一支出水平下能享受更多效用。根据协同消费理论,更多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参与有助于优化平台。根据规模经济理论,依附互联网所形成的规模性经济必然会促进劳动分工,提高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在相同时间内生产率提高,即相同条件下劳动报酬提高。相比传统贸易,跨境电商具有领先的时空优势,能为供需双方提供超大市场,加速信息传输与反馈,即跨境电商通过网络、物流作用于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促进消费升级。
源于互联网外部性和开放性,参与者可能获得的效用与市场规模存在明显相关性,跨境电商也不例外。因此,跨境电商发展前期投入的成本可能较高,但随着参与者规模逐步扩大,边际成本递减,且跨境电商具有的“去中介化”或“距离的死亡”效应,弱化了地理距离带来的限制,同时减少供应链的中介环节,商品的周转次数减少,与此相关的交易成本会大幅降低。这极大地降低了消费成本,扩大了市场边界,促使网络效应发挥作用,增加贸易机会并有利于形成更透明的市场,但会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产生选择效应和资源再分配效应。通过市场选择效应对市场进行结构优化,通过竞争淘汰掉边际成本最高的企业,或使其无法进入出口市场;通过再分配边界效应,扩大生产率较高企业的规模,资源和市场份额从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进一步改善贸易条件。跨境电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能有效提高交易效应,降低企业成本,帮助企业实现增收,推动消费升级。
(三)物流基建中介效应
跨境电商发展需要依托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的基建,也涵盖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5G、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同时涉及教育、医疗等消费升级的民生领域。跨境电商物流包括揽件、仓储、分拣、国内清关、跨境运输、海外报关、仓储中转、海外派送等7个环节。传统物流的操作模式无法适应订单碎片化、服务链条长、时效性强、服务定制化、抛货为主的B2C跨境电商物流,因而构建跨境电商生态,是对新时期新基建的本质要求。其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跨境电商与跨境物流协同发展的首要基础。基础建设尤其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服务消费升级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配套的软件服务体系,有助于更好地满足新型消费需求。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思路,与伙伴国共建跨境电商基础设施,不仅带动周围沿线地区商品的流通贸易,更是通过全球物流基础建设等链接为各国消费者提供更精细化、更精准、更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囊括各类生活、生产资料及服务,通过跨境电商等互联网经济实现全球销售,实现各地区间的消费升级。其二,互联网背景下形成的流通产业是跨境电商的典型代表,邮递规模扩大,时效压缩,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行业的服务水平提升,降低流通成本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有机结合,推拉混合式供应链系统充分应用风险共担原理,快速匹配跨境电商市场供需。库存成本降低,可应用动态定价提高物流绩效,提高可视性,改善消费者体验。因此,物流企业间的密切合作,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消费方式,促进消费升级。其四,物流基建涉及商品流通的便利性。以新基建为契机,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打造跨境电商物流枢纽、实行无纸化清关。通过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体化办理,口岸环节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公开物流作业时限标准,“一站式”海运业务查询办理平台,实现提箱预约、电子化放箱和精准提箱等跨境电商贸易环境的优化,缩短跨境电商贸易环节,尤其是较大程度减少清关程序,并实现海关、海事等各部门通关全流程全方位可视化查询,优化了消费体验。
(四)产业中介效应
跨境电商消费有利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本质是服务于中国消费市场,满足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产业升级通常包含产业内的升级和产业间的升级,具有两种含义: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般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二,一个公司或经济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低价值向高价值、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为更清晰地阐释产业在跨境电商影响消费升级中的作用,现从进口和出口两个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从进口看,跨境电商进口高质量商品能通过学习效应促进生产率进步、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企业创新活动,同时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会加剧中国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倒逼企业进行优化,且带动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在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产价值的提升,从而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37],最后正反馈于生产,直接作用于消费升级。跨境电商进口对消费升级包含直接进口多样化高质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通过产业升级作用消费升级两方面内容。从出口角度看,产能过剩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发展进程中一个较为显著的深层次问题,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能化解产能过剩[38],尤其强调出口贸易的作用[39]。而跨境电商出口不仅能缓解中国产能过剩的压力,推动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同时是有效协助企业连接国际市场的通道,助力我国品牌出海,尤其帮助中小企业以较小成本参与全球分工。再者,通过跨境电商平台交易,可以获得更多本国不存在或存在但具有异质性的产品,满足更多消费者偏好,并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产品多样化实现消费者效用增加。跨境电商出口的发展不仅从供给端为消费者引进多样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效应,也是从需求方寻找缺口,向供给端快速进行正向反馈,即实现反向定制,如实现M2C模式和C2B模式。基于千人千面的用户需求、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机基础设施能够赋能生产环节,面对年轻消费群体个性化消费需求的崛起,企业需要从用户端获得信息、捕捉需求,即通过数据挖掘消费者的需求,进而进行精细化生产匹配,为消费者提供高层次消费品,促进消费对象的升级。此外,跨境电商出口也涉及跨境物流、跨境支付等行业,高速发展的跨境电商不仅带动相关行业的新发展,同时与服务业相结合,实现自身升级,并带来跨境运营、跨境推广、数据分析、信息咨询、智慧物流、在线支付等新型服务,带动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助力中国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从长期看,配套企业和服务的快速发展有利于跨境电商分工的专业化,调整居民就业结构,以及通过干中学和技术溢出效应带来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进而深层次地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直接关系消费者福利。
四、对策与建议
跨境电商已然成为国内外经济循环的重要纽带,进口跨境电商的火爆背后折射出在中国消费升级的大势下,消费观念和消费需求发生改变。出口跨境电商背后隐藏着中国品牌出海的新渠道,是中国潮流的“新消费”。基于此,笔者从跨境电商影响消费升级的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一)推动核心技术广泛应用,形成数字生态体系
把握关键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加快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应加强跨境和跨地区物流体系的建设,建立更快、更高效、更完善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带动跨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探索消费者的需求并将其延伸至生产端,以此倒逼生产,促进个性化定制生产,有效实现跨境资源与居民升级的消费需求之间的融合。
(二)提升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形成跨境电商产业群
企业是跨境电商进出口的先行者,需要加强企业自身建设,优化其成长路径,形成跨境电商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重视品牌的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力量,借助用户数据洞察需求进行有针对性运营。通过打造品牌故事、呈现品牌形象、传播品牌力量等方面感受产品和服务,加深对品牌的信任和对品牌文化的认同感。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实现产学研多方合作。另一方面,培育特色企业和特色基地,实现人才、技术、产业等的流动和融合。引进成熟电商企业和平台,以一带多的形式营造跨境电商发展氛围,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定数量的产业集群,如特色产业园区、跨境电商進出口基地,突出各地区产业优势。丰富跨境电商产业链,形成规模化的全球市场。
(三)协调区域经济和结构发展,形成内外循环通道
中国部分地区在传统外贸方面不具备领先优势,仍可借助跨境电商发力,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国内电商与跨境电商的优势,均衡发展跨境电商进口与出口,促进“双循环”连通。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跨境电商进口的扩容不仅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品质化需求,而且有助于满足国外消费者对中国高性价比商品及高质量品牌的需求。此外,出口各地区特色工业产品和农业加工产品,要结合农村电商共同发展,延展企业品牌出口路径;进口高质量产品和“一带一路”国家特色产品实现内需扩容提质,实现国内外消费者消费升级需求和双向互动。
(四)丰富跨境电商全球化举措,形成跨境政策长效机制
跨境电商作为一种融合性业态是未来世界经济的重要走向,数字经济将改变全球的发展格局,成为新型资源禀赋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一方面,倡导中国模式走出去。通过中国跨境电商相关博览会,实现进出口协同发展和线上线下融合,增加典型园区、典型模式等配套服务参观交流活动,既满足中国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又传递中国跨境电商发展力量,学习借鉴别国优秀典范和模式。另一方面,落实“电商丝绸之路”的行动指南,推出更多国际化、实质性、长期性举措。中国要积极研究跨境电商相关议题,倡导全球各国、经济体、区域性组织等共同参与跨境电商相关秩序的制定,从顶层设计、税收制度、通关一体化、产品标准对接等方面降低贸易壁垒,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全球买卖市场进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Miao Y,Du R,Li J,et al. A Two-Sided Matching Model in the Context of B2B Export Cross-Border e-Commerce[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9(04):841-861.
[2] Giuffrida M,Mangiaracina R,Perego A,et al. Cross-border B2C e-Commerce to Greater China and the Role of Logistics:a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17(10):772-795.
[3] Sinkovics R R,Yamin M,Hossinger M. Cultural adaptation in cross border e-commerce:a study of German companies[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7(04):221-235.
[4] 张夏恒.跨境电商类型与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7(01):76-83.
[5] He Y G, Wang J N. A Panel Analysis on the Cross Border e-Commerce Trade:Evidence from Asean Countries Journal of Asian Finance[J].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9(02):95-104.
[6] Gomez-Herrera E,Martens B,Turlea G. The Drivers and Impediments for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the EU[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14(28):83-96.
[7] Niu B,Wang J,Lee C K,Chen L.“Product+Logistics”Bundling Sale and Co-Delivery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 [J].Electron Commerce Research,2019(04):915–941.
[8] Bergstrand J H,Larch M,Yotov Y V. Economic Integration Agreements,Border Effects,and Distance Elasticities in the Gravity Equ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5(04):307-327.
[9] Lendle A,Olarreaga M,Schropp S,et al. There Goes Gravity:eBay and the Death of Distance[J].Economic Journal,2016(591):406-441.
[10] Hoffman D L,Novak T P,Chatterjee P. Commercial Scenarios for the Web: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1995(03):JCMC136.
[11] Wang L,Chai Y,Liu Y,et al.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R].2015 IEE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Engineering,Beijing,2015.
[12] 馬述忠,郭继文,张洪胜.跨境电商的贸易成本降低效应:机理与实证[J].国际经贸探索,2019(05):69-85.
[13] Kim T Y,Dekker R, Heij C. 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Distance Effects and Express Delivery in European Union 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17(02):184-218.
[14] 梅寒.跨境电商发展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降本促效”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01):116-119.
[15] Valarezo Á,Pérez A T,Garín M T,et al. Drivers and Barriers to Cross Border e-Commerce:Evidence from Spanish Individual Behavior[J].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18(06):464-473.
[16] 王林,杨坚争.跨境电子商务规则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09):18-23.
[17] Brouthers K D,Brouthers L E. Why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Entry Mode Choices Differ:The Influence of Transaction Cost Factors,Risk and Tru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05):1179-1204.
[18] 周丽萍,杨波.跨境数字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关系研究新动态[J].经济评论,2020(02):155-168.
[19] Tian M. The In-Depth Marketing Environment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Experience Stores[J].Ekoloji,2019(2017):2861-2864.
[20] Qi X G,Chan J H,Hu J Y, Li Y F. Motivations for Selecting Cross-Border e-Commerce as a Foreign Market Entry Mod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89(01):50-60.
[21] Cowgill B,Dorobantu C. Gravity and Borders in Online Commerce:Results from Google[R].Mimeo.,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Oxford,2012.
[22] 鞠雪楠,赵宣凯,孙宝文.跨境电商平台克服了哪些贸易成本?——来自“敦煌网”数据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20(02):181-196.
[23] Han J H,Kim H M.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for Increasing Consumer Informedness in Cross-Border Electronic Commerce:An Empirical Study[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9(34):100826.
[24] Strzelecki A.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 in Cross-border e-Commer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er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2020(11):19-27.
[25] Strzelecki A. Key Features of e-Tailer Shops in Adaptation to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the EU[J].Sustainability,2019(06):1589.
[26] 周振.互联网技术背景下农产品供需匹配新模式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意义[J].宏观经济研究,2019(06):108-121.
[27] Falk M,Hagsten E. E-commerce trends and impacts across Europ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70):357-369.
[28] 马述忠,潘钢健.从跨境电子商务到全球数字贸易——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再审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19-132,169.
[29] 刘长庚,张磊,韩雷.中国电商经济发展的消费效应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11):5-18.
[30] 杜丹清.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学家,2017(03):48-54.
[31] Jin L,He Y,Song H. Service Customization:To Upgrade or to Downgrade?An Investigation of How Option Framing Affects Tourists’Choice of Package-Tour Services[J].Tourism Management,2011(02):266–275.
[32] 黄隽,李冀恺.中国消费升级的特征、度量与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8(04):94-101.
[33] 祝仲坤.互联网技能会带来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吗?——基于CSS2015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20(09):68-81.
[34] 邢天才,张夕.互联网消费金融对城镇居民消费升级与消费倾向变动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9(05):89-97,113.
[35] 王平,王琴梅.消费金融驱动城镇居民消费升级研究——基于结构与质的多重响应[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02):69-77.
[36] 李旭洋,李通屏,鄒伟进.互联网推动居民家庭消费升级了吗?——基于中国微观调查数据的研究[J].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45-160.
[37] 江小敏,梁双陆,李宏兵.进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促进了我国产业出口升级吗——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证据[J].国际经贸探索,2020(07):16-32.
[38]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39] 张皓.出口贸易能否化解中国企业产能过剩——基于微观视角的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01):54-67.
Path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Cross-Border e-Commerce
Effect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
Tang Hongtao Hu Jieyu
(College of Economics & Trade,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Business,Hunan,Changsha,410205)
Abstract:As a direct link between China’s super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whether cross-border e-commerce can drive consumption upgrading has become an issue. Through the realistic basis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and consumption upgrading,this paper explains the mechanism of cross-border e-commerce influenc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It is concluded that:First,cross-border e-commerce is in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and there is an uneven situation. From a regional point of view,cross-border e-commerce in coastal developed areas is in an absolute leading position,showing a gradient distribution,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s,cross-border e-commerce import and export enterprises and platforms are outstanding,logistics,payment and regulatory service enterprise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second,cross-border e-commerce plays a role through revenue,network,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and industry upgrading,from the consumption capacity, consumption mode,consumption experience,consumption objects and other levels to promote consumption upgrades. Finally,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building a digital ecosystem,forming industrial clusters,smoothing internal and external circulation channels, and forming a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
Keywords:Cross-Border e-Commerce;Consumption Upgrading;Path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