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2022-04-27 02:22史超凡赵小云刘奕雯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同情正念个体

史超凡, 赵小云, 刘奕雯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无法宣泄,导致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出现身心失衡现象.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相比十年前,我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下降[1].《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显示,十余年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稳中有降,抑郁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大约10%高中生呈现重度抑郁倾向[1].因此,如何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和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成为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认为身心健康不仅是指个体生理上的健康,还应具备心理上的健康,譬如没有心理疾病,心理机能以及社会适应良好等内容[2].针对此问题,以往学者主张通过提高自尊来提升个体的心理弹性,从而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但是,提高自尊带给大家的都是益处吗?有学者质疑,他们认为个体的自尊水平是很难改变的[3].同时,个体过分强调自尊可能会带来自恋、自我中心和攻击行为等负面影响[4].鉴于此,学者们试图寻找能够帮助个体减轻负面情绪和提升身心健康的新途径,诸如自重、真实自尊、自我同情及自我效能感等概念产生[5].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 也称“自悯”,这一术语是Neff[6- 7]在佛教慈悲观、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情绪应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对于此概念,她认为具有较高自我同情水平的个体,不会因为外界的压力而责备自己,也不会对挫折或失败事件耿耿于怀,他们通过不同方式排解出来后,会迅速将负面情绪遗忘,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因此,“自我同情”这一术语提出以后,就被大量的学者应用于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目前,国内关于自我同情的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研究来自国外学者.鉴于自我同情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自我同情的概念、测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自我同情干预技术等方面着手,对国内外有关自我同情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最后提出目前在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

1 自我同情的概念及测量

1.1 自我同情的概念

1.2 自我同情的测量与诱发

1.2.1 自我同情的测量

自我同情测量工具的使用大多选自Neff[6]和Raes[9]所编制的两个量表.Neff根据自我同情的三个成分编制了自我同情量表.该量表由6个子维度组成:自我友善、自我评判、普遍人性、孤立感、正念和过度认同,共26个题目,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属性.但是有研究者认为该量表的题目过长,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测量的信效度可能不高.因此,Raes等在Neff的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制,它也是由6个子维度构成,共保留了12个项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两个量表.另外,宫火良等[10]以Neff的量表为依据,编制了一套符合中国青少年的自我同情量表.该量表由三个维度构成,共12个项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我国青少年自我同情的测量.

1.2.2 自我同情的诱发

有研究者设计了实验诱导法,让被试在特定情境中诱发自我同情[11].实验诱导法主要是通过三个不同的步骤让被试聚焦于自我同情的三个成分.首先,实验人员要求被试回想自己经历过的失败事件并将其经历写下,想象他人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聚焦于普遍人性;然后以一种宽容、友善的心态给遭受失败事件的朋友写一封信,聚焦于自我友善;最后,让被试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描述他们对失败事件的评价,聚焦于正念.Leary等[11]的研究结果发现,被试的自我同情被诱导出来,并且自我同情的出现能够减少个体消极心理问题的产生.这种实验诱导方法的有效性已被多个研究所证明[12].

2 自我同情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自我同情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自我同情不仅能减少个体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且还能够降低个体患生理疾病的概率,维持个体的健康状态[13-14].

2.1 自我同情与生理健康

自我同情对个体的生理健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同情能够降低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表明,自我同情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会产生较高水平的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以及较低水平的负面情绪反应[15-16].心率变异性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较低的HRV说明个体的心率变异范围小,自主神经调节能力较低,将会增加个体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见,提高自我同情水平能够增加HRV的水平,进而减少个体患疾病的风险.(2)自我同情能够减少炎症相关的疾病.Breines等[17]考察了自我同情与较低水平的压力诱发炎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具有自我同情的个体能够减少血浆白细胞介素-6 (IL-6)浓度,IL-6浓度在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以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具有自我同情的个体能够有效地对抗压力诱导的炎症和炎症相关疾病.(3)自我同情能够保护口腔和呼吸道健康.Bellosta-Batalla等[18]分析了以自我同情为基础的干预对唾液免疫球蛋白A (sIgA)以及唾液皮质醇(Csal)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自我同情水平的提高,被试的sIgA水平提高,Csal水平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情绪有所改善.

社会不断进步,科学不断发展,库存管理技术也获得了更为完善的发展。随着社会竞争程度越发加深,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必须从更多的方面去探索发现,库存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成本组成模块,其控制技术的有效利用也作为重要项目而提升到许多企业的建设日程了。

2.2 自我同情与心理健康

自我同情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同情通过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来保护个体心理健康.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同情可以通过降低反刍思维、经验回避、思维抑制等非适应性认知情绪,促进认知重评和接纳等适应性认知情绪的产生,进而减少焦虑、抑郁等心理病理性症状[19-21].例如,Neff等[22]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干预,发现自我同情增加降低了思维抑制水平,从而减少焦虑和抑郁水平.Zhang等[23]研究发现,具有自我同情的个体可以通过增加对失败的接纳程度来减轻个体的抑郁症状.郭晴晴等[24]对442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特质正念能够通过认知重评来减轻个体的负面情绪.综上可知,自我同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进而改善心理健康.

(2)自我同情通过调节行为反应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研究发现,具有自我同情的个体能够减少诸如睡眠障碍、网络成瘾、饮食失调、身体羞耻等不良行为所导致的不适感[25].例如,Turk等[26]研究发现,自我同情水平与女性的身体羞耻和消极饮食态度呈负相关.Toole等[27]对87名认为自己有身体困扰的女大学生进行研究,通过三周线上的干预,发现自我同情的增加降低了个体的身体意象困扰.Yu等[28]对998名参加睡眠障碍干预研究的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同情缓冲了日常压力导致的睡眠障碍,从而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3)自我同情还可以增强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动机、成就目标、生命意义感、个人成长主动性等存在一定的关系[29].例如,Arikkatt等[30]通过对346名被试进行研究,发现成年早期的自我同情会激发个人成长主动性,进而提高个体幸福感.Li等[31]的研究发现,生命意义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指标,且自我同情能通过作用于个体感知到的生命意义感来间接地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知,自我同情不仅能减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且能增强积极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自我同情能够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Neff等[32]研究认为具有高自我同情水平的个体较少受到人际交往烦恼,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具有高自我同情的个体更容易友善地对待伴侣,并为他们提供社会支持.在面临人际冲突时,具有高自我同情的个体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更愿意以和平、友善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冲突带来的负面情绪[33].因此,当个体面对挫折或人际冲突时,他们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有效地减轻个体的痛苦.

由此可见,自我同情不仅可以通过调节个体的生理指标降低患疾病的风险,还能通过调节认知、行为及增强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等,使个体避免遭受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在人际交往中发挥作用,是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因子.

3 自我同情的干预技术

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同情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自我同情干预的重要性.此后,自我同情的干预技术不断涌现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干预方法.

3.1 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

正念减压疗法是由Kabat-Zinn[34]开发的,它旨在帮助个体通过摆脱沉思和自我批判来增强当下意识,并以不同的方式与思想、感觉和身体感觉相关联.在正念训练下,参与者学会承认、接受自己当下的想法和感觉,而不是对它们做出反应或回避.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者可以了解他们对压力的习惯性反应,进而培养更健康、更适应的应对方式.

目前的MBSR干预包括8次2小时的疗程,每周1个疗程.参与者要接受以下冥想练习:(1)静坐冥想,包括对身体感觉、思想和情绪的感知,同时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2)身体扫描,即注意力从脚趾到头部在全身逐步移动,观察身体不同部位的任何感觉;(3)哈他瑜伽,它由伸展运动和姿势组成,旨在增强人们对肌肉骨骼系统的认识,并平衡和加强肌肉骨骼系统.除此之外,参与者每天要通过录音CD来练习正念冥想[36].

正念减压训练的干预效果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实证研究的证实.研究表明,MBSR可以有效地减少个体压力、抑郁等心理问题[35],并且MBSR也被证明在减少慢性疼痛、躯体症状障碍和睡眠障碍等生理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36-37].多项研究结果均表明,MBSR能提高正念和自我同情水平,减少抑郁、压力等负性情绪,进而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35].

3.2 同情聚焦疗法(compassion-focused therapy, CFT)

同情聚焦疗法是一种综合的多模式干预方法,它主要是针对具有高度羞耻和自我批评的临床患者而开发的[38].基于进化心理学、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等理论,CFT认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存在三种调节系统:威胁保护系统、驱力兴奋系统和舒缓抚慰系统.研究发现,当这三种调节系统无法协调运作时,个体将无法从自己和他人身上得到安全和抚慰.因此,让这个系统保持平衡是治疗的目的之一[39].

CFT既能够以个案治疗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用于结构化的团体治疗.它通常包括6~12个疗程,具体过程如下:(1)介绍“同情”的概念,进行舒缓节奏呼吸训练;(2)介绍大脑的本质,教参与者如何用同情心的方法关注问题;(3)了解威胁、驱力和舒缓抚慰系统,并通过实例让参与者了解这三个系统如何相互运转;(4)探讨自我批评和自我同情之间的差异,通过行动练习成为有同情心的自我;(5)探讨如何让“富有同情心的自己”发挥作用,并探讨善良和感激的重要性;(6)回顾概念,进一步介绍如何将自我同情融入日常生活[40].治疗师可以依据来访者的状况,采用上述步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诸多研究均证实,CFT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的群体中.学者们大多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 、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CT)、临床观察以及个案报告来进行研究,主要涉及进食障碍[41]、脑损伤[42]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FT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群体和正常人群的自我同情水平,减少其自我批评和羞耻感,保持调节系统平衡运转.

3.3 正念自我同情训练 (mindful self-compassion training, MSC)

正念自我同情训练是Neff等[43]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结构开发的,用于提升参与者(包括健康人群和临床患者)自我同情水平的训练项目.该项目是以团体治疗的形式呈现,对参与者进行为期6~8周的自我同情训练,训练通常包括10~25个参与者以及2名专业咨询师.

正念自我同情训练包括部分冥想训练(如慈心禅、正念呼吸等)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非正式练习(如自我拥抱等),具体过程包括:(1)向参与者介绍自我同情的概念,以及消除对自我同情常见的疑问(例如,它会让你软弱或自满);(2)介绍自我同情的实践,如支持式触碰或在困难时刻使用自我对话来唤起自我同情的三个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引入正念练习;(3)注重用自我同情激励自己,而不是自我批评;(4)提供处理困难情绪的策略;(5)介绍如何以平静的心态实践同情;(6)讨论富有挑战性的人际关系问题;(7)讨论如何欣赏自己和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同时,每周课程结束后,咨询师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相应的家庭作业,并鼓励参与者每天进行冥想训练,以巩固训练效果[44].咨询师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状况,并根据上述过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正念自我同情训练的干预效果已得到国内外众多实证研究的验证.研究表明,MSC能够显著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同情水平,减少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45].此外,研究者还发现MSC能够给癌症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社会效应,减少其身体形象困扰等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46-47].

3.4 依恋同情疗法(attachment-based compassion therapy, ABCT)

依恋同情疗法是García-Campayo等[48]基于依恋理论开发的.ABCT包括8个疗程,每个疗程持续2小时,包括正念技巧和同情训练,其八个疗程如下:(1)慈悲的理论基础.让我们了解大脑是如何进化的,痛苦和快乐是什么以及什么是同情,同时在此过程中进行正念呼吸和慈悲身体扫描等训练.(2)加强自尊和同情心.例如,理解自尊的差异以及如何管理和应对对同情的恐惧.(3)发展我们富有同情心的世界.比如用更慈悲更宽容的声音代替批判的声音.(4)理解我们与同情的关系.了解我们的依恋类型、意识到我们有接受他人关爱的能力.(5)致力于自己.重新建立一个安全的依恋模式,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和自己都有表达爱意的能力.(6)高级同情心Ⅰ.比如,宽恕对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7)高级同情心Ⅱ.例如,在处理困难关系时对他人的嫉妒和痛苦.(8)向他人传递同情.例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同情心.每次干预都会从短暂的同情冥想练习开始,基本理论随后被引入,并与实践相结合[48].

该方案不仅能用于健康人群,而且还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适应障碍和纤维肌痛等问题,它对这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49-50].此外,ABCT还包括帮助来访者识别他们自己的依恋风格并理解它如何影响他们目前的人际关系.根据依恋理论,成年后个体的依恋关系类型与童年时期和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密切相关[51].因此,ABCT旨在提高个体与父母形成的依恋关系的认识,并在适当的情况下,解决与父母依恋关系中的不适应方面.

上述列举的常用干预技术,干预的效果都显示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得到了提升,并且在干预内容上,都包括部分冥想训练;在适用人群中,既包括健康人群也包括一些临床患者.但是几种干预技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式上,MSC、MBSR、ABCT是以高度结构化的团体辅导的形式呈现;而CFT既能够以个案治疗的形式呈现,也可以用于结构化的团体治疗.第二,在理论基础上,MSC是基于正念减压疗法开发的,依据的是Neff的自我同情理论;CFT基于进化心理学、依恋理论和神经科学等理论;ABCT则基于依恋理论.几种自我同情干预技术各有利弊.MSC的优点在于便于推广,因为许多干预训练可由参与者在家练习,但它的局限在于仍处在起步阶段,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52].ABCT亦是如此,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ABCT能够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己的依恋风格并理解它如何影响其人际关系,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究MSC和ABCT的有效性.反观CFT和MBSR,已有多年的发展历程,有足够的实证研究结论,是一项较为成熟的干预技术.以上干预技术,咨询师可以视来访者的情况而定.

4 不足与展望

本文主要阐述了自我同情的概念和测量、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以及干预方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自我同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该领域仍然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从多个视角来进一步开展.

(1)进一步扩大自我同情的干预技术.学者们已提出很多自我同情干预疗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纵观这些干预疗法,它们都是聚焦于改善自我同情的某一成分,进而来提升个体的自我同情水平.未来学者们能否结合多种方式对个体进行多阶段、多层次的干预,从而更高效、更全面地改善个体的身心健康.

(2)进一步扩大对自我同情的临床研究.第一、目前已有的干预研究存在譬如被试量较少、流失率较高以及干预后续的追踪研究等问题,使得部分学者对自我同情干预的效果提出了质疑.例如,Navarro-Gil等[49]在研究中并未随机分配被试,致使未随机化偏差降低其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随机对照实验,扩大样本量,并进行较长时间的纵向追踪.第二、纵观以往研究,我们发现自我同情与个体身心健康的研究绝大部分来自西方国家,我国学者在自我同情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我们发现大部分聚焦于身心健康,提升个体幸福感,但是,对于抑郁症和焦虑症之外的一些精神疾病仍然缺乏实证研究[53].因此,我们未来的研究应基于中国文化背景考察自我同情干预技术的临床效果,并且深入探究自我同情与身心健康之间的联系.

(3)进一步扩展自我同情的测量方法和研究方法.第一、在测量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Neff或Raes的自我同情量表,这种方法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效应和共同方法偏差等局限性.有研究采取临床评估方法(治疗师报告)对自我同情的测量取得了一定成效[52].未来的研究可以将他评作为补充材料,采用自评和他评结合的方式,提高自我同情测量的准确性.(2)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不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自我同情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法,用实验室方法研究自我同情寥寥无几.迄今为止仅有 6 篇相关研究采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的方法来研究自我同情,并没有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自我同情在不同时间的激活状态.未来的研究可以运用ERP来探究在不同时间段,大脑皮层各脑区的激活状态,并结合fMRI等实验仪器对自我同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进一步探讨自我同情是否具有消极效应.目前自我同情的研究结果呈现的都是积极影响,但自我同情对个体身心健康是否会有一些适应不良的效果目前尚未可知,是否存在一些具有较高自我同情水平的个体通过采取极端的行为来伪装自己,从而为自身谋取利益.例如,高自尊的心理益处曾在学术界和大众媒体中都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大多数人都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自尊,从而提高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后来研究发现过度强调自尊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5],由此自我同情这一概念才产生.因此,对于自我同情是否存在消极影响,这是我们未来研究要探讨的方向.

猜你喜欢
同情正念个体
早餐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不该有的同情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理解即同情——以明清以来限制对外交往为例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