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婵,付林江,李海荣,杨 乐
(1.六盘水师范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1;2.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大学生与生俱来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得他们成为中国开拓、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直依赖于思政专业教师的传统灌输,在管理机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方面都存在着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1]。2016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 年2 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自2014 年起,在教育部指导下,上海市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2],引发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研究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
截至2021 年4 月22 日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中包含“课程思政”的文献高达12444 篇,但检索主题中同时包含“课程思政”和“设计构成”词组的文献仅为2 篇,且研究范围局限在高职院校。可见目前课程思政研究领域不仅忽视了对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关注,而且对本科院校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思政的重视度不够。此外,通过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研究大多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3]。设计构成课程作为设计能力的启蒙课,对学生的平面塑造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操能力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而且地方高校作为中小城市人才输送的摇篮,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将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导向。
设计构成源于德国包豪斯现代设计基础课体系,是从香港构成教学经验方法和日本构成教学成果在20 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建构起一套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构建的“三大构成”体系[4]。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课程与现实的结合度不够[5],而当代大多经典设计作品灵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受限。色彩构成的教学主要集中在色相的明度和纯度对比的表现上,课程训练与后续专业设计有所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立体构成内容的教学与实践方法较为单一[6],单纯停留在对纸张的简单切割来掌握有关知识,学生的空间感得不到有效锻炼。
学者对该课程的认知趋于统一化,普遍认为它是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设计师产生创新性设计思维能力、平面及空间造型能力、艺术性审美能力的奠基石。如张海峰(2014)认为设计构成是所有设计的基础,三大构成虽各有分工,却又相互联系[7],平面构成重视学生的图形设计,学会从自然物象中提炼设计元素,能够独立完成它们在二维空间内的理性布置。立体构成引导学生从二维形象转换到三维空间形态,塑造物体的更多可能;色彩构成教学是为学生合理匹配设计主题、提高色彩审美的基本途径。此外,设计构成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存在紧密关联。彭芳艳(2020)认为设计构成基础教学从设计形态、设计方法、设计材料、设计技术方面进行深入探讨[8],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对自然客体的观察方法和设计方法,还能启迪学生设计思维、提高创造力,这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累了设计经验、奠定实践基础。因此,设计构成课程要注重学生自主观察、认知、抽象、创作、表达环节的实施和把控,确保以三大构成为主,保证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平面及空间造型能力、色彩搭配技巧与艺术性审美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在课前通过细化设计构成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契合主题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章节内容、教学大纲及学生的认知情况,结合时事信息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堂讲授中采用探究式、主题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导入实训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最后教师通过课后反思、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评价反馈意见,再进行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调整。
设计构成课程是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设计的桥梁,教学要注重教的方式和学的途径,课程思政尤其要优化教学方式。一是尝试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努力找到解决方法。探究式教学在问题中引入知识点,让学生掌握解决该问题必要的知识点,以此提高学习兴趣,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二是体验式感悟教学的实际应用,比如色彩构成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片段,帮助学生融入红色革命情境,感悟红色革命含义,再由教师道出“中国红”的深刻内涵。结合中国国旗设计,让学生了解色彩与图形的搭配关系,拓展知识点的运用,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之间的关系,建立“基础为专业设计服务”的概念[9]。三是采用主题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点到实操技能的有效转换。课程不同章节中分别设置多样化主题,确保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将设计构成要素、形式美法则、构成基本形式、材料肌理应用、色彩语义、立体构成等知识点结合典型案例及提炼的思政元素进行有机融合(表1,p100)。首先,积极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其次,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设计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创意构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课程实践设计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实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内容的协同,理论知识点与实践训练的双协同效应。
表1 设计构成课程思政渗透案例
课程思政不是单纯地将思想道德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进行生硬地传授,而是润物细无声地实现三观的渗透。在专业授课中,教师提前对课程目标、章节内容、授课方式、训练主题进行构思,在课程各环节将教学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例如,在引入课程内容前进行话题讨论,可以是对当下某类时事或相关文化资讯的传达,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再结合思考讨论结果进行课程作品的分析,最后在分析、讨论中引入本章节知识点。
课程思政元素并不是简单地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资源的挖掘。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蕴含量不同,而且不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的重点也存在差异[10]。地方文化的思政元素能树立民族自信、坚强探索性思政元素能培养不畏困难的品格、时代发展性思政元素能增强学生投身专业研究的使命感。随着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将不断完整,教师要及时更新,并挖掘最为贴近课程形式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之中。
在移动互联网络普及化的背景下,教学模式同样应适时而变。传统的线下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大大影响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有效性。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块,实现联动与互补。一方面利用移动学习端进行课程思政,符合大数据时代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课前时间完成章节内容预习,课堂中思政教育多维渗透,课后加强知识点复习,形成完整的教学模块链。
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11],这依赖于课程本身魅力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设计构成课程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对学生吸引力较强;教师重点在启发、在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发自内心的愉悦感和对实践效果的探索感。首先,教师提供可选择性的主题实践训练,学生根据兴趣、能力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其次,丰富实践材料,在传统的构成课程中,材料局限性较大。教师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如布料、石头、木材、金属等易得材料,一方面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创新意识。最后,学生根据实践过程、结果进行总结,得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