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巧月,张 瑞,张 桓,许云清,刘 雪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大学排名是评价大学教育投入和产出的重要手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学生择校、用人单位招聘、大学自我诊断、政府考核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四大排行榜分别为: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中国大学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本科院校竞争力排名、艾瑞深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理性、全面地看待大学排名,着重关注大学排行榜的价值内涵、指标体系及最新变化有利于大学准确定位,优化发展策略,实现内涵式发展。
2020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要求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进高等学校评价。随后,《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2]明确指出要聚焦立德树人,坚决破除“五唯”顽疾,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各大排行榜也纷纷顺应国家方针,不断优化,在指标体系上做出相应调整。
表1
软科2021 中国大学排行榜设置了1 个主榜(综合性大学排名)、6 个单科性大学排名和3 个非公办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有10 个评价模块和35 个评价维度,其中“立德树人典型”和“思想政治教育”为新增维度。数据来源除了官方公开获取之外,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其自主研发的大学360 度数据监测平台。
表2
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始终坚持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个大学使命作为衡量大学综合水平的一级指标。公布的主要办学指标排名包括本科生就业质量排名、毕业生升学率排名、教师学术水平排名、教师绩效排名、新生质量排名。数据库选用的是课题组自主研发的《科学引文数据库》(SCD 数据库)。
表3
2021 年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新加入了政治标准和效益标准。舍弃了SCI 的数量指标,加入了高质量期刊论文指标、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数和国家级一流课程数的观测点和中国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观测点。
表4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坚持分区分类分级分层评价的原则,排行榜设置为总榜、主榜、副榜和分类榜。评价指标数据使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中国高等学校发展指数数据库(CHDID)。
从指标数量上看,校友会大学排名和软科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数量较多,校友会排名一级指标数11 个,二级指标数46 个;软科大学排名一级指标数10 个,二级指标数35个。指标数较少的是武书连大学排名和中国科教评价网中国大学排名,武书连大学排名的一级指标只有2 个,二级指标4 个;中国科教评价网大学排名一级指标3 个,二级指标9 个。
从指标内容上看,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侧重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其余三个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更加侧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大学职能。教学、科研、人才在四大排行榜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明确将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写入指标体系的有软科大学排名、校友会大学排名、中国科教评价网大学排名。软科大学排名、校友会大学排名将校友资源和国际影响纳入指标体系。
各大排行榜顺应国家教育方针不断完善,成为多元化评价大学的重要补充手段,但限于指标本身和数据获取等局限,排名先后不能完全代表水平高低,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排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关注指标内涵,校正价值取向,从指标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效信息才能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助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要不断研究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从价值观和方法论教育切入,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延伸。全面落实“以本为本”“固本强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这一大学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成果。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整合资源,完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7]。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全校关爱的良好效应,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有爱、有才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大力营造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良好氛围,持续推进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之一,需要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培育、吸引和使用机制,需要不断追求卓越的校内外优秀人才、海内外校友的大力助推,需要拥有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等人才的稳定可持续的学术梯队,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科研素养的教师队伍,需要构建符合教师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的教师成长体系。
学科是加强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重要载体,促进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依照学科发展规律,精准定位特色优势,紧随时代发展,优化学科布局,在扶优扶强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打造“高峰”学科,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一流学科等突出优势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拓展学科育人和创新研究功能。建设跨学科平台,组建跨学科团队,发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影响和青年骨干的创新活力,让学科发展稳定、可持续,并借势借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科研、一流的成果。科技创新活力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激发,要着眼于重大民生、国情,主动承担国家级项目,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层级。重视代表性成果和原创性贡献,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和实际贡献。规范科研活动,遵守科学伦理,摒弃功利性的不良学风。推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一流创新平台,组建一流学术团队,合理布局,补齐学科短板,实现快速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保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的能力和效率,提高政策研究水平和咨政服务能力。确定具有引领性、协同性的主攻方向,培育一流学术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育人能力。
国际化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要持续加大开放办学力度,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新渠道,探索开放合作新途径和新亮点,深化、提升合作层级。大力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国际协同创新,争取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科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共建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优化国际学生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建立更多的友好院校,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交流。加大国外智力引进力度,吸引更多国外高层次专家开展合作,积极推荐优秀人才在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国际期刊任职兼职。多渠道提升学生交流项目数量和质量,加大国际访问学者和学生交流互换力度。结合一流学科建设,开展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办学合作,推动中外优质教育模式互学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