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 影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
截至2020年,我国已经开展了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202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30%陆域面积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超过美国60多个国家公园之和。
设立国家公园,将整合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和周边生态价值高的区域,破解部门、地方利益与行政体制的分割,有效解决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整体提升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水平。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其中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最高的。国家公园在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还应该表现为具有代表性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是我国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代表。
国家公园建设必须按照生态功能区国土规划“三线一单”要求,实现严格的生态保护和监督机制,避免“整容式”生态修复;除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民生活生产设施改造和自然观光、科研、教育、旅游外,绝对禁止以圈地为目的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式建设;要加强国家公园监测指标与技术体系研究,科学合理规划巡护线路,布设监测点位,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
国家公园的三个特征是: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世界上被称为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瑞士却没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在这里的长期人类活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今天的瑞士只能称为人工花园,基本没有全球意义上的生态价值。
我国国家公园保护将来会有《国家公园法》,它是国家公园治理的基本法律依据。在此基础上,若可以做到“一园一策”,建立起国家公园保护、监测、管理、巡护、游憩等内容的技术标准体系,对于国家公园的建设会更有针对性和特殊性。健全国家公园资金保障机制,建立国家公园人事管理制度,制订国家公园的申报制度、严格保护管理制度、特许经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都可以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公园并非止步于此,目前,综合考虑国家生态安全需要、公众关注度和地方积极性等因素,已经重点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如祁连山、神农架、香格里拉普达措、钱江源、南山建设国家公园试点区,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推动设立工作。同时,在试点区完成边界范围优化、矛盾冲突调处、管理机构设置等工作,推动新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虽然旅游景区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管理标准方面比较类似,而且根据我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中旅游景区的定义,将自然保护地的面积主体已经包含在了旅游景区中。
但是国家公园更注重全民公益性,遵循“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原则,这注定了在国家公园无法进行完全市场化的经营活动。在交通方面,高等级公路有可能破坏国家公园的生态完整性。国家公园不提倡打造更加便利的硬件和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此相对,旅游景区需要为游客的舒适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国家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两个管控区。核心保护区只对科研开放,一般控制区可以开放旅游,满足公众进入自然、亲近自然的要求,可在适当区域建设自然教育基地、科普馆、野外观察点、露营区、登山步道等,开展自然教育、自然游憩和生态体验。核心区是不允许旅游的,但在一般控制区,经过评估审核后,在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特许经营的方式,向公众开放部分区域。主要还是以分散景点的形式推出。
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与国家公园的建设使命应保持一致,在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方面需要具备高于大众旅游的立意。利用各种先进科技,在人文历史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挖掘。生态旅游多以户外游憩的形式出现,包括散步、摄影、野外观察等享受自然的娱乐活动。随着游客的亲自然环境行为日益增强,许多自然保护地开始开展志愿者旅游活动,例如洞庭湖上的江豚巡护、一些海洋保护区的红树林保护等。生态旅游既是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途径,同时还是环境教育的实用手段,要承担教育功能、体现教育效果。
对于国家公园的游客来说,这并不是一次观景休闲的旅游,更是一种对于国家生态环境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研究过程。这注定了国家公园的游客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游客的门槛。需要国家公园与各非政府组织、高等院校、志愿者等进行深度合作,才能更好地确保进入国家公园的游客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也能让国家公园在观鸟、观星、滑雪、远足等经过生态化改造传统旅游活动中体现出更深刻的公益性。
下面就一一揭开,第一批国家公园的神秘生态面纱。
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保护面积2.2万平方公里,是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园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具有独特的自然文化景观,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和世界生态教育样板。
之所以要为大熊猫修建国家公园,所保护的并不仅有大熊猫,而是利用大熊猫的影响力来保护园区内的其他物种。具有较大的名气的珍稀动植物并不多,还有很多珍稀物种的名气不算高,它们的形象也不够惹人喜爱,导致无法获得大部分国民的关注,更谈不上自觉增强对它们的保护意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在保护大熊猫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为这些知名度小的珍稀物种提供庇护,如大熊猫国家公园中还生活着雪豹、岩羊、棕熊、狼、豺、林麝、马麝、金丝猴等。
四川雅安市荥经县,迅速搭上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概念火车。这个位于公园南端的小城,在过去的几年中致力于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概念。荥经县龙苍沟镇的村民们,也顺着这一波浪潮,给自家的民宿纷纷加上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搜索关键词。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位于海南岛中部,保护面积4269平方公里,保存了我国最完整、最多样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这里是全球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的唯一分布地,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因而成为岛屿型热带雨林珍贵自然资源传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在这样一片人迹罕至的未知之境中,藤萝交织,鸟兽穿行,参天巨树构成了令人炫目的空中花园,幽深复杂的林间充满野性。这是在中国境内唯一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在海南岛上有15%的土地被雨林覆盖,虽然这仅仅是我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五,却拥有全国20%的两栖类、33%的爬行类、38.6%的鸟类和20%的兽类,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和最丰富的地区,稀有物种比比皆是,甚至有些未知物种还没有被人们发现。
在这里世代繁衍的海南长臂猿有着严苛的生存要求,对生存环境非常挑剔,只有在树种多样、食物链完整、生态圈健康的原始雨林中才能有他们活动的痕迹,如果雨林的生态环境遭到些许破坏,是否能继续生存下去会成为长臂猿面临的严重问题。作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存在反映出了这里最为原真和完整的生态系统。
科学领队在这里准备了有趣的雨林课程,辨识各种千年古树、绞杀现象、空中花园……带领游客发现雨林中多姿多彩的生命现象,让人们产生一种进入《阿凡达》的真实现场感觉。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习性大不相同,白天和黑夜的生活状态各异,游客还可以跟着老师带上手电和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探寻神秘的夜晚,也许一转身就会与海南著名的爬行动物睑虎不期而遇!
海水涨潮与退潮之间的区域,被科学家称作“潮间带”,它拥有神奇而隐秘的生物多样性。也是观察海洋生物生活轨迹和活动轨迹的最佳时期。红树林湿地广阔的滩涂和丰富的底栖动物为迁徙鸟类提供了落脚歇息、觅食、恢复体力的一切优厚条件。发达的根系不但可以护住泥土,防止潮汐与大浪的掏取,同时为栖息在红树林中的动物提供庇护所。这些不常见的场景都是值得保护和珍惜的。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跨吉林、黑龙江两省,保护面积1.41万平方公里,拥有我国境内规模最大、唯一具有繁殖家族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种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植被类型多样,生态结构相对完整,是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成为跨境合作保护的典范。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近年来东北虎新生幼虎10只,种群数量达到50只以上,东北豹新生幼豹7只,种群数量达到60只以上。不仅如此,在国家公园试点前,东北虎幼崽的存活率仅有33%,但是目前它们的存活率已经能够达到50%以上。近年来,监测体系获取了4000余次东北虎、东北豹和100多万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影像资料,为科学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来保护生态系统,最理想的情况是某个物种既是指示物种(其生物学或生态学特性可表征其他物种或环境状况),也是伞物种或旗舰物种(保护这种物种及其栖息地可使大量也依赖于同样栖息地的其他物种同样受到保护;对社会生态保护力量具有特殊号召力和吸引力,是地区生态维护的代表物种)。东北虎就是中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三合一”物种,健康的东北虎种群的存在,就意味着最高质量的中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存在。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保护面积1280平方公里,这里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全球同纬度中最完整,同时也是面积最大的,可以称为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武夷山有着无与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武夷山国家公园“头衔”众多,“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是最被人们所熟知的称呼,除此之外,它还有“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之称。无论是水、大气、土壤等指标,都可达到国家一类水平,空气的负氧离子含量、PM2.5指标常年优秀,不愧是天然的“森林氧吧”。
武夷山国家公园范围内有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曲溪上游保护地带、国家森林公园、九曲溪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种保护地类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挂墩和大竹岚,因此地曾经被发现拥有多种两栖、爬行类和昆虫动物新种模式标本而闻名于世。100多年来,中外生物学家先后在此采集生物新种模式标本1000多种。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内有记录的高等植物有2733种,野生动物有7407种,昆虫有6849种,是著名的“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福建省农科院的科研团队在这里进行真菌本底资源调查时鉴定出大型真菌100余种,其中一些种类填补了我国的研究空白。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还发现了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凤仙花、武夷山对叶兰、武夷山孩儿参等5个新种。
武夷山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武夷山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存,积淀深厚,内涵丰富,颇具特色。保存完好的宗教寺庙、遗址遗迹、摩崖题刻以及影响深远的理学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等,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特色文化的最突出体现。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保护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园内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生态类型丰富,结构功能完整,是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
通过引进公司将当地老百姓的生计结合起来,让老百姓从单一的草地畜牧业转型为向导、导游,公益行动者,参与到旅游、环境教育和自然资源体验中,把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起来,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收入。另外,组建牧业合作社,牧业合作社的产品卖给公司,公司拿出加工环节的红利给老百姓一些分红,这对生态畜牧业有很大的促进。
“国家公园”的概念最先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提出,他在旅行途中对美国西部大开发给印第安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造成的影响深表忧虑,直至1872年美国国会批准设立世界上首个国家公园,即黄石国家公园。
美国是“国家公园”概念的诞生地,根据维基百科的最新资料显示,美国目前拥有63个国家公园,其中就包括了历史最悠久的黄石国家公园。黄石位于大平原、大盆地和高原印第安文化的交汇处,这意味着当地的土地、资源与部落传统联系密切。游客来到黄石公园,不仅能看到与原住民相关的考古遗址与文物,也能在一些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中找到整座公园的内在价值。在美国的国家公园做志愿者是一种相当流行的生活方式,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称,“纵观国家公园的历史,志愿者们一直延续着引以为豪的传统。”从1872年黄石公园诞生,到1916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志愿者在国家公园系统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1969年 《公园志愿者法》通过,原先长期、非正式的志愿者体系终于发展成了正式的关系。每年,成千上万的公园志愿者都十分乐意贡献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来帮助保护国家公园的资源。
由日本环境省建立的国家公园旅行资讯网,以“体验当地故事:探索国家公园中的人文和地景之美”为宣传口号,介绍了日本国内的34座国家公园。日本的国家公园以火山、温泉、滑雪等项目得到游客的青睐。
热带国家马来西亚被海洋分割成东西两个部分,位于东部沙捞越州美里的尼亚国家公园内的溶洞洞穴中,还保留着古人生活的印记,这一遗址被命名为“尼亚洞”。该洞穴内部空间大,建筑面积接近0.1平方公里,它是大约四万年前人类使用的场所。最初人们在移动觅食时只是间歇在此地休息,直到大约四万年前,它逐渐成为了逝者遗体的主要存放地。沙捞越博物馆的馆长汤姆·哈里森从1954年开始,在潮湿多雨的公园内坚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最终在一条名为“地狱海沟”的深沟中,发现了人类头骨—它成为人类在婆罗洲定居的最早证据。
英国的国家公园举办过主题为“看见野外”的活动,所招募的微型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的公民科学项目并无任何门槛,只要游客有一台智能手机,就可以快速且免费地了解周围的自然世界,同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它。
格陵兰岛国家公园占地面积是世界之最,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面积的100倍,甚至远远大于许多国家的领土总面积。这里的自然资源丰富且人迹罕至,毫不夸张地说,园区内动物比人多。格陵兰岛上最偏僻的小镇,是以狗拉雪橇、探险游轮和野生动物为主的区域,进入彩色小镇Ittoqqortoormiit对游客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冒险。
大多数国家的国家公园的功能是保护大范围的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其管理和命名都与自然保护区存在差异。如俄罗斯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美国的保护地体系里既有国家公园体系,也有鱼和野生动物保护局(FWS)的保护区(refugee,sanctuary)体系。尽管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PS)和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FWS)两个体系平行并存,但他们的任务和使命是有区别的。
我国与别国的国家公园在保护方法、保护技术上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在体制、机制和与人有关的这一部分上是有区别的。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探讨“人与天谐”的国家公园治理目标,人应该主动地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同时,也不能把国家公园理解成为排除人的存在,只为动植物等服务,而是要统筹整个生态保护第一和社区可持续生计之间的关系。
黄石公园就像一张漂亮的照片,它是静止的,它里面没有文化,没有人,黄石公园当初是为了保护野牛,最后把印第安人都赶出去了。而我们的国家公园有牧民,还有文化。我们要做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将生态与历史结合起来发展。如果能够将唐卡、毛绒编织品等手工作物作为产业发展起来,也可以将它们纳入特许经营范畴,这样可以更好地给国家公园周边生活的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渠道。
遗产地是源,旅游是流,有源才有流。在世界各个国家公园的生态体系发展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只有下大力气对自然遗产进行充分的保护和保存,它的科学文化价值才能带给游客吸引力,因为它们如此真实,展现在每个游客面前的生态环境都是完整的、丰富的。这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及研究者的到来,从而带动国家公园区域内外旅游经济的繁荣,遗产地所属地区的相关产业也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有部分人会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互相对立,无法协调统一,这种猜想被一个个国家公园的发展实践无情推翻了,例如黄石公园及其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既得到了大批度假观光游客的到来,也促进了旅游服务从业人员在公园周边定居和工作的比例。当一个遗产地附近的外来人口保持持续增长,当地的服务行业很容易就会飞速发展起来,同时,附近城镇的居民将会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已占整个黄石国家公园从业人数的62%。目前黄石公园附近可以开发的国有森林的收入有83%是来自旅游和休闲资源非消耗型产业,国家公园以保护好资源环境,促进以旅游、休闲娱乐和服务业为主的非消耗型产业经济结构显然更具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
如何让周边地区的人民可以享受到国家公园建设的红利,在“实行最严格的保护”的国家公园立足,答案是基于空间功能分区的特色小镇。这个答案也是《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所提到的“周边社区建设要与国家公园整体保护目标相协调,鼓励通过签订合作保护协议等方式,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引导当地政府在国家公园周边合理规划建设入口社区和特色小镇。”特色小镇不仅是国家公园的“后勤基地”,更是生态文明制度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国家公园产品品牌增值体系的基地。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管理部门实施“一户一岗”政策,鼓励社区居民、畜牧合作社等参与第三方企业的特许经营活动,较好地解决了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牧民生计之间的矛盾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NGO组织、志愿者等)也积极参与到公园的建设中来。
而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策略是“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建立在特许经营制度下的生态旅游、生态茶业、生态竹业、林下种养是百姓增收的主要渠道。齐溪镇是开化龙顶茶的源头产地以会员制将茶山产品(包括茶叶、相关生态体验和旅游度假)销售出去,这样的组合拳打出去,能够让当地的茶叶资源变成了产品,再由产品升级为商品。游客可以在此体验制茶过程,茶山茶园观光,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民宿,竹制品制作,竹林休闲度假等。在这个小镇上发展培训、生态旅游等产业,就会使国家公园特色小镇产业形态特色鲜明并使这种产业造福周边利益相关者。
在国家公园里,自然和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这种关系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自然排在人前面,实际上是要人去顺应自然,要尊重自然。另一方面,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需要统筹社区的生计,并为作为国民福利、高水平的自然教育和游憩体验提供机会。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可以设立为“保护第一,人与天谐;全民共享,真善美生”。人也是生态的一分子,生态保护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如果没有人类活动,生态到底是正向演替还是逆向演替,谁也给不了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生态环保大会中专门提到了这一点:“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少不了国家公园的多方共治,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据地和中国自然保护地主体的国家公园,其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多方共治还可能为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一个体量巨大、成效明显、示范全面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