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势、困境及优化路向

2022-04-27 12:56王爱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

王爱华

摘要:基于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及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背景,指出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泛在学习需求和实施精准教学的实践优势,分析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中平台兼容不足、资源良莠不齐、协同功能弱化及师生准备不足的实施困境,提出集成与升级混合式教学平台、赋能教师理念与能力提升及增加制度供給与政策引导的优化路向。

关键词: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优势;实施困境;优化路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C-0065-06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具有职业性、定向性、实践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当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学方式传统单一、课堂生态扭曲走样等问题,制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三教”改革)事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需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中办、国办最近发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亟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维度进行全方位综合改革,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混合式教学结合线下传统讲授课堂与线上网络教学两者优势,将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混合式教学内涵得到外延和拓展,涵盖了教学理论、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方式等范畴,契合了职业教育教材、教师、教法改革需求,逐渐成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范式。混合式教学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优势明显,但也显现出一定的实践困境,需要从资源建设、师生能力和制度保障等路向予以优化。

一、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优势

“以学习者为中心”是混合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教学应用服务和教学评价设计等均基于学生视角开展。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旨在解决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不符、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脱节、教学评价失真等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满足学生泛在化学习的要求,依据学生个体特征进行精准化教学,从而提升了中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中职专业课程存在教材内容学科化、教学方式传统化、教学实施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同时,中职学生呈现目标计划能力弱、自卑畏难情绪浓、自我约束能力不足等心智特征,并欠缺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制约了学生未来职场的持续学习与发展空间。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教学环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塑,学生基于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图文动画等资源,参与虚拟实验实训,自主完成阶段任务,根据自我检测反馈适时修正知识缺口。学生在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学习过程中实现了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自律性、缜密的计划性和足够的自我组织能力等,为其终身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满足了学生泛在化学习需求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任何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科技终端工具进行学习的活动。这为学习者提供了3A(Anyone,Anytime,Anywhere)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环境的时空限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职业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等学习终端的普及,基于泛在技术和普适计算的混合式教学得以实现,满足学生泛在化学习需求。中职专业教师通过教学情景创设与资源整合,构建泛在学习资源和管理中心,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内容和认知目标随时随地利用易获取的资源,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而不必受实体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

(三)实现了教学精准化实施样态

精准教学是基于人工智能、云技术、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实时记录、分析、跟踪和反馈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开展差异化和个别化教学。精准教学能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情,充分尊重学生间差异,利用数据进行精准教学定位,开展分层教学,突破经验主义教学的模糊与低效,最大程度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借助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挖掘线上学习过程数据,实时分析课堂整体情况和学生个体学习状态,即时智能生成形成性评价并有效反馈至教师和学生。借助过程跟踪、自适应学习、智能教学决策等技术,在精准识别学生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多层次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与资源呈现形式,精准评价每一位学生表现,从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精准度量、精准调控。

二、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施困境

中职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改变课堂教学生态,促进中职教学质量提升。但因平台融合、资源建设、活动设计及师生素养能力等因素产生的实践瓶颈,制约了混合式教学在中职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推行。

(一)混合式教学平台兼容不足

网络学习平台是混合式教学线上环节的核心,是保障线上线下教学的实质等效的必备基础。各校使用的混合式教学平台经过不断迭代升级,基本实现教学数据多元化、互动教学多样化、成绩生成自动化、在线测验数字化等,全面提升了混合式教学质量与师生教学体验。但由于教学平台开发企业之间的商业竞争和技术保护导致兼容性不足的壁垒,造成了混合式教学实践新的瓶颈。

一是校内平台兼容不足。中职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分步建设了功能不同的教学管理平台、后勤服务平台、学校管理平台、各专业实验实训平台等,教学平台与其他平台之间兼容不够。如机电专业的PLC虚拟实训平台与教学平台之间,学生实训产生的过程性数据只能采用截图或录屏生成图像或影视文件后手动导入教学平台,导致数据迁移和整合困难,增加教学管理难度。

二是教学平台功能固化。现有教学平台框架及功能千篇一律,基本由资源学习、自我检测、成绩反馈和平台管理等模块组成,导致各类课程线上学习程式固化,无法基于不同专业课程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如艺术专业教师无法实现基于教学平台构建虚拟画廊,面向校内、校外人士展示学生作品并获得点评。此外,现有网络教学平台多數基于理论教学开发,更适合学科类课程教学,对以训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践课程并不友好。

三是校际平台兼容不足。由于缺乏教学平台建设标准的顶层设计和规范,各学校建设的教学平台之间难以兼容,如A校采用早期的慕课(MOOC)平台,B校采用基于云计算、智能分析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两校教学平台的功能不同、数据格式不同,制约了区域(校际)之间课程共建共享,限制了混合式教学示范与推广。

(二)混合式教学资源良莠不齐

在线教学资源是混合式教学的灵魂,应该具有规范性、易用性、趣味性及探究性等基本特征。教学资源开发应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但中职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专业特征千差万别,专业课程教师作为混合式教学资源建设主体,专业知识强但资源开发的经验和能力不足,导致在线教学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

一是资源规范不够。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教学项目,应该包含任务单、导学单以及工作单(包含微课视频、辅助动画、学习课件、自我检测等资源)。从各校平台可以观察到,多数教学项目资源缺乏规范,不成体系。如,某些教学项目仅有PPT和少量练习题,无法引导学生完整地开展自主学习,把线上学习简单理解为线下教学的预习或复习。再有,某些教学资源由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存在知识产权风险。此外,有些资源内容和教学目标毫不相关,给学生自主学习造成新的困惑。

二是资源应用不便。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需要使用手机、平板等移动学习终端开展自主学习,由于各类终端支持资源格式不同,导致学生线上学习时需要安装多个App和播放软件。如,大量优秀的FLASH动画资源在安卓系统的学习终端无法播放,需要将具有交互功能的动画资源变成单向传输的视频文件,学习体验与效果明显下降。

三是资源趣味不足。混合式教学中线上丰富、有趣的资源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可视化资源、可交互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学生降低抽象知识和复杂过程理解的难度,优化学生的临场学习体验。多数中职专业课程的学习资源忽视了学生对知识获取趋于视像化、动态化、立体化和趣味化的需求,提供的静态教学资源占比远超动态教学资源。

四是资源“职”味不浓。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需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实现“做中学”和“学中做”。中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混合式教学资源更多停留在“基于学科体系的知识讲授”阶段,未基于“岗课赛证”进行开发,没有充分融入“课程思政”,专业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不足。此外,教学资源呈现平铺直叙,“流水账”式讲解知识点、基本原理,设置的情境和问题过于低级,不具备挑战性,无法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混合式教学协同功能弱化

混合式教学的线上和线下应视为同一教育场域,应然样态是教学目标、内容、资源、师生等要素被有序多元地安排于其中,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各自优势安排教学内容,使二者相得益彰。但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中,线上和线下协同教学功能被弱化,教学实效下降。

1.线下活动未能“以学定教”。混合式教学中线上教学内容、资源、方式等是依据教学目标和学情分析组织安排的,学生自主学习后经过检测反馈,学习成效已有数据记录和呈现,教师应据此合理安排线下教学内容及活动形式。而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无视线上学习的结果,线下重复讲授线上已学内容,忽视了数据价值,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与混合式教学“以学定教”的初衷背道而驰。

2.线下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教学活动是师生情感交流和学生探究实践体验的重要阵地。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线下活动中,更多的教师依然深囿于传统知识讲授方式,缺乏学生探究体验、互动交流活动设计,缺少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竞争精神的活动设计。针对学生技能薄弱点,教师缺乏标准示范演示,缺乏对学生项目分析、知识运用、语言表达及创新思维等能力的针对性训练活动。

3.评价方式无法精准量化。混合式教学评价包括对“教”与“学”两方面的质量进行分析与评估,须以参与活动师生体验、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资源、学习效果、线上线下内容及时间比例等为评价因子,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反馈及时修正调整。中职专业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时都建立了评价标准体系,但生成的评价结果与师生实际表现一致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评价体系只注重对学生“学”的效果评价,缺乏对混合式教学本身的效果评价。二是评价依然以考试成绩等结果性评价为主,没有过程性评价或占比过少,对学生过程性评价没有合理的标准,仍然依赖于教师的粗放式的经验评价。三是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学生自主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兼顾不足。

(四)混合式教学师生准备不足

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发生改变,教学理念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但教师的角色定位、技术能力及学生的能力素养制约着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

1.教师理念认同与能力准备不足。在职业学校混合式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愿意走出职业的“舒适区”,缺乏前瞻意识和教改魄力,坚持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混合式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趋势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活动,仅将自己授课使用的教案、课件等素材在网络平台简单堆砌,供学生自行选用,仅为应付教学检查提供佐证。

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也是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困境之一,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制作能力,如动画、微课视频等制作技术缺乏,导致教学资源单调乏味且缺乏规范,对学生吸引力不足。部分教师缺乏网络平台管理能力,对学生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价值挖掘不够,无法基于数据分析实施精准教学。还有部分教师过分放大线上教学的作用,完全以线上教学方式代替完整教学,线下面对面教学活动组织能力不足,忽视线下活动的学生情感体验和师生交流功能。

2.学生自控能力与参与精神不足。自控能力不足是中职学生所处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而混合式教学需要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学习终端开展线上自主学习,如何兼顾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成为混合式教学管理的新挑战。同时,中职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经历多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具备了一定适应性和习惯性,在混合式教学初始阶段会因新颖、好奇产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会因学习习惯不适应而逐渐降低参与的积极性。

三、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优化路向

(一)集成与升级混合式教学平台

根据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理查德·诺兰(Richard L.Nolan)提出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诺兰模型),学校信息化建设分为初始阶段、扩展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等六个阶段。当下大多数中职学校已经完成前三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特征)的数字校园建设,开始迈向后三阶段(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智慧校园建设。混合式教学伴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教学模式,亟待基于学校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平台(模块)的高度集成以实现更好的教与学体验。通过整合、升级包括混合式教学平台在内的高集成度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教学平台与教管平台深度融合,让教学数据得以纵向流通、横向共享。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还需打通各类专业软件平台与教学平台之间的隔阂,消除教学、管理及专业实践等平台之间的信息孤岛。

提升混合式教学课程资源质量主要通过既有资源的整合改造和新建资源来实现。区域或学校范围内需制定统一资源格式规范和课程设计标准,实施资源审核准入制度。既有教学资源需要重新梳理、整合,根据资源应用价值进行筛选,对高价值资源进行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新建资源需充分考虑学科、岗位、思政、源头、生源特征等元素,科学设计,规范制作。

(二)赋能教师理念与能力的提升

混合式教学在为教育从业者提供高效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同时,因其具有复杂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也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教师需要革新理念,接纳并勇于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定位,适应“情境构建者”“资源开发师”“学习引导员”“技能培训师”和“效果评价人”新角色。其次,教师应通过继续教育、专题研修等方式提升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如提高基于“岗课赛证”融通项目化课程设计能力、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活动融通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能力等。最后,可以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创新团队,共建共享优秀的混合式教学资源,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同时提升教师的资源建设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

(三)增加制度供给与政策引导

学校制度包含硬性制度和软性制度,其中软性制度需要将混合式教学等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教学理念、模式作为制度的一部分,引导学校发展实现理性价值。中职混合式教学需增加教学评价、教学激励等制度的供给,在各类比赛和活动中加强政策的引导。

教学评价制度指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重价值的评估。其中,对“学”的评价应遵循评价内容系统性、评价标准差异性、评价主体多元性及评价技术先进性的原则。对“教”的评价制度应考虑职业学校生源差异、专业类型和课程特征差异,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提升为目标,推动中职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激励制度用于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混合式教学改革试验,明确教师参加混合式教学改革可以获得教学设备、研究资金、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支持,肯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付出的额外时间和精力。

同时,在各类比赛和教研活动方案中增加“鼓励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内容,引导专业课教师通过混合式教学践行教学改革。如《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评审指标》中鼓励教师在教学理念、个性化教学、教学环境、全程评价等方面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成效,在各省、市级各类教学大赛中积极引入和推广混合式教学理念,引领更多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 刘晓.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力提升探究[J]. 国网技术学院学报, 2020(5).

[3] 廖宏建,刘外喜.高校SPOC有效学习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7(5).

[4] 黄小平.基于诺兰模型的中职学校信息化发展进程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5(8).

[5] 黄光芳.泛在化校园SPOC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6).

[6] 丁旭,盛群力.有效教学新视域——“精准教学框架”述要[J].课程·教材·教法,2017(7).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课程思政视域下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探索
赛课网络平台混合式教学在居住空间设计的应用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