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海英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专业思维和技术无法解决企业成本管理中的新问题,需要变革专业教学。基于能力导向,分析了成本会计课程承担赋能使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方法能力为核心、社会能力为目标的成本会计教法改革路径,以增强学生必备的岗位胜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多维赋能。进一步提出赋能目标实现以“三教”改革闭环为保障,从而全方位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改革;赋能;成本会计;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C-0029-06
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除了自我探索,也学习了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其中以德国职教体系的“双元制”最为典型。然而,曾经为德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双元制”行动导向型职业教育,随着技术革新和国际化进程等因素的变化,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严重。为应对挑战,德国政府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要“会做事”,还要具备胜任不断变化工作环境的职业能力[1],并于2019年修订了《职业教育法(BBiG)》,将职业教育内容的最低要求描述为职业技能、知识和能力。与此同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承载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使命,要求学生既要有独立思维和责任感,做有能力的公民,又要具备高素质、高技能,做有发展潜质的未来大国工匠,如果仍然以行动导向,进入就业市场的学生就只能是暂时的合格的劳动者,没有上升空间。基于国际背景和我国职教使命,必须要给学生“赋能”,变“行动导向型”为“能力导向型”。
一、成本会计课程承担赋能使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所学知识服务于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非同一般。该课程专业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既富有挑战性,又颇具创新性,大多数学生比较敬畏。如何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得是该课程服务于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的基本问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生产方式转变、制造技术革新以及管理思想的较大进步,成本会计人员如果仍然运用传统思维和传统技术解决成本管理中的问题,会使成本信息滞后和失真,从而影响企业决策,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优化教学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课程承担赋能使命的必要性之所在。
当然,成本会计作为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融规范与创新于一体,具备实现赋能目标的有利条件。该课程的应知应会内容属于规范化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规范操作的知识储备;赋予学生充分表达权和行动权的实际操作过程,能够很好地激发其创造力。拓展“规范”作用的发挥,不单纯表现在课程应知应会内容的技术层面,也表现在课程学习者素养层面。课程学习可以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等职业素养的养成,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思考和创新奠定基础。因此,成本会计课程的“规范与创新”从内容和素养两方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养成,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赋能理论核心能力的体现[2]。以成本会计课程学习为平台,有助于学生赋能目标的实现。
二、以多维赋能为目标的成本会计教法改革实现路径
(一)以专业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
专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具体工作的必备能力,体现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表现为经济业务判断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和成本分析能力。专业能力以专业知识的掌握为基础,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专业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鉴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和学习习惯,需要在知识体系、知識框架、知识内容、教学流程等方面加以设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1.构建知识体系,奠定课程地位。成本会计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最初融合于财务会计。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中,成本概念都处于核心地位,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关于成本会计职能,最基本的核算职能隶属于财务会计体系,遵从财务报告监管,是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其他六项职能如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考核等,主要体现在管理会计当中,可以归类为成本报告与分析、决策支持与成本规划两部分,不必完全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可见,成本会计岗位是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职能岗位,对成本不同层次的理解和运用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创造的大小,成本会计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培养拥有现代企业发展必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的会计人员。
2.梳理知识框架,整合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逻辑性强、计算方法多、计算工作量大[3],繁和难是制约该课程学习成效的两大瓶颈。首先应该解决繁的问题,如果能够掌控整个课程,对内容一目了然,自然会降低难的程度。对接工作岗位流程,课程可以设计为四个教学模块。第一模块为成本会计认知,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明确成本会计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强调成本核算是成本会计最基本的职能,进一步建立对成本核算工作过程的认知。第二模块为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是基于一系列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过程,是成本核算的原理性流程和技术的应用,也是成本会计人员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内容实质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品种法)的应用。第三模块为成本计算方法,要求根据不同企业的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单独或综合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完成产品成本核算,该部分是对成本核算岗位人员的较高要求。其中品种法是对第二模块的概括和提炼,其他以不同计算对象为基础的方法最终都要回归品种法。第四模块为成本报表及分析,成本报表是成本核算结果的展示,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成本分析,从而为成本会计其他职能的发挥奠定基础。以上基于成本会计业务流程、结合认知规律开展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使真实的成本会计工作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呈现,既有利于学习者把握知识层次和掌握所学内容,也有利于学习者提升学习兴趣。
3.探寻知识规律,化解教学难点。化解成本会计的难点是教学效果得以体现的前提。课程中最令学习者畏惧的是较多的费用分配的计算,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是:课程认知时根据分配原理,探讨计算规律;实施具体分配业务时,应用、总结并提炼计算规律。成本会计费用分配的计算规律性非常明显,一般分为两步,先计算费用分配率,再计算各受益对象应承担的费用。每一步都有对应的基本公式,且在不同费用分配的过程中变化不大。所谓的差异就是两个方面,即费用内容的进一步明确和分配标准的选用。掌握了费用分配的基本公式,就解决了整个课程中绝大多数的计算问题。
课程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同样是有规律的。关于借贷科目的使用,遵循“谁受益,谁承担费用”的原则,借方反映受益对象承担费用的增加,主要是成本费用类科目,贷方反映被耗费的各项资源,对应使用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账款、辅助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该问题的明晰,除了能够轻松应对一系列要素费用分配的账务处理,对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账务处理的难点化解效应也非常明显。
鉴于成本项目在反映耗费的费用内容和在成本分析中的作用,会计核算时“生产成本”科目必须明确具体的成本项目。几组“成本项目——贷方科目”对应关系的建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直接材料——原材料、直接人工——应付职工薪酬、燃料及动力——燃料/应付账款等、制造费用——其他科目”。以上规律探寻可以帮助学习者将若干的计算依托一组计算公式,多个账务处理归纳为一个典型分录,知识一体化顺利实现。
4.设计教学流程,铸就高效课堂。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需求,基于职业院校学生行为倾向上的“三轻三重”特征,需要构建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情境教学探究模式,有效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分组分层教学法等,理实一体、互助合作、创新互动,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教学流程涵盖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及操作要领见图1。课前明确任务、课中理实一体、课后实践拓展。教学任务的完成,经过导、教、学、练、测、评六个环节。由情境、案例、复习或上一任务点评等方式导入,问题导向以便明确任务。“教”的环节,教师致力于厘清内涵、辨析关系,结合案例解决问题,同时配合仿真演示传授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分析企业的产品成本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基本流程和计算方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做一体模式的必备环节在“练”,结合典型企业案例,以各种分配表、明细账为载体,依据成本核算基本流程完成产品成本计算,对于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为增强职业感悟,学习过程中做好师生角色转换,学生转化为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人员,教师则为工作过程的指导者。在学生分组操作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做好组内成员的角色互换。通过巡视、测试、讨论、总结等程序,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指标,最后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师评的多元主体评价,助力课堂教学在专业能力养成中的主渠道作用发挥。
(二)以方法能力为核心,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掌握学习方法往往比掌握一门知识更重要。成本会计课程知识体系的建立为学习者扫除了课程本身的障碍,但尚不具备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需要在主动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继续强化。
1.追溯和延伸课程内容,养成知识迁移能力。成本会计的前导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特别是基础会计课程中的“生产过程的核算”内容与之联系非常紧密。该部分的业务内容、流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基本相似,账务处理基本一致,成本会计课程可以看成是该内容的扩充版,是该内容的延伸和深化,有良好的“生产过程的核算”的基础可以为本课程的学习架设便捷通道。因此,课程学习之前有必要开设一次复习课,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前后知识的联系,降低对新课程的陌生感。除了对基础会计“生产过程的核算”模块的复习,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前导课程的单个知识点建立联系,如财务会计中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和核算。成本会计中材料费用的归集与分配部分直接应用到该知识点,且差异计算的原理在辅助生产费用的计划成本分配法、制造费用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以及成本计算的定额法等多处得到体现。因此,建立了与前导课程的联系,除了会减轻学习的难度,也会让学习者养成遇到新问题时寻求已有知识支撑的好习惯。
管理会计作为成本会计的后续课程,与成本会计关联度较高,以至于有些教材直接將两门学科合二为一,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管理会计起源于成本会计,拓展了成本会计,在成本会计的业务中可以附加一些业务信息启发学生去思考。如学习制造费用的分配时,可以设置“京东集团:基于价值链的全方位成本管理”的案例[4],引入作业成本法概念,激发学生系统学习关于作业成本计算和管理的知识。学习成本会计中基于不同成本项目的成本定额和成本分析内容时,可以并行引导学生获取管理会计中的生产预算是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编制的知识。前导课程的追溯建立了新旧知识的链接,降低了教学难度,后续课程的延伸则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夯实了赋能的基础。
2.关注和吸收前沿理论,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成本会计贴近实务,需要关注最新动向,吸收最新成果。虽然理论上成本会计早已进入战略成本管理阶段,但实务层面停留在消减开支的执行性成本管理理念的企业不计其数,在企业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隐性成本的关注需求日益迫切,学习和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将成本管理和企业战略有机结合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备的才能。学习者除了要拥有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而且有些知识并非死啃书本能够获取的,因此通过引导学习者明确应该怎么做,促使学习者去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逐渐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新的人生高度。
(三)以社会能力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涵养工匠精神,需要共识也需要行动,在教育理念上需要兼顾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在富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劳动实践中增强技能[5]。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是技能提升的重要途径,同时有利于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执业能力的提升。
1.对接生产过程,强化真实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最能培养和彰显不同个体的个性和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实施仿真实训至关重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任务驱动,不能以简单地解答几道题目为代表。成本会计校内实训资源应建立在对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融合行业先进技术和操作手段。实训按照一整套完整的账目来设计,分两个层次循序渐进加以实施:一是在明确的成本核算岗位职责基础上,设计一套基础实训,从原理层面完成成本计算的全部流程,并强化对原始凭证的认知和处理;二是在基本流程和要领掌握之后设计一系列锦上添花的综合实训,以掌握不同生产类型和管理要求下的成本计算方法的选用和综合应用。实训流程设计为:根据计算对象设置成本会计账簿→编制各类费用分配表,填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账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并登记账簿,通过环环相扣、数据连环推进的工作任务,让学习者认识到各任务之间的勾稽关系,体会业务流程的逻辑性,培养和彰显他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建立在基础实训之上的综合实训,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选用适合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判断,考查学习者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增强学习者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2.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赋能手段。投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校外实训,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实务、新的环境和新的企业导师。如果遇到教材上的滞后政策法规和未能及时修订的实训内容,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职业适应能力提升的过程。通过与实务界人士的交流、协调解决问题等活动,对学生的沟通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实际业务的训练会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增强业务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3.实施多元评价,畅通赋能路径。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在评价方式上也需加以优化。对成本会计课程而言,除了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还要有实际操作运用的考查,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可以设置统一性与灵活性并行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从彰显赋能成效的角度设计选用。对于硬性基础知识,为适应职称考试的要求,仍然采用传统模式设置考题和答案。实务操作部分设计为开放题型或者以企业生产实践成绩替代。开放题型基于成本会计实操环节中的若干假设进行设计,考题提供关于某个知识点的企业基本信息,附加信息由学生自由选择添加,借鉴案例、情景、实地考察构建考核情境,该题型无统一答案,在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执业能力。企业生产实践可以用实训报告作为成果提交,既反映了学习成果,也体现了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
三、赋能目标实现以“三教”改革闭环为保障
“教法”改革是教学路径的改进,进一步完善了工作过程的系统化重构。然而,教法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只有教法没有教师,或者有好教师、好方法缺少好教材,都难以发挥改革的真正价值。“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6],充分认识“三教”改革各要素的地位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前提。“三教”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应使“三教”形成一个闭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成效才得以凸显。
“教師”改革应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双向双融通”为主要途径。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通过自身良好的品德、严谨的作风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德才兼备。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成本会计授课教师,还必须做到德技并修。既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改理念、责任感和领导力等基本素养,还要有博学善导的专业素质;既要有足够且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还要具备丰富的成本会计实战经验。因此,为给学生赋能,教师改革应以给教师赋能为第一要务,“双向双融通”模式可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专业教师通过深入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真实的运营管理过程,从而熟练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实操技能。同时,也可以引进或聘用行业企业等专业人士,或通过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开发“X”证书项目培养师资。这种依托行业企业建设的多元主体师资队伍,由于对接了社会需求,实现了专业标准与行业标准的精准对接[7],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能够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教材”改革以教材内容和形态为实施要点。无论是选用教材还是自编教材,内容上,成本会计教材要打破知识本位的束缚,由“应会”反推“应知”,内容对接岗位需求,并融入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彰显前瞻性。形态上,在经典的纸质教材基础上,要配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数字化平台、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以发挥“互联网﹢”教学新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四、结语
多维赋能为目标的成本会计教法改革,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和创新精神等专业素养奠定了基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造性的教育模式会不断涌现,新模式对师生都会带来挑战。因此,学校要从赋能的角度深化“三教”改革,解决“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突出课程的创新性与挑战度,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技能性,助推赋能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郭赫男.德国双元制新观察:我们到底应该向它学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5).
[2] 尹浩,胡华杰.“规训”到“赋能”:美国中部高校的学力建设及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20(4).
[3]李红湘.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导向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9).
[4]刘金星.管理会计实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27.
[5]彭新武.“制造强国”呼唤工匠精神(新论)[N].人民日报,2020-12-01.
[6]李忠华.浅析“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N]. 中国建设报,2020-04-08.
[7]王保林.卓越幼儿教师培养体系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5).
责任编辑:华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