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士艳
一、“同理心写作”提出的背景
情境任务型作文自提出至今,仍然让部分一线教师感到茫然与困惑。情境任务型写作的提出,就是对“套作”的一种“反套路”。
从对教育教学引导的角度看,情境化的试题设计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语文课程性质相呼应,能够积极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从作文的角度看情境式试题设计,情境任务型作文情境真实、问题具体,写作主体突显,读者对象明确,写作文体也更实用。在作文反套路的同时,情境任务型作文让学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围绕什么写。
二、“同理心写作”的两个关键意识:对话意识、读者意识
“同理心写作”即是在写作者的“对话意识”“读者意识”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写作方式。
从2015年开始,每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几乎都采用了情境任务写作的命题方式。情境任务写作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写作不是自顾自的“自我表达”,而是一个“与人交流”的过程。
三、“同理心写作”的三个落脚点:“写作者”“文中人”“阅读者”
“同理心”写作,就是从“换位”角度出发的一种写作尝试。它提醒我们,在写作时,心中要有三个人:写作者、文中人、阅读者。若能真正将写作看成是与自己的对话、与文中人的对话、与读者的对话,我们在写作时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到时时反躬自问:我所写的内容我自己喜欢读吗?被我写进文中的人会喜欢我这样写他(她)吗?阅读我文字的人会认同并喜欢我写的内容吗?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警醒进入写作,就会在写作中生出许多内化要求。
1.从“写作者”出发,追寻思考上的不同、表述上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化”,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提法。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情。苍白枯燥的口水文、说教文,从根子里找原因,最终都能找到“写作者”这里来。
2.从“文中人”出发,以细节描写追求叙写的画面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仅仅是“知道事物”。情境任务型作文往往需要学生引用大量的事例作为论据。每一个事例都可以作为一个情境;每一篇文章里,都可能存在不止一个“文中人”。站在“文中人”的角度,他(她)被写入文中的时候也会希望自己在文章中是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不是一些干巴巴的定论性词语。
3.从“阅读者”出发,追寻交流的平等、真诚、深入
写作主体和读者对象是构成“真实性”情境交际的要素,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情境任务型写作的具体情境,让阅读者不再仅仅是阅卷老师,它常常还对读者对象作出具体规定。
在实际的写作中,同学们往往会受传统写作思维影响,习惯于自说自话,只管写作主体,完全抛弃读者对象;或者只在行文开头结尾进行简单、形式化的对话。针对这一问題,在写作指导中,我们可以尝试想象阅读者就坐在你的对面,想象你俩可能会有的互动。
四、写在最后的思考
“同理心写作”的概念核心是“换位思考”,涉及的外延却可以和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写作技巧相融相生。不论采用什么方法,我们最需要做到的是加强对情境任务型作文的了解与认同。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情境任务型作文“同理心写作”的实践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