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晓亮 郎秋红 赵丹丹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往往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在热播的央视开年大戏《人世间》创下近三年收视份额新高,也是独播平台爱奇艺的“大爆款”,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更成为文化领域的热点。这部电视剧以长达50年的时间坐标轴,聚光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展现了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迁过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悲欢和人生际遇,被称为一部“平民史诗”。
在地域文化上,《人世间》鲜明地打上了东北标签,满屏的东北元素展现了一幅东北世俗风情画卷,刮起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人世间》里究竟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东北?剧里剧外,戏中的东北和现实中的东北又是如何在时空交错中相互缠绕、彼此呼应呢?
东北地标里的岁月年轮图片
近年来,很多热播的电视剧里都可以看到鲜明的地域标签。“一部剧,一座城”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动效应,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又上了一堂“地理课”,增进了对相关地域的了解。
《人世间》打出的东北牌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首先从剧中的一系列地名就可以看出。作为剧中的主要场景地,“吉春市”很自然让人联想到“吉林省长春市”。
在《人世间》里,周秉义去任职的“哈阳市”,也自然让人联想到东北另外两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和沈阳。“江辽省”则让人联想到黑龙江和辽宁,在这里各取一字。仅这三个地名就涵盖了东北三省和各自省会,足以见主创人员在地名设计上的独具匠心。此外,像“松江酱油厂”“吉膳堂饭庄”……这样一些名字,一看就让人与东北联系起来。
《人世间》城市生活的取景基本集中在长春市,取景点多达200多处。光影之中,一个个年代感强、带有鲜明长春印记的地标和建筑展现在人们面前。
周秉昆和郑光明会面的地点,也是剧中郑母经常带郑光明卖冰棍的“人民电影院”,实际上就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旧址。
剧中的“吉春火车站”就是著名的长春地质宫,现在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的教学楼。说起这个地质宫,可是大有来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首都”并更名为“新京”,日本决定在那里建一座“皇宫”,供溥仪居住,地点就是今天的地质宫所在地。但日本人仅完成地下部分的修建就战败投降。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在长春建起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后又在“伪满皇宫”已有地基基础上建设东北地质学院教学楼。
这样一个有年代感的地质宫,在剧中见证了一场场依依不舍的告别,一次次欢欣雀跃的迎接。
剧中经常出现的有轨电车是长春市的54路、55路有轨电车专线。这也是长春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两个专线最早可以溯源到1941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轨电车已经被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所取代。但长春市专门保留了这条有轨电车专线,按公交线路运营,就是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长春市虽然建城时间并不长,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做过伪满洲国的“首都”,又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保存了很多历史文化遗存。拂去历史的灰尘,在岁月的年轮里,这些地标式的东北老建筑,让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得更加厚重。《人世间》以长春市为主要取景点,也让全国观众对长春市这座东北工业重镇的城市风貌有了新的认识。
东北风情里的人间烟火图片
《人世间》的剧情并没有那么多的扣人心弦、峰回路转,多数时候不过是家长里短、平常趣味,却充满着浓浓的东北生活气息,真实、亲切、可感。这部剧里,对于东北的民俗和市井生活有着高度的还原,一针一线、一餐一饭中,流淌出东北人间烟火。
《人世间》里,很多场景聚焦到了餐桌上,有细心的观众列出了剧中出现的东北菜:酸菜炖骨头、小鸡炖蘑菇、黑白菜(木耳炒白菜)……在剧里经常出现的冻梨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东北的冬天见不到什么新鲜水果,不知道哪位先民发现梨冻起来吃更有味道,吃冻梨就成了东北春节的一盼。冻梨一定要放到水中“缓”一会儿,再把厚厚的冰碴敲掉,就可以吃到又软又甜、清爽可口的冻梨了。
《人世间》里,很多生活化的场景都与火炕有关,周母坐在炕上织毛衣,郑娟坐在炕上串糖葫芦,周蓉坐在炕上嗑瓜子,周楠在炕上与周秉昆“骑大马”……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一铺火炕,承载了东北人多少的苦辣酸甜和情感交流!
说到东北,就不能不提到东北人。近年来,随着东北小品的广受欢迎,东北话和东北人为人们所熟知。东北话与东北人的性格密不可分,幽默、热情、豪爽是东北人的标签。在剧中,无论是识大体、明事理的老工人周志刚,还是沉稳厚实的周秉义,重情重义的周秉昆,辛辣爽利的乔春燕……都展现了东北人性格中不同的特点。
东北变迁里的时代印记
5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东北而言,却经历着大起大落的兴衰沉浮。而《人世间》也在用一部剧的厚度,通过东北展现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成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东北被称为“长子”,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浪潮给国企众多的东北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剧中,工厂为积压的产品发愁,生产胶鞋的厂子只能把鞋子交给工人去卖然后提成,出版社也开起饭店,用挣的钱给职工发福利,周秉昆也从酱油厂辞职来到出版社的饭店……发生在国企和国有事业单位上的一系列变迁是东北现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是东北国企最艰难的时期。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东北上千万国企职工经历了下岗潮,各种因改革产生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肖国庆父亲和孙赶超的命運令人瞬间破防,而肖国庆贫穷不改正直和于虹困苦中的坚忍也让人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出由衷的敬意……
时光就这样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间一路向前。周秉昆入狱的8年也是东北发生沧桑巨变的8年。李双华被饭店开除后逼着丈夫南下打工找到了新的出路,周秉义背负“大工贼”骂名重组的波来日化逐渐走上正轨……
剧演到了后面,“光字片”终于进行拆迁改造了。在东北,除了国企的变化,从民生角度广泛开展的棚户区改造也折射了东北的时代变迁。
随着《人世间》迎来大结局,剧中的主人公也将迎来新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生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踏过千重浪,这人世间,值得。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3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