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变“博士候”,学术生涯也要开盲盒

2022-04-27 01:38:37蒋芳
华声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卷临时工博士后

蒋芳

个别高校的畸形选人机制,既不符合青年人才的培养规律,又加剧了内卷和功利倾向。

博士后变“博士候”,是一种什么感觉?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聘期“非升即走”压力之下,博士后群体的竞争和内卷加剧,催生出不少急功近利行为,损及学术质量和学术精神,不少人自嘲为“学术练习生”“科研临时工”。相当多的博士毕业后要经历长久的“等待期”,才能在过度激烈的竞争中谋得一份教职。

练习生、临时工与学术、科研、高校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种用词上的“混搭”,暴露了人才评价和培养体系之间的“错位”。

近年来,高学历人才培养数量增长较快,国内普通高校博士毕业生净增人数已经开始超过净增专任教师人数,高校内部博士师资储备过剩。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高校对新招聘教师的把关越来越严格,人才引进标准不断抬升。所谓“非升即走”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实施的,即新入职的老师不再有编制,只签三年或六年的预聘合同,到期时由校学术委员会投票定去留,留下的晋升副教授,否则就只能离开。

据记者调查了解,由于部分高校把名义上的“预聘制”变成了实操上的临时工合同制度,一个岗位招聘一批人“角逐赛马”,通过比拼以论文为核心的考核项,二选一、三选一甚至几十个人中选一个留下。甚至有个别高校“6年招聘8000多名青年博士”,先以高薪酬、低门槛引才,又以高淘汰率解聘,这些过度“内卷”引发了高知群体的普遍焦虑。

博士后沦为“博士候”、人才变成“学术临时工”……个别高校的畸形选人机制,既不符合青年人才的培养规律,又加剧了内卷和功利倾向,与破除学术评价中的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痼疾的“破五唯”改革背道而驰。

中央要求学术扎根中国大地,高等教育要落实“四个服务”,但“非升即走”的考核机制仍以数论文、数课题为主,在“倒计时”解聘的压力之下,客观上形成了抓紧挣工分、拼论文的导向。同时,考核主要集中在抓科研成果上,这种“研而优则教”的逻辑,也加剧了教學人才的逆淘汰。

有些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对国内高校人事制度忧心忡忡,甚至出现了“海归再归海”的苗头,这与过于严苛的用人制度也脱不开干系。

人才优胜劣汰,本身没问题,但不该把博士群体变成智力消耗品,让学术生涯变成开盲盒赌运气。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后的最大心愿,是希望更多年轻学者拥有平心静气做研究的环境,创造出更好的科研成果。在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当前,“破五唯”改革正在推进,改革几所学校相对容易,想要扭转一种风气、优化教育生态却是任重道远。针对博士后变“博士候”的问题,既需要进一步优化“非升即走”制度,调整适用范围、明确晋升标准和淘汰比例,也要从根源上减少对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压力,对过度功利的考核机制说不。多措并举让青年学术人才能有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份安心做学问的底气。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2月23日

猜你喜欢
内卷临时工博士后
莫陷内卷空焦虑,有益努力最可取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摆脱内卷焦虑,你只需要做这一件事
遥远的未来要以现在为代价,究竟值得吗
女子打赢“临时工”官司
公民与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0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15 11:52:20
谁敢骂他
安徽文学(2018年5期)2018-07-20 01:31:38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博士后出站报告目录
捞足现在不管将来临时工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