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美育融合视野下的学科育人

2022-04-27 00:50龚梁
求知导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历史教学美育

摘 要: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不断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强调遵循“五育”并举的教育原则。但是,过去的教育活动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较低,收效甚微。将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融合,能够促进优质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文章指出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结合劳动和艺术元素,通过整合学科内容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美育;融合;历史教学

作者简介:龚梁(1992—),男,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在劳动教育和美育融合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学习时空中的各种经历和体验囊括于课程教学中,能让学生拥有独特而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只有按照“五育”并举的标准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让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才能推进国家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一、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而劳动教育的过程就是体验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劳动教育增强了美育发生的可能,丰富了学生的美育实践[1]。劳动教育的功能指向包含美育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挖掘劳动教育与美育实践性学习内容的育人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劳动教育中育美的功能指向为突破口,分别对劳动教育和美育的教学内容进行归整,将原本分散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优化结构,努力拓宽学科课程育人的承载量和提高其育人价值。

(一)劳动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渠道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心理和习惯,是美育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要从教材中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容,借此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审美能力。例如,在部编教材五四学制第二册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中,贾思勰整理编写的《齐民要术》不仅体现了他重视农业生产劳动,也突显了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美。

(二)劳动教育与美育互相促进、彼此成就

劳动教育和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符合教育规律,能够获得较好的教育成效。一方面,劳动教育是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渠道之一。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结合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挖掘、发挥美育的价值,是教师设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美的理念重塑劳动教育,将美育融入劳动教育,美化劳动的主体、过程和形式,增强劳动的愉悦体验和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达到理想的劳动效果。基于以上理念,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實践性学习是秉持综合育人理念的教育,是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目标的过程。美育与劳动教育要适应社会、适合人自身的发展,能够体现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要在学科目标的引领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遵循“以劳育美、以美促劳”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将美育与劳动教育进行再设计。

(三)美育与劳动教育在实践上是两位一体的

劳动教育不仅是对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传达,更重要的是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的培养;美育也不仅是对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的丰富[2]。教师要把劳动教育和美育相结合,或是把劳动教育融入美育中去,在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时,要善于借助其他工具突出劳动的内涵和美丽,例如以文化、艺术、音乐等作为载体展现劳动美。

在美术创造过程中,艺术创造劳动是审美教育实践的载体。人们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艺术实践中的劳动能力。所以,劳动是规律与技术相统一的审美活动,劳动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劳动者按照美的规则改造世界。教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审美教育和劳动教育是相统一的,它们在教育目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能力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3]。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要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使二者更好地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劳美融合——以历史学科为例

课堂教学是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平台,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因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必须将劳动教育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形成教育的合力。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美育侧重于艺术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劳动教育侧重于劳动概念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两者不是分离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学历史课程的标准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兴趣,形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拥有强烈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拥有忍受挫折、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强调为树立正确的三观打下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美学资料的挖掘和研究,充分发挥历史美学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兴趣和学习欲望,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因此,中学历史教育应有意识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借助历史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道德教育、智慧教育、体育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一)学科整合,“旧题换新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劳动教育与美育合二为一,引入新的创意,充实实践课堂。无论是把劳动教育元素还是艺术教育元素融入历史课堂,都能丰富课程,让学科实现“旧题换新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会学习到古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农作方式,这其实也是劳动的一个方面。历史知识包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教师要抓住这些因素,有所区分地在历史课堂上将劳动过程中的美传授给学生。历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地探索学习和生活中的奥妙,促进学生自主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要将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从各种各样的角度探究,让学生多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获取更多的探索空间。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课堂将更加丰富多彩,学科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和谐。

(二)给教材注入新鲜血液

劳动教育和美育之间有很多重复的内容,但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往往需要在不同领域学习相同或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发适合本校发展的课程,将历史教育与劳动教育以及美育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优势。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激发学生对艺术和劳动的热爱之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寻找历史的美丽,并与劳动教育进行融合。部编版历史教材中《青铜器与甲骨文》《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等内容都可以和劳动教育以及美育相融合。以《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的教材分析为例:“宋元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兴盛,城市繁荣。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早在宋太宗时期,开封便已是居民上百万的特大城市。南宋的临安,人口也达到六十万至一百万之间。这时欧洲的大城市,人口一般都不到十万。开封又称汴京,汴河是开封的生命线,连接东南财富之区,汴淮运道成为南北交通线的中枢。《宋史·河渠志》云:‘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汴河两岸店铺林立,市场繁荣兴盛。南宋都城临安,在隋朝已颇负盛名,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它是南端终点。开封是一座消费城市,临安则是制造业中心。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要求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宋词、元曲走向兴盛。宋元及此二朝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世俗化倾向,同时,理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形成了文化的高雅化倾向。尤其是宋朝,无论是市井生活还是文学风格,都呈现出‘豪放与婉约并存,典雅与俚俗兼有’的特征。”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历史课本中寻找劳动创造美的内涵,感叹不同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中的创造美,领悟文学艺术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感悟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认同中华民族是通过劳动使得生产技术不断进步,手工制造业不断发展,商业持续繁荣,城市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使得劳动者的审美情趣在不断地提升,而这对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合教材融合“美育”+“劳动教育”

中学历史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国内外几千年的历史。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学生很容易遗忘,因为他们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理论缺乏深刻的理解。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劳动教育和美育进行融合,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部编教材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毕昇当作劳动教育的例子。毕昇在劳动实践中对活字印刷技术的探索,不仅大大改善了印刷效率,而且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师也可以结合美育的内容开展教学,通过毕昇不懈努力探索活字印刷技术的行为来发现他身上的行为美,使学生得到双重的感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里,無数的历史人物用他们美丽的行动创造了无数光辉的形象,鼓舞着后代,如拥有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的屈原,拥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的李大钊等,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能够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并决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结 语

劳动教育具有改变人们不良思想和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功能。教师要把美育渗透到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美的思维和行为,达到实践性和意识形态的统一。因此,美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也要贯穿于学生的整个课外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实施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中的美育元素,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劳动质量和审美能力。这样,学生既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也能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追求生活中的美,体验更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邓铭,谢发超.融通美育和劳动教育:意蕴、困境与突破[J].中国德育,2021(06):24-27.

[2]姜晓,胥兴春.幼儿教育“劳美融合”之逻辑基础与实施路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1-6.

[3]白芸.以劳育美 以美育劳:劳动教育与美育结合实施的思考与探索[J].福建教育,2019(38):25-2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历史教学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美育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