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总体性思想及其意义

2022-04-27 00:52金万姜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

【摘要】 总体性思想是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重要思想。虽然他在书中没有专门阐述总体性思想的内涵,但他在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把握社会历史活动以及对人的总体性认识这三个方面都有涉及总体性思想。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归纳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从而阐述总体性思想的意义。

【关键词】 卢卡奇;总体性;总体性思想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05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18

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的总体性思想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资本主义社会在“物化”的影响下,导致对马克思主义片面的理解,同时也导致了社会历史活动的分离和人的总体性解构。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恢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历史活动的正确把握以及對人的总体性本质的正确认识。

一、总体性思想产生背景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验证了马克思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欧洲各国对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信心和信念。因此,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多国和地区都相继地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但这些无产阶级革命都相继失败了。卢卡奇为了寻求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探索革命的出路,他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揭示。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不仅改变了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同时还导致社会历史进程的“支离破碎”,并且也深入到人的生存结构当中,人们处于一种“‘物化’而不自知”的状态。

(一)认知方式的改变

“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它具有的物与物之间的经济形式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经济形式的拜物教性质,人的一切关系的物化。不顾直接生产者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而对生产过程做抽象合理分解的分工的不断扩大,这一切改变了社会的现象,同时也改变了理解这些现象的方式。”[1]资产阶级通过合理化和机械化,把分工变得专业和机械。劳动的主体被分成许多部分,客体也被分成许多部分,换言之,工人被分成不同的劳动工人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生产领域。当对不同领域进行研究时,也就会出现不同的认知方式。

(二)分割社会历史活动

社会历史活动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虽然社会历史活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但从总的发展进程来说,它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合理的技术方式建立更加严格的劳动组织。严格的劳动组织使得生产一种产品需要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进行,外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替代,人变成冷漠、孤立的、机械的个体,因而人的工作变成机械的、片面的活动。当人在进行孤立的活动时,社会中的活动也就变得孤立起来,社会历史活动的有机整体也就被分割了。

(三)消解人的生存结构

在“物化”的渗透下,不仅影响人的认知方式,分割社会历史活动的进程,同时也对人的生存结构产生了影响,其主要有以下的四种表现:

1.人的数字化

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工人劳动的合理化和机械化是通过合理的计算劳动定额来实现。在遵循着这样“合理机械化”原则之下,“这种合理机械化一直推行到工人的‘灵魂’里:甚至他的心理特征性也同他整个人格相分离,同这种人格相对立被客体化,以便能够被结合到合理的专门系统里去,并在这里归入计算的概念。[2]”因此,工人已经是不能够是作为人存在而存在,而是作为被计算、被切分的工人存在。

2.主体的客体化

人的数字化是人成为客体化的一种表现,即人在劳动的过程中已经不是一种自由自主的劳动,而是一种强制、被迫的劳动。人的主体性意识已经缺失,成为“麻木不仁”的劳动工具。“人无论在客观上还是他对劳动过程的态度上都不表现为是这个过程的真正的主人,而是作为机械化的一部分被结合到某一机械系统里去。他发现这一机械系统是现成的、完全不依赖他而运行的,他不管愿意与否必须服从与它的规律。”[3]因此,人已经变成一种只会遵循机械工作程序和规律的工具人了。

3.人的主动性的丧失

当工人一味地服从机械的工作程序和规律时,慢慢地就会丧失掉人特有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 [4]合理化和机械化的加强,逐渐的吞噬掉人的主动性,使人彻底的沦为丧失掉对自我的工人,进而也就丧失掉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因此,工人既被机械奴役着,也被资本家奴役着。

4.人的原子化

前面的三种表现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人的原子化的出现,即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性和有机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一种冷漠、孤立的关系。因为工人在“生产过程中被机械地分成各个部分,也切断了那些在生产是‘有机’时把劳动的各种个别主体结合成一个共同的联系。” [5]因此,在这样的生产机械性中,人与人被割裂开来,他们变成一些孤立的原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地被物与物的关系替代了,人与人的有机统一性也在物与物的关系中湮没了。

二、总体性思想的阐释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基于对上述现象的回应而不断显现。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力图用不同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阐释,但他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总体辩证法”,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

(一)总体辩证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欧洲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对比,使得一些理论家不得不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通过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实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新的阐释,但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总体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把握,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了。卢卡奇指出,实证主义的科学方法是现象描述与经验再现的方法,只有辩证的总体性方法,才能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和隐蔽部分,把客体当作统一的整体来把握,而不是着眼于孤立事实的表面联系。因为“他们(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辩证法取消了,随之总体对各个环节在方法上的优越性也被取消了;各部分不从整体来理解,相反,整体被当作不科学的东西被抛弃,或者退化成了不过是各部分的‘观念’或‘总和’。随着总体的被取消,各个孤立的部分的反思联系似乎就是适合人类一切社会的没有时间性的规律 。”[6]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把握就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总体辩证法”。

(二)对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把握

社会和历史的各种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对于社会历史活动的真正把握,只有在社会历史的总体中才能够实现。因为“无论是研究一个时代或是研究一个专门学科。都无法避免对历史过程的统一理解问题。”[7]他强调,如果各要素、部分不从整体来理解,那么各部分和要素就会变成社会上没有时间规律的部分,因为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社会中的活动更加的“独立”和“孤立”。那么所有被孤立的部分都能够当作是社会历史的始终,因此我们不仅不能真正把握社会历史活动,同时也不能够真正区别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对社会历史本质的认识和把握也“只有把社会中孤立的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成为对现实的认识。”[8]因此,对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的把握,不是把各个历史阶段进行叠加,而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把握。

(三)人作为总体性存在

人的存在的总体性意指人不是作为片面的、抽象的、孤立的、纯粹的客体存在,而是作为历史的主客体的统一存在。“人作为自身完美的总体,他内在地克服了或正在克服着理论和实践、理性和感性、形式和内容的分裂;对他来说,他要赋予自己以形式,这种倾向并不意味着是一种抽象的、把具体内容仍在一边的理性。” [9]卢卡奇继承了马克思的人本学思想,看到人的感性活动,但他更侧重的是关注人的主客体之间的统一性,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因此他也批判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中不存在辩证法。因为脱离了现实的个人,也就没有了辩证法。换言之,卢卡奇的辩证法也是关乎于人的辩证法。卢卡奇认为人的总体性的复归也是通过社会历史活动来完成。只有完成人的主客体之间的统一,人才是总体性的存在。

三、总体性思想的意义阐释

通过对上述的归纳总结,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是整体性。总体性强强调的是整体与局部、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但整体优先于局部;第二是全面性。全面性不仅体现在社会历史活动的全面,也体现人本质的全面性;第三是历史性。对事物的把握不是把事物当作是僵死的存在,而是放在历史社会历史活动的进程中。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在当今依旧有内在的理论价值。

(一)有利于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同时也是我国的理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重大的指导思想。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社会上新的问题的出现,国内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已经深入到各个方面,进入微观层面的研究。例如对马克思、恩格斯涉及的劳动、自由、妇女、实践、教育等各领域的研究。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史,他们对社会的批判和揭露确实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但他们的著作极少是专门为了某一领域的研究而写。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是以人类解放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当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时,不能够仅仅是节选马克思、恩格斯相关的论述,而应该以“总体性”的思想为指导,既要看到不同领域的独特性,也要看到他们有机联系的整体性。

(二)有利于正确把握社会历史活动

历史不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描述,也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搜集、整理和归纳。“历史是人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动,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历史的人。人是人类历史的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前提。”[10]换言之,人和历史是在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的生成,而不是现成的。对社会历史活动的认识,并不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描述或是解释,因为“一个人完全可能描述出一个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而不懂得该事件以及它在历史总体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不懂得它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一部分。”[11]因此对历史的把握要回归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当中,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全面的还原历史的过程,把握历史活动的实质。

但由于人在创造历史时是无限过程中有限的生命个体,所以人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呈现出历史的阶段性和继承性。“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条件下继续从事先辈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改变旧的条件。”[12]历史活动的阶段性和继承性要求我们应当把这些看似孤立的历史事实和发展环节归纳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中,才能够对这些事实和阶段性的发展环节产生正确的认识,进而把握社会历史活动的本质。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意指通过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有机整体的和谐发展。因此,对人本质的正确认识也就有利于对社会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人作为总体性的存在,意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3],人对全面本质占有的实现是通过人与自然、人與社会、人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

首先人是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自然界既提供人的物质生产资料的来源,又是人的本质实现的对象物。因此,在人在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便是人的本质实现的过程。其次,人也是社会的存在物。因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14]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在社会中才得以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关系亦是人作为社会人存在的本质实现。最后,人的自身关系,即人对自身的认识。人只有认识到自己是作为总体性的人存在,并且认识到自身的总体性是通过与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实现,才能够真正地认识自身。

从总体性观点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处理好社会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系。因此,对人的总体性的认识,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0.

[2](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5.

[3](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7.

[4](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7.

[5](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8.

[6](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45.

[7](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6.

[8](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2.

[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15.

[10]郭艳君.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J].学习与探索,2010,(03):24-27.

[11](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22.

作者简介:

金万姜,女,汉族,海南儋州人,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
在布达佩斯“寻访”卢卡奇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重申“总体性”,以及爱与疗愈的文学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从阶级伦理到日常生活伦理
刍议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从总体性视角看葛兰西的“有机”概念
论巴塔耶的越界理论
唯物辩证法本质和核心的两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