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见山不喜平

2022-04-27 00:52:05赵晓芳
今古文创 2022年14期

赵晓芳

【摘要】 《虬髯客传》作为一篇古典小说,故事情节奇特,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描写技巧,但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难度。本文试图以周劲松译本为实例,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丰富画面三个角度来鉴赏分析其译文中的句式多变典例,以期为后来的古典小说翻译带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 句式多变;虬髯客传;鉴赏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4-011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4.037

一、《虬髯客传》之分析

《虬髯客传》为唐人传奇名篇,叙述了唐代开国时期的故事,文章开头描写寒士李靖拜见司空杨素,敬献奇策而为杨素家执红拂的妓女所仰慕,夜奔追随。接着在他们的出逃途中,结识第二位豪杰虬髯客,随后至太原一同会见唐太宗李世民。原本有夺取天下之志的虬髯客碰到李世民后也“见之心死”,决心倾其家产让李靖辅佐李世民登顶,开启贞观之年。

同其他人物传奇一样,《虬髯客传》具有“奇”的特点,本身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运用虚构、夸张、细节描写、正反映衬等等手法,塑造了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风尘三侠”,展现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与狭义,表现了“真名天子”应天命而生的主题。该小说的第一大特点则是人物的成功塑造,作者不仅仅是运用了正面的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更主要的是通过侧面烘托来展现人物的特点,虽然着墨不多,却恰到好处,循序渐进。第二大特点便是语言简练,情节推进迅速,从“李靖说杨素,红拂女私奔,巧遇虬髯客,一见李世民,再见李世民,义助卫国公”直至尾声,环环相扣。第三个特点便是画面转换迅速,人物视角切换快。比如文中的对话描写,“对曰,答曰,遂喜曰……”正是以上特点,让《虬髯客传》人物突出,情节起伏,感情丰富,成为颇具匠心且脍炙人口的传奇佳作。

二、周劲松及其译本之簡介

周劲松现任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四川省翻译协会理事,四川大学符号与传媒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讲课程《笔译基础》《翻译概论》《西方二十世纪文学思潮》等,出版专著《林语堂小说书写的文化张力》,教材《翻译基础十二讲》,还出版了多部译著,在《当代文坛》《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本文所选择的其《虬髯客传》译本正好是《翻译十二讲》中的选文,同时也是MTI学生《翻译概论》课程“中国传统文学文本英译”环节所指定的翻译实践材料。该译本经过周教授的多次打磨,以及通过在翻译实践课程和学生不断交流,已经形成了一篇成熟的译文,所以对于古文小说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次,通过对知网进行“虬髯客传英译”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相关的研究并不充分,所以期待该文对于周译本的鉴赏能够对丰富此领域的研究。

三、句式多变之必要

小说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对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作为译者,要善于体味小说的艺术技巧,如结构形式、情节设计、叙事角度、叙事节奏、人物塑造、话语模式等(李美,2016:89),而对于以上所述内容把握程度的一个直观体现便是译文句式的灵活多变。从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文本间性”来看,在译文和原文的间性关系间,译文需要忠实原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内容、风格甚至所指。小说作为典型的文学作品,自然是文喜见山不喜平,这同样也是英文译文的一个考虑角度,进行句式变换,运用句式修辞,使得句子摇曳生姿,来复刻原文章曲折动人的效果。也正如江帆在他的文章《论句式修辞的逻辑手段》种所谈到的一样,“一样话,百样说”,当一个思想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或者说,要根据题旨和情景,选择最恰当最有表现力的句式表达。

同时,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正如奈达(1982)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翻译就像是把衣服打包进两个不同的行李箱,衣服是一样的,但是行李箱却大不一样,所以打包衣服的方式也就要有所不同。”(It is a bit like packing clothing into two different pieces of luggage: the clothes remain the same, but the shape of the suitcases may vary greatly, and hence the way in which the clothes are packed must be different.)《虬髯客传》中多出现主谓结构的短句,且多重复字词,这是由于汉语是表意文字,再加上文言文本就意蕴丰富,同时还存在省略内容。如果英文译文不知变通,只顾按照原文处理,句式单一,用词单调的话,那就不能在英文语言中展现原小说的风采,也就不能算得上是一部好的译作。所以,笔者意在从译文句式多变的角度来鉴赏周劲松译本的精彩之处。

四、句式多变之功能

句法的多变正是能够还原小说原本特点的一个维度,在人物的刻画与表现、情节的描写和推动、小说中画面的展现等都起着独到的作用,能够实现原文本风格和文体方面的忠实,从而实现译文的可读性。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周译文中体现句法多变的典型例子,当然每个例子都不止一个方面的作用,而是达到了多种功效的融合和统一,以下分析是笔者个人主观性的分类。

(一)塑造人物

原文:当公之骋辩也,一妓有殊色,执红拂,立于前,独目公。

译文:When Lijing was vehemently in his speech, his very gesture, however minute, failed no touch of the eyesight of the one among the beautiful girls who was holding a red whisk and standing ahead.

分析:这句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出场,虽然原文简练,但动作描写和人物刻画细致传神,不仅表现了李靖的才能谋略,还表现了具有殊色的红拂女慧眼识珠,为之倾倒,正是这一幕的发生,才有后文红拂夜奔的情节,所以此处需要译者的精心处理。汉语原文一句话中出现了两个主语,且原文后三个短句形成排比;但英语一句话中只允许出现一个主语,如果刻意营造出原文的排比修辞,就会出现一个主句后跟三个分句的情况,这样则显得单调,这就需要译者进行句式的安排和处理。此处周译本将整个句子处理为并列复杂句,用when连接句子,将“当公之骋辩也”处理为时间状语从句,这个从句采用系表结构,发挥英语的介词优势,表现李靖投入雄辩,主句则由“his very gesture”引领,主句中又带有定语从句来处理汉语原文的两个小短句“执红拂,立于前”。这样的处理不无道理,原文所要强调的是红拂女“独目公”这一神态,因此将它处理为主句的中心成分,且采用反译法来突出表达红拂女对于李靖的一见倾心;同时,还在主句中插入了插入语“however minute”进一步做强调。经过译者的处理,这个句子更加的生动曲折,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体验,而且一一还原了原文所具有的表达效果。

原文:公怒甚,未决,犹刷马。

译文:LiJing showed no signs of action towards this but kept grooming the horse, while in his heart, the flame of anger was burning aloud and on the very point of breaking out.

分析:此句话展现了因虬髯客冒犯地看红佛女梳头,李靖在门外刷马看到自己的女伴被别人窥视而怒火中烧的情景。汉语句子是对李靖一人的描写,带有三个状语分句,分别描写李靖的心情和动作,由于古汉语意蕴丰富且汉语具有意合的特点,所以原文能够生动表现出主人公的情绪。但在转化为英语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文的结构和语序,则会造成“水土不服”,达不到原文的表达效果,因此需要译者进行调整和重组。周译本将“犹刷马”的动作提前,作为第一个主句,然后用“while in his heart”来连接第二个并列的主句来展现李靖的心理情绪,这体现了英语显现化的特点;而且两个并列句形成对比,李靖外在的表现是没有任何行动,但内心的愤怒却如洪水将要决堤一般,这保留了李靖有礼有节的形象。周译文的出彩之处在于用while引导一个状语从句来塑造李靖的内心活动,同样摆脱了常规和俗套,将李靖的愤怒具化为“the flame of anger was burning aloud”,由此将李靖的愤怒转化为“熊熊燃烧的火苗”,“burning aloud”是地道的英语语言,形象地传达出了李靖内心的愤怒;接着用“on the very point of breaking out”来加强这种愤怒,让人觉得“箭在弦上”,李靖的愤怒就在爆发的边缘。周译本则是运用形象的处理将小说中李靖的愤怒情绪刻画得可观可感,同时也没有让李靖表现的莽撞或是怯懦,成功地达到了原文对于人物的刻画,值得借鉴。

原文:俄而文皇到来,精采惊人,长揖而坐。神气清朗,满坐风声,顾盼炜如也。

译文:After a while, the fated person came in and greeted every one in reverence. He was seated, with no superfluous movements, but all at once, the whole situation was permeated with his vigor and energy, which was not only powerful enough to set every one ablaze, but looming so dense and dignified that every one was dimmed.

分析:此处交代了李世民的正式出场,展现了他的不同寻常和天人气质。原文第一句描写了文皇的动作,第二句则描写了文皇的气场,总共六个短句,四个四字短句,两个六字短句,整饬对仗,充分展现了李世民的精神神韵。而英语句子不可能复刻汉语的精简短句,做到骈散结合,所以就需要进行句式的变换来补偿原文的文句对仗和人物刻画。周译本将“俄而文皇到来”处理为一个简单句,简单介绍李世民到场打招呼,然后将剩下的内容糅合为一个复杂长句来突出表现他的特异气质。后一个长句的主要结构为具有转折关系的两个并列句,前一个并列句较为简单,就如李世民的动作一样简单,没有刻意地表现自己,只是简单坐下;后一个并列句复杂,主要是渲染文皇具有的神采风韵,用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来着重描写文皇气质给周围环境和其他人带来的影响。在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又运用了“not only...but also”,“not...enough to”, “so...that...”句法更加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李世民的“天人”气质,能够让译文读者充分感受到李世民就是唯一的天子,成功地塑造了李世民的形象。

(二)推动情节

原文:隋炀帝之幸江都也,命司空杨素守西京。

译文:Whilst Emperor Yangdi was on his inspection tour to the city of Jiangdu (presently Yangzhou), Premier Yangsu was in charge of the garriosn at the city of Xijing (presently Xi'an).

分析:本句为《虬髯客传》的第一句话,交代背景信息,前半句为判断句,后半句是主动句。周译本将本句处理为由whilst连接的并列句,显现了原文的逻辑关系,而且并列的两个句子呈平行结构,都遵循了主系表的结构,这样从句式上也给予了杨素和隋炀帝同等的安排,突出了杨素位重京师,更是凸显了杨素占据战略要地的信息,为后文杨素骄贵以及有扶危持顛之心的情节起到了铺垫与交代作用。这样的平行式的句式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体验,而且主系表的句式结构弱化了原本的强势动词,化动态为静态,符合英语静态语言的特征。

原文:公方刷马,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驴而来。

译文:Out of the door, LiJing was about to groom their horses, begore he found a man of middle height characterized by a beard of fiery bristles coming up on the back of a lame donkey.

分析:此处介绍了虬髯客出场的情景,汉语原文分切为五个短句,每个短句都表达了独立的意义,但是在处理为英语句子时,不可能两个词就能形成一个句子,也不可能一句话分切为五个短句用五个连词衔接,所以在处理这句话时,需要译者花功夫处理为逻辑自洽又紧凑的句子。周译本则巧妙地用完“was about to...before...”很好地将五个小短句连接起来,把所有形容虬髯客的内容都处理为a man的后置定语,要么用介词短语,要么用非谓语动词,实现了表达的多样化,从语言句法层面也对虬髯客的形象进行了丰富。这样的处理凸显了“方”字和“忽”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正……就……”的情景,突出了虬髯客这个突然之客的突兀,传达出正是虬髯客的突然到来打破了李靖和红拂女原本宁静和谐的场面,为后文他闯门而入看红拂女梳头以及李靖甚怒的情节预先设定了人设,让后文情节得以顺利开展。

(三)丰富画面

原文:公曰:“杨司空权重京师,何如?”曰:“尸居余气,不足畏也……”

译文:Lijing spoke out his worries: “How about Premier Yang? He's almighty all over the capital area, after all.” The girl assured him: “There’s no need to be afraid of a walking skelton.”

分析:在本篇唐传奇中,人物对话出现较多,不管出于何种感情何种情态,且都以“曰”字概之,句式简单单一,这符合汉语语境和中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但译文若是不加斟酌地处理为千篇一律的“说”字,即xx said...句式,就无法传递原文意义。周译本对重复的“曰”字则进行了灵活处理,多处进行句式和词法的变化,也就是将汉语的“曰”字用增译法处理为主动宾结构,来还原原文人物的感情和情态。如例句所示,周译本将两个“曰”字处理为 “speak out his worries”和“assured him”,这就丰富了对话形式,同时表现了李靖的忧虑以及红佛女的胸有把握。这样的多样化处理,使得原小说的画面活灵活现,即“李靖担忧地询问该如何应对杨司空,红拂女则肯定地安抚着他。”

原文:虬髯默然居末座,见之心死。

译文:Stuck dumb at the first sight, Fiery Bristles at the end of the tea table only felt his heart was sinking.

分析:此句描写的是虬髯客见到李世民后的情形,表明了他断了自己想做天子的念头。原文句式简单,言简意赅地表现了虬髯客心如枯槁的神态和心理,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文字;但是在转化为英语时如何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则需要重新调整语句,安排句式。周教授的译文也是一个简单句,结构简单但是句子成分较多。起头没有先出主语,而是以一个非谓语动词作的状语开头——“stuck dumb at the first sight”——达到未见其人,但知其神的效果,来呈现虬髯客的“默然”神态,由内到外地展现了虬髯客内心的沮丧和失意。主句的安排也具有主次之分,先将“居末座”处理为介词短语,然后再用系表结构“was sinking”來表现虬髯客的“心死”,也就是心不断地下沉,陷入无边的沉思和失落。这样的处理使得原文本中虬髯客见到李世民后失落的画面跃然纸上,不管是外在的居于末座还是内在的心死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

五、结论

译文当中的句式多变毋庸置疑也是译文质量的一个标准,无不体现了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更体现了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和把握。周劲松译本的《虬髯客传》中具有多处句式多变的精彩典例,这启发后来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灵活多变,注重句式的变化,来使译文具有可读性,传达原文的风采面貌,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69.

[2]葛艳奇.《虬髯客传》写作技巧探究[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1):123-124.

[3]江帆.论句式修辞的逻辑手段[J].泰安师专学报,1998,(02):42-45.

[4]李美.英汉翻译高级教程[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

[5]刘军平.西方翻译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6]姚念赓,范岳.试就思维方式的差异论英汉语言的表达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3,(12):26-30.

[7]周劲松.翻译基础十二讲[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