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单元学习下的主题教学实践

2022-04-27 02:15廖丹萍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题教学结构

【摘要】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详细阐述高中历史课堂如何进行单元学习下的主题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可根据单元学习较为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构建,从单元学习的视野设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从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学习 主题教学 结构 大一统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0132-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最突出特点是融入“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体现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笔者根据《课标》提出的“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运用主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单元学习下的主题教学实践

单元学习是基于单元整体的学习样式,是以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将孤立细碎的知识点进行转化,形成结构化、体系化、情境化的知识,建立起整体的、长时段的历史知识框架,体现学科的大概念学习方式。

主题,指中心思想,同义词有核心、主旨等,围绕主题进行的教学活动称为主题教学。如果说单元学习是从宏观层面讲述长时段历史的概念,那么主题教学则是从中观层面讲述历史的概念,因此,主题教学是围绕单元学习展开的单一课时的教学。具体到教学过程,主题教学于每一课时设立一个教学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核心展开设计,这是为解决历史教学中内容庞杂烦琐、知识点细碎的问题,进而突出教学重难点而进行取舍的一种教学策略。要上好每一课时,就要有主题,通过主题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凸显单元学习的特点。

从学习内容上看,单元学习以历史学科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内容的结构化,推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从历史教学视角看,单元学习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强调大单元教学,以单元统摄课程,从单元整体备课。基于单元学习的这一特点,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统称《纲要》)提出教学要注意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注意对历史发展的较长时段的概括”;第二,“提炼每个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第三,注意初高中教学的区别与衔接,高中教学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在使用《纲要》进行历史教学时发现,每一单元都包含较长时段的历史,在逻辑上形成了一个整体,而每一课都包含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在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教学主题构建每节课的知识结构,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本次教学,笔者尝试在单元学习下,以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围绕单元的主题,将历史课堂教学按照“主题教学—抽象推论—小概念—具体事实”流程推进。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体系化,通过结构统领教学的内容;通过体系归属单元的学习,突出单元学习的统摄性与关联性,达成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国家观、世界观和历史观。

二、每节课的主题教学核心及重难点的确定

《纲要》强调“注意对历史发展的较长时段的概括”和提炼主要特点,因此每节课的主题教学核心要从单元学习的核心中加以确定,而只有足够长的、连续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萃取出完整鲜明的主题。

教师要通过分析每节课的历史逻辑与教学内容结构,建立起每节课的主题教学核心与单元学习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主题教学—抽象推论—小概念—具体事实”,一步步在教学中落实。同时,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学习事实性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形成概括性知识,找出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凸显单元学习的特点。现以《纲要》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例,阐述历史学科的主题教学实践。

例文从属于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对2020年修订的《课标》与新教材的分析,本单元学习的核心是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分别从“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4个子目的内容加以叙述。笔者通过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并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核心,最终确定本课以“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为主题开展教学,同时确定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是知识、过程层面,难点多是能力、价值层面。在本轮新课改突出单元统摄课程,强调要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既要围绕单元学习的主题,又要蕴涵价值导向,体现当下的主流价值观。《课标》关于本课的叙述:“1.3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这些内容分布在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笔者通过对单元学习的核心、课标、每课的教學主题及初中课标和教材的综合分析得出,第3课的主题在于大一统国家如何“建立”,第4课的主题在于大一统国家如何“巩固”,而从秦到汉的政权更迭中,背后有一种相似的模式在起作用,而且在后世会反复起作用,由此,笔者最终确定本课的重点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举措”,本课的难点为“如何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进而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重点、难点蕴涵的价值导向确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央集权下的国家治理模式是历史的选择。

三、围绕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

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板书设计如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两汉的建立与强盛——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1.西汉的建立与强盛

(1)初期的发展与隐患

(2)西汉的强盛

2.东汉的兴起与发展

二、两汉的文化——大一统国家下文化的发展

三、两汉的衰亡——大一统国家覆亡的模式

1.西汉与东汉的衰亡

2.大一统国家的覆亡

在教学中,笔者围绕着本课的主题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举措”,主要体现在“西汉的强盛”这一内容上,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就围绕这方面的内容展开,整体教学设计如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国家出现强盛的局面(如图1所示)。

政治上,通过“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汉初以来地方郡国并行带来的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也意味着汉武帝改变了汉初的政策,重新对秦朝的郡县制和官僚制统治加以肯定,更是对封建制度的肯定,这些肯定体现了更紧密的国家政权组织结构,更强的国家治理力度,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奠定了政治基础。

经济上,通过统一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了政府统治经济,打击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扩大政府的财源,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从而维护封建小农经济,加强中央集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奠定经济基础。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尊崇儒术”的政策。具体操作如图2所示:(1)思想上:“尊崇儒术”;(2)政治上:让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用察举制选官,把儒家的孝和廉思想渗透进选官制度,使儒学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准;(3)教育上:以五经博士为教师,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中央办太学,地方建学校学儒学,通过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崇儒学,同时又通过读书、考官自下而上的方式认同儒学。最终,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秦朝以来的地理空间的统一发展为精神空间的统一,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奠定思想基础。

而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为汉代解决边疆问题创造了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设河西四郡,之后管理西域设西域都护府,征服西南平定百越叛乱,一系列解决边疆问题的手段,一方面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体现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各民族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各朝代国家疆域的开拓过程,为第14课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埋下伏笔。

教学中,笔者以“大一统国家的巩固”为主题,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边疆等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大一统国家是如何巩固的。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第3课是从国家治理、巩固统一、疆域奠定方面讲述国家的统一,第4课则是通过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疆域等方面的措施,讲述秦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如何被继承与发展,如何通过“尊崇儒术”的方式,让中国从秦朝地理空间的统一上升到汉朝以后精神空间的统一,从而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

汉代以后,“统一”从国家治理的方式走向“大一统”这一民族认同的理念,从此,“大一统”在政治、经济、思想、疆域、观念上,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此后,华夏大地无论经历多少次分裂,最终国家都走向统一;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也是对秦朝开创封建制度的肯定和延续,此后,在封建制度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最后,大一统的国家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根源,更是维护民族统一,抗击外来侵略的有力武器。在教学中,笔者以大一统国家为何要巩固,如何巩固,巩固有何作用进行分析,把本课零碎的知识点连接在一个主题下,在突破教学重点的同时,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本课的另一个难点“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用“大一统国家覆亡的模式”回归本课的主题。关于王朝覆亡的模式,此后的朝代更替中,课标不再有更多的叙述,因此,笔者结合秦朝灭亡的原因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类学习,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第3、4课秦朝、西汉与东汉衰亡的概况,围绕本课的主题“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设置以下问题:比较秦朝、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有何异同,它们的衰亡为后世封建大一统的巩固提供什么借鉴?学生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和农民起义,对三个朝代衰亡的概况进行分析,得出衰亡的共同因素:与民生、政治或制度问题相关。从而推导得出,因为统治内部出现问题,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王朝的衰亡。

接着,笔者对大一统国家覆亡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秦朝和两汉的衰亡,反映了大一统国家覆亡的模式——农民起义推翻原有的王朝统治,这为后世大一统国家的巩固提供了借鉴,使统治者认识到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抑制土地兼并、选贤任能、调整制度等的重要性。虽然朝代衰亡了,但朝代衰亡的模式为后世维护大一统提供了借鉴,从另一角度巩固了封建大一统,使“大一统”的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思想之一。由此,教学突破第二个教学难点的同时,再次回归本课的主题“大一统的巩固”。

四、围绕主题开展教学设计的思考

在单元学习下开展主题教学,教师可以从主题(知识团)连接到知识点,从一章内容连接到一节内容,从而在学科体系中形成知识关联,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新课改和新高考的背景下,笔者对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主题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第一,关于《课标》的思考。首先,在本轮课改中,《课标》最大的亮点在于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在教学目标与考试目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水平层级的划分,这是对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的具体落实,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其次,课标是课程改革和统编教材编写的依据,是学业水平评价的准则,更是即将到来的新高考考点确定的依据,因此,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必须理解课标、紧扣课标。

第二,关于主题教学与教学重难点的思考。首先,要从单元学习的视野来设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然后根据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而教学的重难点多以课标中的“认识”和“理解”等高阶层次的能力要求为依据,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既要围绕教学主题,更要蕴涵价值导向,体现主流价值观,最终在渗透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层层达成;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重难点取舍教材内容并进行重组,而教学内容取舍的过程也是围绕主题教学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主题教学,能使学生经历相对完整的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学科核心观念(大概念)的建构和发展过程,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达成立德树人的终极教育目标。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2021年高考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研究”(2021ZJ177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丹萍(1972— ),广西平南人,正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

(责编 蓝能波)

猜你喜欢
主题教学结构
《史记》类传结构论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J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证研究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探讨
服装专业“主题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半包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