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中职学校通过联合政校企协共建休闲体育专业、建设体育课程、组建体育社团、建设师资队伍、构建体育文化等一系列探索,构建出一条体教共融相长、休闲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教学共促、富有中职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生态路径。
【关键词】校企共建 体育专业 课程模式 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2-0118-03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将“厚德精技,求真尚美,健康第一,育健康全人”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做有价值感和认同感的二职人”为育人目标,以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树立了“健全人格,磨炼意志”“协作竞争,提升素养”“两项专长,服务终身”三个理念,彰显了“休闲体育专业+公共体育”“阳光体育锻炼+健康心理”“体育文化传承”三大特色,让健康生活、运动技能、体育精神伴随学生终身。为此,我校在政、校、企、协联合创建休闲体育专业、实施体育课程、组建体育社团、建设师资队伍、构建体育文化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构建了体教共融相长、休闲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教学互融共促、富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生态。
一、校企共建体育专业:“双主体”育人融合
校企合作整合校企师资建设、课程设置,让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及实践层面的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培养学生,以获得更多的资源保障教学质量。我校发挥开放式办学模式优势,形成企业驻校、体育俱乐部驻校“外引+内培”的深度合作“双主体”育人机制。目前,我校分别与柳州市体育局、柳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柳州市攀岩协会、柳州市网球协会、柳州市摩托艇协会、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团体,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通过外引行业专家、内培尖子,为国家队、省队、市队输送一批又一批休闲体育运动项目的竞技运动苗子。
我校依托自治区教改重点课题“校企共建中职休闲体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在专业建设机制中寻求理论指导,提出具体措施:利用好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推动工学结合;建立“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企双方设备资源建立互相服务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利用企业活动建立文化互融机制,实现知行合一;以贯彻落实“职教20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引领,基于国家法律法规建立约束保障机制。在相应育人机制下,我校形成政校、校校、行校、校企“四位一体育人机制”,打造产、学、研、训、赛环环相扣的休闲体育专业“五环”育人模式;依托产教融合平台,打造“校内迷你体育公园”暨休闲体育专业实训基地(占地面积42 326平方米,建设投资2 780万元)。我校依托柳州市休闲体育、体育旅游产业优势,合理调配校内实训资源与柳州市柳东体育中心进行资源互补,利用平台优势有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方共同打造休闲体育国际交流研学基地;同时,与休闲体育专业攀岩实训基地、柳州市攀岩协会达成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场地开发、合作生产等。2016年,我校与南宁市李宁体育园签订合作协议,将我校打造成为休闲体育、体育旅游运动服务后备人才训练营地,由企业提供专业设备和专家资源,学校师生同步进行休闲体育专业教学探索。
我校依托行业优势不断扩大休闲体育专业规模,截至2020年9月,学校休闲体育专业学生人数累计600余人;学校专业育人成效显著,近三年休闲体育专业毕业生共计180人,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100%。我校2017级休闲体育1班学生张思骞作为中国代表队的一员,参加了2019年蹼泳世界杯总决赛,斩获男子蹼泳4×100米接力金牌、男子50米蹼泳铜牌,刷新男子蹼泳4×100米接力赛亚洲纪录;2020年5月,张思骞同学被柳州市体育局授予2019年度柳州十佳运动员称号,同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我校也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双百计划”体校称号。
我校多位体育教师利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学习机会获得相关资格认证,例如攀岩、高尔夫、摩托艇教练员资格认证和裁判员资格认证等;学校还相应开设了与校企合作相关的体育选修课,这样既满足学生关于休闲体育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又能给企业、协会培养储备人才,使校企与学校协会之间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二、体育课程建设:“专项+素质”的互融课程模式
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建设致力于实现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自2004年以来,我校建立了“专项+素质”的平行公共体育选择课程模式,目的是改善体育课程教学。2016年,凭借创办休闲体育专业的契机,我校将休闲体育项目融入公共体育选项课项目建设中,在原有公共体育选项课形式的基础上,实施“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融入体育选项课程(基础模块包括体能和健康教育2个子模块,体能模块又包括健康體能、运动体能和职业体能;拓展模块满足了学生继续学习与个性化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选修内容包括球类运动、田径类运动、体操类运动、水上类运动、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运动和新兴体育类运动7种运动技能),并形成2本公共体育选项课适用教材,在校内推广使用至今。
我校建立了“优质+特殊”的两种体育课程模型。第一课型是准备一种创新的且适合教学目标的高质量锻炼形式。教师针对优质运动项目精心设计多种训练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种课型是为不同的学生群体准备特殊训练内容和基础技术强化训练内容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竞争水平、合作竞赛综合运动能力等,激发其对特殊运动的热爱,受益终身。
互融课型的评估内容上,从单纯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基本运动知识的评估,转变为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综合评估。在评估方法方面,从过度侧重综合评估转变为注重学习、教育与评估相结合,将传统的定量评估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结合评估,直至学期结束;而评估主体由学生被动评估转变为师生参与式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包括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评估。这些新型的评估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改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运动能力。
三、体育社团组建:“主导+自主”的运作机制
我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出价值观与认同感兼具的“柳二职人”,努力为每名学生创造具有价值观和认同感的机会,并在休闲体育专业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复杂的创新运动体验平台。为此,学校以校企合作俱乐部的教练作为社团指导员,以休闲体育实训基地作为活动阵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建各类体育社团,让社团成员在社团活动中展示特长,特别是为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便利,让他们通过社团活动体验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目前,学校拥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登山和飞盘等8个体育社团,社团人数700多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23%。各体育社团通过独立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唤起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在柳州市一年一度的中职学生各项体育比赛活动中,我校多名体育社团成员在比赛中崭露头角,成员们通过合作与竞争充分展示了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既为班级、学校争荣誉、添光彩,又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社团。
自2016年以来,学校体育社团一直实施“积分制度”。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可以获得社团学分,社团学分同时记入学生学分管理手册,这极大地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校园体育社团因其灵活的运行机制,迅速成为学校学生团队建设的主力军。我校通过考核选拔运动苗子、组建优质运动队伍,使更多的社团成员脱颖而出,他们常年进行规范化训练,在各种综合考核项目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而学校“主导+自主”运行机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社团管理模式,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师资队伍建设:“引领+递进”的阶梯式培养路径
中职学校通过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可以充实人才团队力量、形成学校特色教学科研体系。我校推出教师培养“名师工坊”工程,由名师、骨干教师、新任教师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遵循教师成长规律,通过精细谋划,科学制订了以“新任教师—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正高级讲师”为成长链的五步梯度培养路径,这五步梯度培养路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我校现有体育教师26名,其中体育专职教师及休闲体育专业教师18名,兼职外聘专家8名,由此打造了一支由专家、体育专职教师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休闲体育师资队伍。
我校还注重对年轻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常态化开展35岁以下年轻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竞赛,积极组织各级别教学技能竞赛、系统培训、实践锻炼、科研项目研究,让教师不断拓宽视野、积累经验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激励年轻教师打牢根基、优质成长,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注入青春活力;鼓励中青年教师找准方向、精准发力,在教学岗位上脱颖而出;通过搭建载体,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休闲体育专业建设水平。
由此,通过构建优良的体育教学新生态,学校“名师工坊”工程项目孵化出一支一流的中职体育师资队伍,其中19人获“双师型”教师称号,主要负责休闲体育专业课程教学及公共体育课教学工作,专业教师双师率达100%;培养出柳州市优秀教师1人,柳州市青年岗位能手1人,校级民族体育技能大师1人,校级骨干教师2人;2019—2020年,教师队伍中5人晋升高级讲师、1人晋升讲师、3人成功申报助理讲师。教师培养“名师工坊”工程精心育才、精准用才,师资队伍快速成长、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构建体育文化:“多元+共存”的传承形式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创新阳光体育运动、彰显文化自信和力量之美,是新时代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使命和担当。学校发展体育是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实践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系统指导和活动发展作为指南,我校多年来致力于“多元化发展,师生共存”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的范畴,坚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区域文化和传统体育内容,自主创编体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群体性阳光体育项目,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广大师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经过多年实践和积累,我校形成了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学生体育活动典范。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我校进行体育课外活动课程改革:利用每天下午第九节课活动时间,开展特色体育运动“第二课堂”,同时可以作为学生可选体育课的有力补充。为了鼓励所有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我校制订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办法,如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手册》登记入档、体质健康成绩与个人、班级评先评优挂钩等;我校全年系统策划组织和开展体育文化节、休闲体育项目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健身大比拼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等,各个系部每个月按计划举办小型体育比赛,同时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校内组织团体,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比赛。
除了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的体育活动,我校还动员广大教职工积极进行体育锻炼。我校现有俱乐部有跑步、球类、瑜伽、健美操、传统体育项目等健身娱乐俱乐部,所有教职工都可以选择加入自己喜欢的俱乐部;我校聘请体育学校及体育行业合作企业的优质教练为广大师生进行指导,如定期组织足球赛、篮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师生同场竞技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我校目前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園体育管理工作模式,构建了休闲体育专业与公共体育教学共同促进、富有职业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生态,其中公共体育选项的教学模式,休闲体育专业的产、学、研、训、赛“五环”育人模式,体育选项课课程—社团—体育特色运动队模式等各具特色,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秉承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打造休闲体育专业、选择性课改、优化创新体育教学等,充分展示学校体育文化软实力,不断满足广大师生增强体质、丰富生活、交流情感等各方面的需求,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传递体育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周云国,陈晓,张炎.聚焦核心素养 落实立德树人 奠基幸福人生[J].体育教学,2020(2).
[2]于载欣,唐日兴.校企共建中职休闲体育专业的探索[J].广西教育,2019(1).
[3]于素梅.推进一体化改革 优化体育教育[J].体育教学,2020(2).
注:本文系中华职业教育社“现代职业教育与非遗人才培养研究”子课题立项项目(编号:ZJS-FY-014)“民族传统体育在职业院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于载欣(1981— ),广西桂林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体育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