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张翠
内容摘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载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紧密相关,发挥着社会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学校作为语言文字工作主阵地,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窗口,落实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融合,是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任务。据此,应结合乡村振兴下文化发展实际需求,不断增强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意识,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依托公益讲堂建设发展优势,夯实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基础。本文以锦州师专为例,探讨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建设方法,以适应乡村振兴发展要求,推动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 锦州师专 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 公益讲堂
乡村振兴是我国结合国情所提出的重大战略,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一环,应当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竭力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推动各领域的发展,尤其是要坚持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要经济振兴,更要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振兴的持续“造血”功能,利用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提升农村农民的精神岁月,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全面升级。
一.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耦合关系
传统文化属于我国特色文化载体,凝聚了悠久的历史与智慧结晶,覆盖了社会结构、历史传统、农业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多内容。其中,语言文字无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对于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间的耦合而言,多样化的语言文字将赋予传统文化更丰富的类型,使传统文化借助语言文字载体,变得更具价值和意义,增强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影响。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明确要求应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传统文化发展成为隐性教育载体。同时,要增强文化发展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等一系列重要要求。可见,党中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极为关注,并且将传统文化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性力量。具体而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属于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品质的沉淀和宝贵价值观的彰显。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中,均为社会呈现着丰富的智慧与情感,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经久不衰的诗句,无处不在地渗透着民族文化,塑造着个性及审美趣味。
二.传统文化理念下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
基于传统文化理念下的语言文字,在如今的实际运用中呈现出诸多特点。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符号,是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祖先在创造语言文字时,便预示着一种全新价值观及思维方式的诞生,在语言文字愈发完善和多元后,便建立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语言文字所代表和传承的内涵逐步丰富,承载着更多的民族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传承载体功能。
具体而言,语言和文字在传统文化中具备不同的特征,要实现两者的有效运用,则需要保持良好的想通性,推动传统文化和意识的转化,让自然世界演变为语言文字世界,促进主客观世界的形成,逐步建立起“一元思维”。文字属于描绘现实世界的载体,从意义上来说并不具备独立性,即文字仅限于一种交流的工具,文字形象则是其含义的主要体现方式。与外部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中更强调形象思维,而对于抽象技巧并不十分注重,进而形成了“重器轻道”的特殊文化观念,因此在实际的运用中更强调对形象事物的理解,如“顿悟”便是在该环境中衍生的理解方式,再有就是古代文化中的古诗词,极力强调以简单的阐述展现丰富的内容,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文字描绘出生动的场景和美好的意境。而语言则具备了显著的超越性,其旨在强调各种事物背后所存在的意义,并且在实践中形成更加独特的符号文化。有关于语言的特点,早在《易经》中便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如利用八卦、四象、阴阳对未知现象进行描述。
随着社会文明的演变和创新,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性,在语言文字的传播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相关信息,包括价值观念、处世方法及思维方式,充分展现其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在不同语言文字风格、类型的影响下,还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浪漫思维下将催生诗性文化,严谨思维则催生保守文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理念下的语言文字运用,将展示出全新的精神特质,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也产生着显著影响。
三.立足乡村文明的公益讲堂建设阐释
在“十四五”规划中,乡村振兴成为地区发展创新的主题。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平台,如何体现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如何发挥锦州城市经济和周边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协调作用,如何利用好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助力城市、县域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均成为学校基于乡村振兴下的主要课题。依托“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推动构建辽西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锦州构建城市經济圈,形成北镇等县域经济梯次性发展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锦州师专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公益讲堂,从2017年便开始启动建设,多年来共组织近百场相关活动,活动覆盖辽宁省内、锦州及周边市镇近五万人次,学校文学院依托小学语文教育、中文、现代文秘三个专业,充分发挥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的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持续建设,持续发力,近三年共获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省级其他奖项二十余项,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网络覆盖过千万,打造出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院“书香中文”专业文化品牌。在国家“十四五”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助力乡村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使以传统农业为主的乡村转身成为集休闲、教育、旅游、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体,有效推动了以锦州为中心辐射辽西的地方经济振兴,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此外,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以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依托辐射整个辽西区域经济建设的百年老校,积淀了深厚文化底蕴。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学校一直发挥特色优势、整合人才资源,承载着区域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任。同时,辽宁是国内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区域,也是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较高的区域。在国家“十四五”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锦州城市经济和周边县域经济、乡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如何利用好本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助力城市、县域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需要以“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为抓手,推动构建辽西区域发展新格局,围绕锦州构建城市经济圈,带动北镇等县域经济发展,形成有梯次性区域发展新局面。
四.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成果
(一)珠玑清朗,字句吟诵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看天气、接地气、有人气,需要全民参与的工作。除了城市的语言文字推广和基地建设工作,在乡村更是要用一套村民听得懂、用得上,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话语系统去工作。据此,锦州师专扎实工作,文学院连续三年获辽宁省读书节最佳组织奖,被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评为辽宁省阅读品牌提升项目,学院张翠教授同时获评辽宁省“最佳读书人”。文学院师生近三年获国家级语言文字方面优秀奖两项,或省级二等奖两项,省级三等奖七人,省级师范生基本功考核书写标兵十人,省级优秀奖三项,成绩斐然。文学院基于自身专业优势与文化资源,与义县头道河镇邹家屯小学、北镇富屯乡石佛小学开展“乡土阅读”活动,举办“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说、写比赛,担任指导教师和评委,大力营造推普氛围,极大提升了帮扶小学师生的说写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团结协作,歌动辽西
作为一所锦州地区百年老校,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学校始终发挥着特色优势、人才资源融合优势,积极承担语言文字工作与传统文化传承重任。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特点,学校会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2所学校,共同入选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成为辽宁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基地的成功获批,使我校更好地发挥语言文字的推广、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以及该视域下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2020年文学院“书香锦州”朗诵会相关报道先后登陆学习强国平台,《出征》同时获辽宁省第十一届艺术节歌曲类二等奖。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翠创作的歌曲《人民江山》走进凌海翠岩镇牤牛屯村,当地文化馆和乡音合唱团多次排演,广受欢迎。多地乡村唱响《人民江山》。
(三)传承红色基因,接力时代使命
近年来,锦州师专文学院深入基层和乡村组织了多期师专公益讲堂、巾帼讲堂、海波公益朗诵沙龙,还举办了具有代表意义、紧扣时代脉搏的盛文·北方新生活快闪《读书使人优美》、“阅读点亮青春助力三城联创”书香锦州诗歌朗诵会、读锦州爱锦州本土作家作品朗诵活动、宣讲辽沈红色故事、“读百年党史,促锦州振兴”诵读会、人民江山·锦绣诗心——巾帼亲子阅读诗会、诗润锦绣诗会等活动。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雅正精良的活动包容、博大、开放、互动性强,覆盖城乡社会各界人群,影响力广泛,为推动辽西区域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作出了地方高校应有的贡献。
五.传统文化公益讲堂建设成果
(一)让国学之花在乡村绽放
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智慧的“蓄水池”与“聚宝盆”,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连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和匡扶人心、提升道德等功能,是乡村振兴可资利用的资源宝库。传统文化在今天已经成为新的意义支点,也成为上下共同认可、国家主流承认的“正信”,在客观上还有抵制极端宗教思想或境外反动思想渗入的功能。学校国学研究社团一直秉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锦州地方文化建设发展服务”这一宗旨,“十四五”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和乡镇中小学服务,为此我们一直在不懈的努力。
近年來,学校师生在锦州市国学研究会带动下,先后与图书馆、街道、社区、孤儿院、养老院等部门联合共建,并积极与北镇及周边乡村十几所村镇学校长期合作,通过组织多场次的国学讲座、国学知识竞答、国学公益辅导、经典传统文化下乡,举办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汉服礼仪表演、为乡村小学贫困学生捐赠书籍及学习用品、组织古诗词大赛、表演传统戏剧、课本剧等多种方式的活动,让优良传统文化真正为地方、为乡镇教育服务,促进了区域范围内乡村文化振兴。
(二)助力乡村文化旅游步伐
辽西地区在围绕大中城市构建城市经济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农村优势资源为基础推进产业振兴过程中,北镇融合旅游加文化,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北镇,自古就是一座悠久且优美的重镇,不但有东北三大名山之首而驰名中外,熏鸡、猪蹄也名扬四海,近年来以产品推广、文化体验为核心,深入推进北镇葡萄品牌发展GBD计划,并适应传统民俗,举办锦州北镇医巫闾山“醉美梨花季”,顺应了北镇旅游及经济的发展需要,成为了北镇旅游产业的一大亮点。
以此为契机,学校文学院中文及现代文秘专业师生,先后为2019华为·锦州云产业合作高峰论坛及多个锦州文旅项目、非遗展览、北镇闾山梨花季开幕式培训,输送文化旅游讲解员,并与辽沈战役纪念馆长期合作,志愿者讲解员深受广大市民欢迎。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北镇王桂兰干部学校讲解员选拔赛,对正二村的文化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北镇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红色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地方文化旅游工作,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产业振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开辟地区文化复兴之路
近年来,随着锦州地区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这种力量不仅仅体现在特质生活领域,更延伸到了精神文化层面,在国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倡导下,文化复兴成为锦州师专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文化自信的根本视角,利用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不断探索锦州地区的传统文化复兴之路。受传统环境因素的影响,过去的锦州传统文化发展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甚至导致部分传统文化濒临失传。为此,学校经过多方商讨与研究,决定加大重要传统文化的抢救和复兴力度,积极借助文化活动、戏剧创作、艺术展览等方式,增加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让更多的人了解锦州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剪纸艺术、绘画艺术等民间技艺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呈现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其逐步挖掘出来,增强其文化沟通和创新的活力。
另外,学校还致力于文化项目的开发,在现阶段的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外部文化的冲击和挑战,突出本土文化的保护,通过与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如西城派东北大鼓、满族民间刺绣、医巫阊山满族剪纸等,在深入的挖掘和保护下,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特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特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挖掘,均属于出锦州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征,应当通过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推进文化传播,真正助力传统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锦州传统文化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综上所述,语言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当代高校应当遵循文化自信的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积极总结经验、创新做法、理清思路,承接好语言文字工作光荣使命,即便任重道远仍然应不辱使命,助力乡村振兴。尤其是职业教育要突破“硬活”,做好“底活”,打磨“细活”,多出“快活”,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担当职教使命,努力践行,奋发有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6).
[2]樊志环.以语言文字助力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研究[J].信息周刊,2019(6):487.
[3]王祥.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研究[J].青年文学家,2020(23).
(作者单位: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