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冬莹
内容摘要:整本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另外,整本书阅读还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要求。至于有实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前提是选对书,而恰当的策略运用则是关键。策略运用包括任务驱动法、互动分享法、读写结合法和习惯养成法等。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
当前,整本书阅读是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原因,无非就是它确实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无论是审美能力[2]、文化品位[3]还是思维品质[4]和语言能力[5],加上新课程标准和相应教材有更加明确的要求。既然整本书阅读对学校教育来说非常重要,那就要千方百计地保证其实效性。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时,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它的意义,明确追求的目标;其次要挑选好书籍,为良好教学奠基;再次要运用好策略,以增进教学效益。对此,笔者拟结合相关文献和本课题组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思考。
一.整本书阅读中的意义认知
我们一直强调要阅读整本书,那么整本书阅读对学生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整本书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语言能力,即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是与他人交流的本领。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语言,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爱的语言类型进行不同程度的吸收,而这种吸收是持续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其次,整本书阅读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思考的过程。阅读是锻炼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对照自己,反观自身,会使自己的思想更成熟。
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思维得以拓展的可能性,学生通过猜测书中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捉摸书中感兴趣的人物命运等,就能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整本书阅读还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朝花夕拾》中同样是老师的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分享读书心得,他们能够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通过整本书阅读,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制作思维导图等,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就能够再现书中的知识,在整理知识过程中就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同时还养成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了思考的能力。
再次,整本书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今中外的名人对话,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每本书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受到书中文化的熏陶,受到书中文化的影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这样学生就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强健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整本书的内容就犹如一个微型的世界,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与书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身臨其境,开阔视野,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各民族文化和性格有更多的理解。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发现了一个或是与自己相似,或是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神奇世界,从而遇见另一个自己。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经验;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能够发现自己,获得自我。也就是说,整本书阅读包含着智育和德育的因素。整本书阅读过程,既是学生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人生新境界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另外,整本书阅读还是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和要求。尽管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地落实这一要求,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其意义却不容小视。随着人们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我们对整本书阅读也是越来越重视。从根本上讲,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意义应该是使孩子能够对整本书产生兴趣,从而形成某种自律的阅读行为,进而自主地形成某些素养,最终综合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整本书阅读活动的目标就应该是这样,让学生回忆书本中的内容,交流书本中的思想。正如徐兴无先生在讲座《中国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来的,当一些思想被说出来之后,往往不是思想,而是另一种东西了。故而可以这么说,整本书阅读最大的功用,应该就是默化,在默化的基础上促成新的行动。
二.整本书阅读中的书籍挑选
要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就得挑选书籍,而不能摸到就上。然而,书籍浩如烟海,该如何挑选呢?
首先要挑选的,既非“通俗”的[6],也非“时髦”的[7],而是那些“历经考验而变得难以动摇甚或不可动摇”的“经典名著”[8],或者如叔本华所说的,是“能作为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文献传诸后世”的“十万分之一的书”[9]。因为后一种类型的书,能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10]、能让学生“用伟人的经验和思想看世界、看时代、看自我”[11]、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有效的提升”[12]、能让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加“健全和谐发展”[13]。这个道理,正如人若要有健康的身体,其进餐就应该是那些富含营养价值的食品一样。
其次,选书可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推荐,但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能挑选本身有较大缺陷的书,如高中阶段的《谈美书简》就存在着“时代局限性”[14]和“学理性缺失”[15]问题,初中阶段的《湘行散记》就存在着“包含太多的战争、暴力、死亡、黄色、毒品等元素”[16]问题。二是不能挑选那些对于学生而言属于“超越性阅读”[17]的书,因为它会把绝大多数学生“吓倒”[18],从而“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19]。
再次,选书应该是“在养成语言的清晰和思维的深刻方面”较具优势的“纸质书”[20],而不是那种虽然比较节省成本但却可能产生“种种负面影响”的“电子书”[21]。
三.整本书阅读中的引领策略
要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就得讲究引领策略,而不能只凭感觉或个人偏好。正确的方法策略运用,会因教学书籍的不同而有差异,也会因教学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22]。下面,从一般性的角度讨论几种引领策略。
首先,采用任务驱动法的引领策略。任务在,压力就在,动力也有了。教师要在“先行阅读”[23]的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教学《朝花夕拾》,笔者用包括“课外阅读”[24]在内的四周时间完成。第一周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一遍阅读,通读全书,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二周是第二遍阅读,学生通过第一周的阅读,已经对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一周的主要任务是精读《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等个别篇目,关注文本语言,体会作者感情,把握作者对人物的塑造,思考作品的主题。第三周是学生围绕感兴趣的专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通过小组间、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25]。第四周,完成“拓展性阅读”[26]任务和“关联性阅读”[27]任务。实践证明,只有在设定的任务中完成整本书阅读,才会有更好的阅读效果。
其次,采用互动分享法的引领策略。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与学生互动,与学生交流生活,交流历史故事,交流阅读心得。如教学《汤姆·索亚历险记》,纪晓龙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作者马克·吐温的少年生活[28];再如教学《朝花夕拾》,笔者结合其中的故事,与学生分享自己年少时的有趣经历。这样,既能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此外,教师与学生互动,还得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以利于持续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动力。
再次,采用读写结合法的引领策略。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仿写。这样的读写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深度阅读,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经典作品中的语言精华、逻辑思维和表达技巧等,进而将自己所学的东西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二是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写作[29],而且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家写作尤其是写作过程中的打磨现象,以之让学生明白,经典之所以有“深度”、之所以“经久耐用”[30],往往是由于作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因而阅读经典时不可以“浮光掠影”[31],而必须是“‘慢’吞‘细’嚼”[32],必须是“多探究”、“深探究”[33],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走进作品的殿堂并有大的收益。
最后,采用习惯养成法的引领策略。没有好的阅读习惯,害的不只是一本书的阅读效果,而是一生一世的阅读效益。故而,教师引导的内容还应该包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写“读后感”[34]、做“批注”[35]、做“笔记”[36]、“充分利用图书又精心保护图书”[37]等等。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学科新面向:整本书[J].文学教育(上),2019(01):95-99.
[2]张銮.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8(11).
[3]邵晓乐.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J].文学教育(上), 2018(11).
[4]柯丽文.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与提升[J].文学教育(上),2019(04).
[5]林赟.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提升语言构建与运用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9(04).
[6]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2-18.
[7]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2):19-26.
[8]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81.
[9](德)叔本华.論文学艺术[M]//范进,柯锦华,译.叔本华论说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88.
[10]郑惠生.中学生最欣赏与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 ——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62.
[11]姚佩琅.例谈学校读书节的功用、运作及局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3):11.
[12]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个体抉择[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03):27.
[13]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潜在负价值[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6):40.
[14]郑惠生.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局限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0-13.
[15]郑惠生.《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1-16.
[16]张小华.“文艺学批评”视域下《湘行散记》的局限性——基于“初中生审美教育”意义上的探讨[J].美与时代(下),2021(07):130-136.
[17]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上)[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1):102.
[18]姚佩琅.名著阅读理念与教学理念[J].文学教育(上),2019(07):96.
[19]姚佩琅.汕头市东厦中学名著阅读教学实验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9(08):111.
[20]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视听与读写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5):136.
[21]郑惠生.关于“当前小学生课余时间最喜欢做什么”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29.
[22]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的条件创设[J].文学教育(上),2018(12):119.
[23]郑惠生.大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9):65.
[24]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25]黄焕娜.城郊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5):23.
[26]黄焕娜.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探研[J].成才之路,2020(10):52.
[27]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12-13.
[28]纪晓龙.激发兴趣,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J].文学教育(上),2017(10):66.
[29]黄焕娜.在综合性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作文能力[J].文学教育(上),2015(02):88.
[30]郑惠生.审美时尚与大众审美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163.
[31]郑惠生.小学生课外阅读认知、行为与相关条件的调研[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6):86.
[32]郑惠生.论雅文学的困境与出路[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2):11.
[33]姚佩琅.校办读书节的阅读理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7):23.
[34]鄭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88.
[35]黄少娥.名著与名篇阅读教学之比较分析[J].文学教育(上),2019(04).
[36]郑惠生.关于当前中学生视听与读购状况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98.
[37]郑惠生.论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五因——从城乡小学生的心里话谈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95.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325,项目负责人:黄焕娜)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