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萌 张艳荣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兰州 730070)
我国生态保护地区大多地处偏僻,但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内原生态自然景观倚丽,蕴含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基础和产业条件,因此研究生态-文化-旅游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但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长期存在冲突与矛盾,随着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提高,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彼此间的关系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多采用耦合协调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系统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法研究不同地区生态及旅游或旅游-生态、经济等系统之间关系,或分析文化、旅游两系统的融合发展。张燕等采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对1990—2004年桂林市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进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研究[1]。刘定惠等运用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对安徽省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2]。李文路等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研究[3]。国内学者研究领域从涉及生态、旅游、文化拓展到与社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交通等其他不同领域关系分析;研究单位从某个区域、乡村、城市群到县、市、省域再到全国范围等,由此可见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等系统的协调关系研究日益成熟[4-8]。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省内有11个自然保护区,其中7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内原生态景观倚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省内多居少数民族,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各异且丰富独特,旅游资源雄厚。脱贫攻坚以来,青海抓住国家实施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战略重要机遇,省内生态至上,注重产业融合,实施“生态+文化旅游业”产业战略,使其逐渐成为青海经济增长动力之一。2012—2019年,青海GDP从1 893.54亿元增长到2 965.95亿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55%增长到18.91%,增加了12.36个百分点,入境旅游人数由1 581万人次增长到5 080.2万人次。
青海生态环境、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三者内涵丰富,各具特色但又是具有耦合特征的复杂开放系统,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互动影响。
青海发展最大的阻力是生态,最大的潜力也是生态。丰富的原生态高原自然景观以及特色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发展本底,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及持续的动力。文化为生态+旅游业注入灵魂,特色文化的弘扬在满足游客求异心理的同时,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及文化福祉。文旅经济的发展带动省内住宿、餐饮、交通、娱乐及商业等产业发展,例如青海举办的风格各异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同时推行帐篷旅店、生态旅游等服务,形成旅游产业链。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但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者之间也出现消极的影响,无节制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对生态造成一定压力,降低环境承载力。旅游过度的开发,对游客的迎合,冲击了当地文化本真性和独特性,旅游者文化体验感下降,长期如此将导致旅游业发展基础不牢固,旅游“灵魂”性缺乏。
为了更准确地进行耦合协调性分析,参考相关文献资料,依据数据可得性、指标科学性、代表性、客观性等性质,立足研究区具体情况,选取在生态、旅游与文化三系统关系研究中使用频率高、认可广泛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青海统计年鉴》(2010—2020)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2020)等,部分数据来源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官方统计结果。
2.2.1 熵值法
选取准确度较高的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由于所选各指标存在异质性,首先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熵值再计算综合指数。计算公式为:
(1)
其中,U1为生态环境系统综合指数、U2为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U3为文化产业系统综合指数。Wj为对应的权重,Pij为相应的标准化值。
低宜人性消费者往往性格比较冷淡,不具有亲和力,更注重自我利益的实现以及自我愿望的满足。她们比较不容易参考他人的意见,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因此,企业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定价方法。意见领袖对于低宜人性女性化妆消费的营销不大,因此,化妆品牌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成本支出。
2.2.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计算公式为:
(2)
表1 青海省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产业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由于耦合度模型只表示3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而无法直观地显示生态系统、旅游系统与文化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水平,因此,还需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计算公式为:
(3)
其中T=αU1+βU2+μU3,D表示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表示三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α、>β与μ为待定系数,表示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对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贡献系数,分别取0.3、0.3、0.4。
2.2.3 交互胁迫模型建立
选取双指数函数模型进一步分析青海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计算公式为:
(4)
其中,X为生态环境系统指数;y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m为生态环境临界值;a、b、n和p为参数(a、b、n、p≥0)。
从表2、图1可以看出2009—2019年,青海生态、文化和旅游三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幅度很大,总体不稳定。
表2 生态保护、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
图1 生态、旅游及文化三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趋势图
生态环境系统U1。2009—2019年,青海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变化不平稳,呈阶段性下降、上升状态,U1从0.097 8增长为0.101 6,2012年达到最大值。2013—2019年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迅速,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旅游产业系统U2。2009—2019年综合指数U2总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由0.058 9增长为0.185 5。2013年达到最低值,2013—2019年,U2呈持续上升趋势,说明区域内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文化产业系统U3。除2011—2014年,U3处于下降趋势外,2009—2011年、2014—2019年均呈上升状态,2019年达到最大值。2014—2016年,文化产业指数U3基本高于U1和U2,说明青海重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开创文化生产力。2012年以后,青海提高特色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推动文化产业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成为青海重要经济增长点。
从表2、图2可以看出,2009—2019年,青海生态环境系统、旅游产业系统和文化产业系统耦合度总体上呈波动式上升趋势,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度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状态。按照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0,0.39)为不协调发展,[0.39,0.59)为过渡调和,(0.59,1]为耦合协调。
图2 生态、旅游与文化三系统耦合度 和耦合协调度变化图
青海2009—2019年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及文化产业三系统耦合度都在0.9以上,2017年达到最高值,为0.996 3,基本上达到耦合“良性共振”状态,表明青海三系统耦合状态较好。但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幅度波动较大,2009年三系统之间处于濒临失调时期,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矛盾突出,不相适应;2010—2012年,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在2010年迎来转折点,逐渐向勉强协调发展;2011—2013年耦合协调度下降,2013年最低,处于过渡调和阶段。直至2018年,三系统达到良好的协调适应状态,耦合协调水平前景向好。
由表2可以看出,三系统耦合协调度D指数基础较差,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发展较慢,协调程度较低,2013年最低,为0.404;2019年最高,为0.622 1。从图2可知,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协调程度由过渡调和向耦合协调发展,说明三系统关系不断改善。将三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为3个阶段:2009—2011年,这一阶段生态环境优先发展,三系统发展水平差距大,但耦合协调水平由濒临失调向勉强协调状态阶段转变,说明三系统趋向于融合;2011—2013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大幅下降,由0.570 7降低为0.404 1;2013—2019年,总体呈持续式上升趋势,由0.404 1上升为0.622 1,2019年三系统之间耦合协调水平达到初级协调状态,展现了高度耦合协调发展势头。
通过对青海省三系统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MATLAB软件曲线拟合青海2009—2019年三系统彼此之间指数,推算得出其相互之间双指数关系函数(见表3)及其拟合图(见图3)。m取值表示当拟合曲线的拐点出现时某系统恶化水平。从m取值来看,③>①>②,表明青海省三系统拟合曲线出现拐点时,文化产业系统所遭受的破坏和承受压力程度较高。2009—2019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受到破坏,旅游产业也受到影响。当旅游产业经济系统曲线出现拐点时,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遭受破坏。随着旅游产业日益增长,旅游人数的增加和无节制旅游开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出现。
表3 青海旅游产业经济、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相互胁迫的双指数函数方程
n的取值取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旅游产业发展速率对文化产业影响,n值和生态环境、文化产业系统变化成正相关关系。由表3可知①>③>②,表明青海省生态环境系统平衡性受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影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越快,生态环境压力越大。
从b值来看,③>①>②,表明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拐点出现较晚;拐点出现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很快。从图3可以看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在拐点出现的时候水平较高。经济发展较快时期,青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较快;经济发展较慢时期,生态环境状况较好。从生态环境状况随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变化趋势来看,生态环境恶劣状况在达到拐点之前,与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速度曲线变化呈正向变动趋势;在拐点出现之后,变动轨迹呈反向变动趋势。总的来说,青海生态环境与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制约与胁迫效应。
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3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式增长,增长幅度为旅游产业指数>文化产业指数>生态环境指数,三系统综合指数在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阶段性短期下降趋势。
青海2009—2019年,生态、旅游和文化三系统耦合度均在0.9以上,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协调水平处于中下水平,协调类型处于勉强协调,目前阶段耦合协调等级还处于低级协调,未来青海三系统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强。
青海生态环境系统与其旅游、文化产业系统发展存在挟制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胁迫生态环境的同时生态环境约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曲线变动轨迹符合双指数函数倒“U”轨迹,生态环境恶化水平在拐点出现前、出现时、出现后都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速率相关。目前青海三系统交互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融合程度需进一步加强。
科学规划生态空间。以青海省功能区划范围为依据,因地制宜。生态保护核心区内,禁止开发;生态保护缓冲区,国家科学研究观测、工程项目可进入, 其他活动禁入;生态保护性开发准入区, 禁止大规模开发活动,适度开展绿色特色种养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型产业。聚焦整个生产空间,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各个生产空间,农牧复合利用。科学规划村庄生活空间,以当地人风俗习惯,生活节奏为依据,修建生活设施,规划村庄规模。
图3 2009—2019年青海省旅游产业经济、文化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交互关系双指数曲线
持续推进三产融合。青海省第一产业以生态种植业及畜牧业集约化经营为主;第二产业以农畜产品特色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主。依托青海省自然生态景观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推进生态农业、畜牧业与生态旅游、民族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电子商务平台,配套物流仓储,形成以生态农业、畜牧业为依托,绿色加工业为动力,生态文化旅游业为引领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形态。形成全产业链,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青海省产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关键问题,应构建“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开创循环可持续产业路径。一方面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 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可持续良好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