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导语: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人民群众获得感

2022-04-26 01:30苏毓淞
公共行政评论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理学术公众

苏毓淞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一直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江文路、张小劲,2019)。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持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吏治、惩治腐败,迅速增强了公众的政治信心(苏毓淞、汤峰、褚向磊,2021);并以最大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力主共同富裕。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人民中心”“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的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为最鲜明的时代特征,进一步彰显出人民至上、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价值主张演化为政府行动,政府行动体现为具体政策,具体政策汇集为整体实践,整体实践形构出公众心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了将“获得感”作为衡量政府相关工作以及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在国家治理的宏观决策层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多次就获得感问题发表重要指示。由此,“获得感”迅速成为全社会各领域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用以设计、启动、推行和评估政府行为和公共政策的普遍准则(谭旭运、董洪杰、张跃、王俊秀,2020)。更确切地说,用公众“获得感”来度量政府工作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提升中国民众的获得感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值得注意的是,“获得感”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政治理念,而且是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学术概念。在中文语境中,这一概念的自明与自洽尤其突出,其内涵和意指清晰易懂;在国际社会科学脉络中,“获得感”概念所包含的实质性、实体性和实在性意义亦远超相近或相似的其他专业术语。鉴于此,国内学界对获得感的理论研究与日俱增,大大丰富了对其学理维度的认知。

但在实证层面,对于“获得感”的讨论仍相对匮乏,许多相关问题仍有待展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仍存在着巨大的学术探讨空间。这种知识推进的需求,不仅是学术发展均衡性的提示所向,更是实践发展超前性的挑战所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检验社会科学领域诸多命题提供了愈发广阔的社会实验场景(李强,2016),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经验呈现了一条与西方发展模式差别迥异的独特路径,这对西方许多经典理论的解释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对源自中国本土、诠释中国经验的学术概念体系提出了极其迫切的建构要求(张小劲,2017)。摆脱西方学术话语范式的桎梏,超越既有的学术思维定式,进而推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知识创新的本土化、自主化,是当下这个时代赋予中国学人的使命和职责。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加强对中国独特发展经验和现象的学理研究,力争为中国发展可能面临的重大挑战贡献理论解决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相关研究的召唤,也是国内学人理应对中国的现实发展道路有所学理回应。就此而论,推进和深化对“获得感”的研究是当前中国学界亟待做出努力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本期《公共行政评论》组织了三篇专栏文章,聚焦“人民群众获得感”来探索在学理层面对中国现代化转型发展具有重大关切的研究议题。其中,《经济发展与纵向获得感——基于全球面板数据的分析》首先对“获得感”概念进行了全球视野下的比较研究;在分析了1980—2020年113个国家及地区,共229万份受访样本后发现,“获得感”是解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的重要中间变量,是可以用来理解当下治理绩效合法性的新路径。《“内外有别”:政治参与何以影响公众的获得感?》则从政治参与同公众“获得感”的关系入手,通过对中国综合社会状况调查2015年、2017年和2019年三期数据进行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政治参与会显著影响公众的“获得感”,但不同形式的政治参与对“获得感”具有相异的影响结果,而参与意愿和参与行为对“获得感”的影响在指向上具有一致性。与前文形成呼应,《公共服务参与会增加个体的获得感吗?——基于政府透明度与信任的调节作用分析》进一步发掘了公共服务参与对公众“获得感”影响的作用条件;通过对3个省1944份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公共服务参与能提升个体的“获得感”,而政府透明度和政府信任在此过程中分别表现出调节作用和高阶调节作用。

上述实证研究,既丰富了学界对于“获得感”的研究和认识,也是初步尝试建构中国学术本土话语体系的宝贵努力。我们期待,随着更多高质量实证研究的不断出现,对于“获得感”的研究能够在学理层面日益走向成熟和丰满,能够更好地在学理上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

猜你喜欢
学理学术公众
Plasma-assisted ammonia synthesis in a packed-be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reactor:roles of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acking materials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双回单训释教学新法的学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