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兵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高速公路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由于黄土地区梁峁沟壑纵横,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线位比选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深挖路堑的设计,在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为保证高速公路路堑边坡在复杂工况下的安全稳定,须采取有效可靠的综合防护及排水措施,同时考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本文根据具体案例,依托现场实际背景,就黄土地区深挖路堑综合处治防护及排水措施进行研究,采取了浆砌片石护面墙、拱形骨架、植树种草等综合防护措施,以及急流槽、截水沟、支撑渗沟、仰斜式排水孔、渗沟、吊沟等系统排水措施,进行了实际应用,保证了高速公路通畅运营[1]。
该段YK158+476~YK159+018深路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西坪村,路线走向NW327°~350°,路堑段工程地质分区属侵蚀堆积黄土梁峁沟壑工程区(Ⅰ区),该段路基开挖后桩号YK158+476~YK159+018右侧形成深路堑,深路堑段落最大中桩、边坡高度及土石成分概况见表1。
表1 深路堑概况一览表
路堑位于麦积区西坪村,在全国公路自然区划图中属甘东黄土山地区Ⅲ3,属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1.3 ℃,最高32.7 ℃,最低-8.3 ℃。年平均降水量546.5 mm。标准冻土深度61 cm,最大积雪厚度15.0 cm,无霜期170 d。工程区发育有冲沟,有季节性流水。
YK158+476~YK159+018段全断面深挖,深挖路堑长529.1 m,中桩最大挖方深39.77 m,边坡处最大挖方深度56.92 m。挖方边坡分级高度为:右侧挖方碎落台宽2 m,边坡每6.0 m分级,第一~三级边坡坡率为1∶1.25,第四级及其以上边坡坡率均为1∶1.5;第四级平台宽度为8.0 m,其余每级平台宽为2.0 m;YK158+476~K159+018右侧深挖路堑平面图见图1。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深挖路堑边坡已成为路基工程的一项重要课题,如防护及排水措施不到位,会导致如崩塌、坠落、坡面冲刷及坡顶堆积失稳等现象的发生,本案例YK158+476~YK159+018路基范围内右侧形成高边坡,其稳定性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点的生活安全,因此,需对该段深挖路堑进行防护及排水措施加固,确保边坡坡率设计满足规范要求,把对里程范围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该段路堑横穿黄土梁前缘,坡面植被一般发育,梁顶为耕地,地形较平缓,自然地面坡度约10°。路堑区上覆黄土,厚度大,基岩出露少。路堑段自然地面高程为1 102 m~1 150 m,相对高差为48 m,整体上地形较平坦,黄土梁边缘两侧坡度较陡,坡度32°~44°。
路堑段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黄土状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及第四系中更新统冲积黄土,简述如下:
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图A.1和图B.1),路堑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0g(相当于地震基本烈度8度,50 a超越概率10%时),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 s,公路工程构造物应采取相应抗震设防措施。路堑的抗震设防标准宜依据JTG 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根据现场地质调绘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路堑区无活动性断裂通过,区域稳定性较好。
该区降水稀少,无常流性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埋藏深、储量少,水质一般,利用价值不大。区内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主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在黄土丘陵沟谷区,地面坡度较大,降雨后水流很快顺地表流走,富水性较差,且不均匀,仅局部含水。
2)基岩裂隙水:主要位于基岩区,裂隙水沿着裂隙向沟谷中流动补给沟谷第四系冲积层中的潜水,个别地形条件有利时,也以泉的形式溢出地表,水量较少。
依据地质调查及挖探,勘探期间路堑区两侧冲沟探井中有地下水发育,勘探钻孔中亦有地下水位,埋深约50 m。
表2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综合以上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及区域稳定性、水文、特殊性岩土等地质条件,着重考虑该深挖路堑地处黄土地区,含水率较高,挖深较大,兼顾黄土湿陷性,从以下六个方面采取防护及排水措施,对该段深挖路堑边坡进行综合处治[2-3]。
1)YK158+476~YK159+018右侧挖方边坡分级为:第一~三级边坡坡率为1∶1.25,第四级及其以上边坡坡率均为1∶1.5,每级边坡高度均为6 m,第四级平台宽度为8.0 m,其余每级平台宽为2.0 m;平台铺筑天然砂砾垫层(10 cm)以及现浇C10混凝土(10 cm)进行硬化,边坡横断面示意图见图3。
2)沿坡顶设置截水沟及急流槽,每级边坡平台设置平台排水沟,并每隔一段距离设置吊沟,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见图4)。
3)第一级坡面采用浆砌片石孔窗式护面墙防护(见图5)。
第二级及以上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植草防护,坡面防护工程施工时,应做好边坡支撑渗沟、仰斜式排水孔、急流槽等排水设施与坡面防护的衔接,骨架施工必须在路基两侧增宽填筑的0.3 m土方清除后在压实的边坡上采用挖槽法进行,挖槽开挖土方应及时清除(见图6)。
4)第二、三级坡面设置支撑渗沟,支撑渗沟每10 m一道,渗水点严重段支撑渗沟每5 m一道(见图7)。支撑渗沟沟槽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沟槽开挖宜自下游向上游进行开挖,应随挖随支撑,并迅速回填,不可暴露太久,以免造成坍塌,渗沟应间隔进行开挖。沟槽开挖必须保证两壁平顺,基础表面应平整,严禁出现反坡或凹凸不平现象(见图7)。
5)边坡平台进行植树植草防护(见图8)。
6)第一、四、五级坡面设置仰斜式排水孔(见图9),排除路堑坡体内的滞水或岩层裂隙水,排水孔深度为5 m~10 m,间距为6.0 m,施工时遇到地下水丰富地段可适当加密。
排水管出水口110 cm范围内不做槽孔,其余部分均须做槽孔;在靠近坡面至少60 cm长的范围内,应用黏土堵塞钻孔和排水管之间的空隙。导水孔钻孔直径为100 mm,排水管采用聚乙稀硬质塑料管,外径90 mm,壁厚5 mm;截水段打孔直径12 mm,纵向间距45 mm。过滤管包裹:塑料管钻眼后,用200目尼龙网包裹2层,排水管出水口伸出坡面的长度须不小于50 cm。
施工时最下排仰斜排水孔的设置位置可根据地质条件适当进行调整,使最下排仰斜排水孔与岩土交界线的竖直间距不小于1 m。且施工时仰斜排水孔的倾角可根据岩土交界面走势适当调整,使仰斜排水孔能较好的排除岩土交界面渗水,倾角最小不得小于5°。钻孔成孔后,应立即将塑料排水管下入孔内,避免因时间过长而塌孔。
取该段综合处治边坡YK158+690断面(如图10所示)为计算对象,利用理正岩土6.5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采用极限平衡Bishop法,潜在破裂面按照圆弧破坏模型作为边坡稳定性计算的依据[4]。经稳定性验算边坡安全系数如表3所示。
表3 路堑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
该段深挖路堑边坡在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Ⅰ、非正常工况Ⅱ条件下的稳定性均满足规范要求,呈稳定状态。(路堑边坡稳定安全系数要求详见JTG 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第3.7.7条规定及JTG B02—2013公路工程抗震规范8.2.5条规定)。
该深挖路堑经防护及排水综合处治后,根据工程案例现场实际观察监测及反馈(见表4),无位移、沉降异常情况,在不利季节恶劣气象条件下,能有效维持坡面安全稳定,及时引排边坡坡面及坡体内裂隙渗水,同时依据稳定性计算结果,结合工程地质类比分析,该段深路堑边坡开挖后在正常工况(天然状态)、非正常工况Ⅰ(暴雨或连续降雨)、非正常工况Ⅱ(地震)均满足安全稳定性要求,保障了后续运营过程中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表4 沉降位移监测数据
结合该处深挖路堑案例及施工中出现问题,黄土地区深挖路堑经综合防护及排水处治后,施工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路堑开挖后若路基边坡与滑塌体后缘形成单薄黄土梁,稳定性较差,建议适当挖除两坡间单薄土体,降低边坡高度。
2)边坡开挖后要及时采取支挡防护措施,加强坡脚必要的加固措施。建议加强施工过程中监测与防护。
3)采用分层开挖、分层防护和坡脚预加固。
4)为保证该段深挖路堑安全施工和准确设计,施工中应加强对路堑边坡开挖动态观测,鉴于地质构造及地质水文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施工中须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核对地质资料、参数的选取,如在施工中遇到与资料不符的情况,应及时会同相关人员进行核对,反馈相关单位,便于及时动态设计,使其达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效果。
5)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应对高边坡进行实时监测,特别是降雨及雨季边坡变形的监测,同时对高边坡进行定期检查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