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晁京汉(河南省临颍县皇帝庙动物防疫中心站)
随着养鸡业的规模化发展,种鸡饲养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种鸡垂直传播性疫病,对鸡群产生的危害日益严重。如果种鸡群感染垂直传播性疾病,不仅自身产蛋率会明显降低,死亡率升高,而且还会将病原体传播给后代鸡群,致使后代弱雏量和死淘率增加,以及后代鸡群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和生产性能降低。
引起种鸡感染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原因包括三种,一是从上代种鸡垂直传播下来,二是通过其他鸡群水平传播而来,三是接种污染垂直传播性疫病病毒的疫苗。如果种鸡感染垂直传播性疫病后,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后代种鸡或商品代鸡群,致使后代雏鸡死淘率明显升高,使得疫病广泛传播和蔓延,给养鸡业造成十分严重的影响。目前,能够垂直传播的疫病大多是免疫抑制性疾病,如马立克、白血病、网状内皮增生症、传染性贫血、腺病毒、病毒性关节炎、减蛋综合征和传染性脑炎等,细菌性疾病有鸡白痢、鸡伤寒等,还有支原体病和衣原体病等。下面将该类疫病的危害和防控措施分别进行阐述。
1.细菌性疾病和支原体病。一是鸡白痢。沙门氏菌能够引起雏鸡感染鸡白痢,种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可以通过卵黄传播给后代雏鸡,使得雏鸡表现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腹泻、粪便呈白色石灰样,常常将雏鸡肛门堵塞,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给后代鸡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一旦种鸡感染鸡白痢后,建议立即淘汰处理,以免影响雏鸡质量。二是鸡支原体病。支原体可以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尤其在季节转换、温度变化异常时容易诱发种鸡感染支原体病,种鸡发病后表现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往往会继发感染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等疫病。滑液囊支原体还可以引起种鸡关节肿胀、拐腿等症状,造成较高的淘汰率。感染支原体病后,在免疫接种呼吸道疫病类疫苗后会加重疫苗的副反应,如果管理不当还会导致免疫失败或免疫抑制的现象。种鸡感染支原体病后不仅可使自身产蛋率下降15%、孵化率降低5%,而且可以将支原体传播给后代雏鸡,造成雏鸡质量下降,弱雏率可高达10%。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鸡群都存在被支原体感染的风险,是危害较大的一种疫病。三是鸡波氏杆菌病。该病对雏鸡的危害较大,育成期的种鸡对该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产蛋期鸡群感染波氏杆菌后一般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个别可表现出粪便发绿、流眼泪、眼炎或眼睛失明等症状,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给后代,致使孵化过程中胚胎死亡率高达30%,种蛋孵化率降低20%~40%,弱雏较多,雏鸡往往呈现急性死亡。在实际生产中可以使用禽波氏杆菌灭活苗给种鸡进行免疫接种,从而提高雏鸡的母源抗体。可以采用磺胺类药物或丁胺卡那来治疗该病。
2.免疫抑制性疾病。一是鸡白血病。鸡白血病属于病毒性疾病,有很多亚型,其中A、B亚型主要感染蛋用型鸡,蛋鸡可表现淋巴样瘤或血管瘤,产蛋率明显降低且死亡率升高;J亚型主要危害肉用型鸡,肉种鸡表现为肝肿大且易破裂,表面有白色结节,症状严重时,可以在卵巢、骨髓、肋骨、肌肉等部位发现细胞瘤,致使鸡群从12周龄后就开始出现死淘现象,一直到产蛋高峰死淘率有所减少。二是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病理综合征,一般包括网状内皮细胞肿瘤、矮小综合征、淋巴组织和其他组织的慢性肿瘤。网状内皮细胞肿瘤表现的病理变化是肝和脾肿大、呈弥漫性肿瘤结节,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加而异嗜性白细胞减少;矮小综合征病变为法氏囊和胸腺等免疫器官萎缩、肠道发炎、肝和脾坏死、机体贫血,致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果低下,该病病毒主要对肝和免疫器官直接产生损害,引起种鸡群发生免疫抑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三是鸡传染性贫血病。该病既可以垂直传播,又能够水平传播。种鸡感染该病后往往表现出短暂的产蛋率下降,一般一个月后产蛋率会恢复到原来水平,种鸡表现为鸡冠和肉髯苍白、皮下和肌肉出血、血液颜色较浅且难以凝固,主要对后代雏鸡危害较严重,能够造成10%~20%的雏鸡发生死亡,并且雏鸡生长停滞和产生免疫抑制。种鸡场可以在种鸡开产前免疫接种鸡传染性贫血病疫苗,提高雏鸡母源抗体水平,避免雏鸡受到传染性贫血病的困扰。四是,病毒性关节炎。该病是由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对雏鸡危害严重,雏鸡发病后表现出关节肿胀、滑膜炎、腱鞘炎,腓肠肌断裂、心肌炎等病变,由于该病属于病毒性疾病,雏鸡发病后没有特殊的药物可以进行治疗,可造成大批量的雏鸡发生死淘现象,并且可以垂直传播给后代。
1.净化种鸡群。如果种鸡群存在垂直传播性疾病,可直接传播给后代鸡群,而且一般垂直传播性疾病往往可以进行水平传播,致使病情扩散蔓延而增加防控疫病的难度。此外,一些垂直传播性疾病还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使得种鸡接种任何疫苗都不会产生较理想的免疫应答,这也是疫苗难以预防疫病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对种鸡群进行疾病净化十分重要。
2.严禁使用污染的疫苗。目前一些生物制品企业,由于自身技术水平不过关或者在研制疫苗过程中选择鸡胚不严格,使用一些受到病毒污染的鸡胚来生产疫苗,从而造成动物性疾病频繁发生。建议大型种鸡场在购买疫苗时,尽量从正规生物制品企业购买,并且将2%左右的批次疫苗送到高等院校实验室进行检测,确定疫苗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另外,选择效价较高、免疫副反应较弱的疫苗,这样在免疫接种后,能够减少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以帮助鸡体尽快产生免疫应答,提高种鸡群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避免疫苗受到污染而引起垂直传播性疾病的发生。
3.严格引种关和雏鸡检测。养鸡场在引种前,需要对种鸡场进行充分调查和了解,确定种鸡群没有垂直传播性疾病后方可引种。在引种之前必须对鸡舍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给雏鸡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生活环境,避免早期雏鸡受到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困扰。在雏鸡入场后,需要将一些弱雏挑出来,并送至实验室进行抗体检测,一方面可以检测雏鸡是否存在沙门氏菌、支原体等垂直传播性疾病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检测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和禽流感等常见疫病的抗体水平,根据雏鸡母源抗体的实际情况,调整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尽量缩短雏鸡的免疫空白期,降低外界病原微生物对雏鸡造成的威胁。此外,还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作为开口药,提高预防疾病的效果,确保雏鸡健壮地生长发育,为今后提高机体体质和抗病力奠定坚实基础。
4.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种鸡场应具备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首先,采取全进全出式饲养模式,有利于净化场区环境,消除鸡群之间水平传播疾病的风险,并且采取封闭式饲养,严禁外来车辆和人员随意进出场区,在场区门口和鸡舍门口设置配套的消毒设施,随时更换消毒液、保证消毒效果。其次,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定期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根据种鸡群抗体水平调整免疫程序,保证种鸡群处于免疫水平较高的状态。最后,制订合理的消毒程序,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鸡舍内外进行清理和消毒,并保持饲喂器具和用具干净卫生。
5.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种鸡群,其免疫器官受到侵害,在免疫接种疫苗后难以实现理想的免疫应答,如果发病初期病毒被清除,免疫器官还可以恢复功能,否则免疫器官将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坏。建议在免疫接种时使用免疫增效剂,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免疫抑制性疾病,从而恢复鸡体的免疫功能。免疫增效剂中的一些中草药提取物具体显著的增效作用,同时微量元素硒和锗能够增加雏鸡的体液和细胞免疫能力,而且一些转移因子和干扰素等也可以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种鸡垂直传播性疾病大部分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不仅对种鸡自身免疫器官造成损害,在免疫接种疫苗后可引起免疫失败的现象,还易继发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疾病。此外,免疫抑制性疾病还可以垂直传播给后代,致使后代雏鸡死亡率升高,生产性能受到严重影响,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给养殖场带来十分严重的损失。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净化鸡群、完善生物安全体系、严把引种关和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等措施,做好垂直传播性疾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