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州“四举措”推进生猪产业振兴

2022-04-26 08:35潘兰兵韦骏邓猛王玥李沛丽赵紫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生猪养殖

文│潘兰兵 韦骏 邓猛 王玥 李沛丽 赵紫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养殖业发展中心)

吴秀炳(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农村局)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中南部,是国家“一带一路”和大西南地区连接华南、珠三角的重要节点,既是贵州的南大门,又是贵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全州下辖12个县(市)和都匀经济开发区,辖区面积2.6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8%。

展望“十四五”,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统揽全局,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行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进程,全力以赴创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新未来。全州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三农”,州委州政府将生猪产业作为三大重点产业之一,列入三年发展规划。

近年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紧盯民生工程,紧扣生猪产业发展形势,抢抓发展机遇,通过抓保障、建基地、强技术、促产销“四举措”,推进生猪产业振兴迈向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州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高标准建设为抓手,以生态循环发展为基础,以全要素发展为支撑,以完善利益联结增加农民收入为落脚点,实现生猪超常规突破性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州预计生猪饲养量达1000万头,存栏达400万头,出栏达600万头,实现产值300亿元,出栏量是“十三五”末的3.7倍;生猪养殖规模率达60%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7%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一、抓保障

1.抓组织保障。制定出台《黔南州农村产业革命生猪产业工作推进方案》《黔南州促进生猪产业保障市场供应实施方案》《黔南州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方案》《黔南州生猪产业“3个100”高标准生猪育肥场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推动生猪产业稳中有进、优质高效发展。州县两级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镇级成立由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专班、村级组建由支部书记牵头的工作团队,形成“四级书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高位推动生猪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2.抓政策保障。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将项目用地、用水、用电、金融贷款、养殖补助等政策用好用足落细,对新建、改扩建的养猪场户按要求简化程序、加快审批,推动生猪产业加快发展。2020年以来,在生态环境方面,建立豁免部分项目环评手续办理清单及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清单,先后调减禁养区71个共0.22万平方千米,对5000头以下的生猪养殖场建设,实行在线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无须办理环评审批;对年出栏5000头及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建设单位提交承诺书和环评报告的,直接作出审批,审批时间从原来的60天缩短至12天。在养殖用地方面,备案生猪养殖设施农业用地项目22个共约120公顷;积极申报绿色产业基金生猪项目48个共计40.36亿元,其中养殖项目42个、饲料生产项目4个、屠宰加工项目2个;通过银行审批并投放项目9个共6.87亿元,协调各级银行系统对22个中型养猪企业实施放贷共3193万元;组织63家(次)企业申报2020年生猪流动性资金贷款贴息,获贴息1154.703万元,组织130家(次)企业申报省级生猪生产保供临时性补贴,获得资金591.89万元,申报省级生猪良种补贴项目,获得资金196万元,目前已兑现资金到企业。在养殖保险方面,全面落实能繁母猪和育肥猪保险保额,并将生猪价格保险纳入地方特色保险,争取省级财政资金补贴保费的50%共计216.55万头,实现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投保仔猪10万头,价格指数险5.02万头,实现生猪养殖保险种类100%参保。同时,充分发挥广州对口帮扶作用,协调帮扶资金1.35亿元投入生猪养殖,建成年出栏10万头育肥猪场1个,年出栏1万头育肥场1个。

3.抓制度保障。不断健全完善定期调度机制,按照“旬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年评价”工作机制进行推进,每月召开推进会,对相关情况进行会商调度,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创新建立价格预警机制,对生猪价格进行实时监控,在非洲猪瘟疫情期间,依托该机制先后在贵州省率先开设平价猪肉店铺85家,实现县(市)全覆盖。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对工作推进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集中分析、共同研判、加以解决。强化问责问效落实,州级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督察督导专班,定期对推进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工作推进成效突出的县(市)在项目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工作履责不力、推进滞后、任务完成差距大、搞形式主义的严肃追责问责,有效确保了各项指标任务的落细落实。

二、建基地

1.优质招商建。按照“走出去、引进来、能发展、留得住”的思路,积极对接省内外发展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并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由州级领导带队赴企业对接洽谈,加大生猪产业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21年7月,共招引签约15家大型生猪企业入驻黔南,其中温氏、牧原、正邦、新希望、正大、双胞胎、大北农、德康等8家为全国前十强企业,完成签约29.2亿元,投资规模达74.39亿元;推动25个省级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占贵州省105个重点项目的23.8%,位列贵州省第一;同时,推动8个省级“双千”生猪项目落地黔南,并全部实施,已完成县级验收。

2.龙头带动建。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中小养殖场”“龙头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推动温氏、富之源、日泉、正邦、德康等大型龙头企业带动357个中小养殖企业补栏增养,通过龙头企业与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散户养殖进行利益捆绑、抱团发展、共同致富,有效实现生猪养殖“五统一”(统一圈舍、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回购);因地制宜建设“三百工程”(百村百场百万头)高标准生猪育肥场100个以上,形成了稳产、保供、高效的产业联合体,生猪产能得到快速扩大。

3.绿色环保建。按照“一全二高三化”(全环节、高标准、高质量、生态化、自动化、良种化)建设思路,规范圈舍建设、设施设备、环保控制、生物防护标准,提高规模猪场的综合生产、配种技术、疫病防控、生态环保水平和经济效益,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和种养结合循环利用模式,完成养殖场新改扩建150个。坚持“集中繁殖、分散育肥、种养循环、绿色发展”的原则,推进猪——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先后投入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资金1.58亿元,对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进行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100%配备粪污处理设施,建成有机肥加工厂6个、有机肥生产线28条,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积极探索一条“不与粮争田、不与粮争地”的发展道路,扶持和推广“楼房养猪”试点县(市),建成独山、都匀、贵定、福泉、荔波、惠水、平塘、长顺等8个县(市)15个生猪规模“楼房”养殖场,实现养殖场地向空间延伸,有效节约养殖用地。

三、强技术

1.建工作团队。州级建立生猪产业链长制工作体系,下设全产业链研究团队,通过人才引进、服务外包等方式引进生猪行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省内、州内生猪专家35名,县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配齐配强2名以上生猪产业骨干力量,乡镇配备1名以上生猪产业技术人员,针对制约生猪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技术难题进行集中攻关,形成了州县乡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的技术服务团队。充分整合公司(企业)人力、资金等资源优势,积极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团队合作,搭成多项目技术战略合作协议,生猪产业发展综合条件得到改善。其中,长顺智源公司和贵定海大公司分别从丹麦、法国引进曾祖代纯种猪2250头、2000头,使全州优质种猪资源得到巩固和拓展;同时,日泉公司与美国PIC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建立PIC配套系基因评估,通过“杜长大”外三元杂交对生猪基因进行改良后,挑选基因纯正、生产性能良好、遗传稳定的个体和品系进行推广,全州生猪种群质量和资源体系得到改善,生猪种源自给率和良种化水平显著提升。

2.抓疫病防控。严格按照常态化疫病防控要求,落实防疫主体责任,优化防控策略措施,加强种猪场和规模化养猪场生物安全防护,积极推进无疫小区建设和评估,以净化场、无疫小区创建为抓手,以独山日泉公司、都匀黔昌公司等种猪场为重点,推进净化控制,示范引领全州净化、防控工作。2021年以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积极强化动物基础防疫工作,累计免疫疫苗1994.31万头(羽)份;专项检测、检查累计监测非洲猪瘟样品1.08万份,结果全部为阴性;成功创建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获得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全国第一批次、贵州省首次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个,5个省级无非洲猪瘟小区正在建设中;全州12县(市)兽医实验室和18个屠宰场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能力,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县(市)级全覆盖的市州;全面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建成贵州省大型规模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1个,实现病死畜禽从收集、暂存、运输、处理全程可控可溯。

3.抓培训指导。州级不断强化科技培训,通过邀请州内外知名专家定期开展技能集中培训、开办专家线上培训、实地指导等方式,提升生猪生产专业技术干部、合作社技术人员、饲养员等理论基础和实操技能。截至2021年11月,共开展培训46期2240人次,实现养殖场、合作社、农户养殖技能培训全覆盖。州级统筹选派技术人员对养殖场、合作社、养殖户在生物安全、生态环保、饲养管理、人工授精等方面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点对点精准服务,针对不同困难和问题,因地制宜、因场施策,制定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专家团队实地开展技术咨询、指导服务达113人次。

四、促产销

1.建利益联结。为适应市场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客观需求,满足生猪“菜篮子”工程需要,切实保护群众利益,提高养殖户的积极性,针对传统生猪养殖的弊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积极探索,总结形成了“公司+农户” “企业+市场+农户”等合同契约养殖模式,实现订单式养殖。积极整合产业链上的养殖企业(农户)、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金融部门等资源,并将产业链的技术要素、生产要素、资金要素和市场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联系密切的产业链条,公司(企业)依托自己的销售团队拓展销售市场,对散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的养殖产品进行订单保底收购,提高生猪养殖利润;龙头企业将部分猪苗免费发放给农户进行饲养,并提供饲料、药品、技术等服务,商品猪由龙头企业统一出售,并支付农户劳动力的养殖报酬,龙头企业有效降低场地建设成本,农民降低了养殖风险,脱离了繁重的田间体力劳动,直接转变成了产业工人,双方利益得到最大化;同时,以开展生猪“三百工程”建设为契机,引导农民土地资源、圈舍、人力成本等要素入股,成立村级生猪养殖股份经济合作社,形成“互惠互利、配套联动”的一体化经营利益共同体,不仅通过契约方式稳定了购销关系,而且通过分红的方式使农户得到加工环节增值的利益。

2.建产业链条。按照“补链延链强链”发展思路,紧盯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建立生猪稳定发展机制,构建了“投入品、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从养殖源头降低养殖成本,从销售末端提升养殖利润,实现生猪产业优化升级。截至2021年11月,共招引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10家落户黔南,年生产饲料70.39万吨,生猪养殖饲料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全州现有18家生猪屠宰企业覆盖12县(市),引进长顺富之源食品加工产业园区50万头加工屠宰项目和龙里县四川高金10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及加工全产业链项目入驻,填补了该州没有大型生猪屠宰加工、精深加工企业的空白;支持鼓励已经落地的温氏、牧原等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配套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实现生猪全产业链发展。

3.建交易平台。积极组建营销团队,瞄准重点人群开发个性化产品,依托农校结合、农医结合、农企结合、农超结合、跨省直营等模式,实现订单式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截至2021年11月,55家企业与北京华联、永辉等大型超市合作,48家企业与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学校合作,实现各企业、学校、医院等本地猪肉采购占比达86.5%,带动社会化市场采购本地生猪产品达45.7%,促进群众增收8321万元;积极引导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合作建设生猪大数据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传统生猪养殖向全产业链发展方向转变。

猜你喜欢
生猪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春季肉鸡健康养殖要过六关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7月份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2016年上半年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减少1471万头
2016年2月生猪市场行情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