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共情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以旅游涉入为中介变量

2022-04-26 07:59吕丽辉王若璇
关键词:节约型人际共情

吕丽辉,王若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正逐步成为支柱性行业之一[1]。虽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积极效应,但旅游地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一方面部分景区为了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另一方面一些不文明的游客肆意破坏旅游资源,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坏。基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2],旅游建设与生态发展势必要齐头并进。已有研究表明,自愿实施环保行为的游客是旅游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宝贵财富”[3]。因此,提高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意识和积极性,是当前解决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环境责任行为成为学术研究热点,尽管现有研究成果颇丰,但仍有一些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首先,共情作为对他人情绪产生感同身受的一种体验[4],是否可以促进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有待深入探讨。其次,涉入作为对个体自我需求和价值观的反映,对行为决策有一定影响[5],现有研究多探讨旅游涉入和满意度、地方依恋[6]等因素间的关系,较少学者关注到旅游涉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此外,环境责任行为作为一种自发性的义务行为,对游客本身并无实际利益,因此个体对环境的承诺和对自身义务行为能否产生实际效果的判断也是实施环境责任行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最后,目前关于环境承诺的研究多以组织管理为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个体环境承诺水平越高,就越可能做出环境责任行为[7],且高信任度环境中会促使人们主动规范自身行为[8]。综上所述,本文选择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案例地,构建由自然共情、旅游涉入、环境承诺、人际信任和环境责任行为5个变量组成的理论模型,探讨特定环境下影响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因素,旨在为如何培育并规范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提供建议,为景区管理提供新方向。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自然共情与环境责任行为

自然共情作为人们感受并共享自然世界的情绪体验[9],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国外学者Sobel[10]率先提出自然共情是研究环境责任行为的切入点[11];国内学者宗阳和王广新则探究了自然拟人化与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并以自然共情为中介[12]。李文明等在宗阳的研究基础上,将研究对象拓展到观鸟旅游游客群体,结果表明游客会为候鸟的生存处境担忧,产生自然共情,进而为保护其生存环境做出努力[13]。

环境责任行为是指旅游者在目的地主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的行为[14]。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也开始从多维度对环境责任行为进行测量。刘佳和王焕真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遵守型、节约型和促进型三个维度[15],罗文斌等则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自我约束型和保护促进型[16]。通过细分环境责任行为,可以更具针对性地为景区等提供相关建议。目前较少有学者研究自然共情对游客不同类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遵守型和节约型两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即游客在景区游玩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会受到他人不文明行为的干扰;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即游客在景区内自觉节约自然资源或购买绿色产品等一系列行为。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a:自然共情对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H1b:自然共情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二)旅游涉入的中介作用

20世纪80年代涉入被引入旅游领域,Yoshi和Mark将旅游涉入定义为游客参与某项旅游活动的动机、态度等心理状态,具有可驱动行为的特性[17]。不同学者对旅游涉入的划分有所差别,McIntyre和Pigram将旅游涉入分为自我表现、吸引力及生活方式中心性三个维度[18],陆相林和孙中伟将旅游涉入分为重要性、象征性、愉悦性和风险性四个维度[6]。根据本研究案例地特点,本文将旅游涉入分为重要性、愉悦性和风险性三个维度。重要性是指个体判断去某地进行旅游活动的重要程度和意义;愉悦性是指个体在旅游过程中会产生放松等正面情感;风险性是指个体在选择某种旅游产品时,对实际体验所要付出的时间或经济的不确定性。

在旅游涉入与游客行为意向关系中,刘静艳等的研究结论表明,游客的个人涉入度对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9]。王华和李兰则将环境友好行为分为一般和特定两种类型,研究结果显示游客一般环境友好行为意愿和特定环境友好行为意愿均受到生态旅游涉入的正向影响,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游客产生积极主动的环境友好行为意愿[20]。而在自然共情对旅游涉入的影响研究中,王婷等基于抗疫情境,指出涉入的吸引力、中心性、象征性、风险性在共情与行为意图之间具有显著完全中介作用[21]。而当情境变化为旅游景区时,游客在产生自然共情后,是否会提升旅游涉入度,从而在游玩过程中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有待深入研究。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a-H2c:旅游涉入的重要性、愉悦性和风险性在自然共情和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中存在中介效应。

H3a-H3c:旅游涉入的重要性、愉悦性和风险性在自然共情和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中存在中介效应。

(三)自然共情与环境承诺

环境承诺被定义为“情感依恋、认同以及对环境行为的参与”[22]。已有研究表明具有共情特质的个体更易作出承诺。如共情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能站在病患的角度考虑问题,容易作出职业承诺[23]。但在环境保护方面,较少学者注意到共情对个体环境承诺的促进作用。盛光华等通过实验证明环境承诺受到自然共情的影响,且个体主动作出承诺是积极践行亲环境行为的有效途径[24]。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自然共情对环境承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四)环境承诺与环境责任行为

近年来环境承诺这一词多被用于企业、组织创新管理中,在以亲环境文化为特征的环境中,当企业的最高管理层表现出强烈的环境承诺时,很可能将他们的合作努力转化为有效的环境创新实施[25]。已有研究中较少学者关注到环境承诺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Davis等结合相互依赖理论发现个体的环境承诺水平越高,实施一般生态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26]。可见探究环境承诺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对景区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如何培育具有环境承诺意识的游客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a:环境承诺对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H5b:环境承诺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五)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

Morton将信任总结为是对未来时间的期望,并指出这种期望将对公众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27]。有研究指出,高人际信任环境下会增加个体的心理安全感,减少不确定性感知的滋生,促使个体对未来的互惠合作产生期待[28]。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是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基础。在旅游领域方面,骆培聪等指出人际信任可以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29]。而目前在游客行为研究领域,这一因素较少引起学者们的注意。Mark认为在实施具有利他主义的环境责任行为过程中,人际信任度越高,个体更愿意为公共问题付出努力,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0]。张环宙等的研究结果显示集体行动下个体对多方合作的预期和信任是影响游客生态行为决策的重要因素[31]。

结合已有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a: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

H6b: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地概况

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省富春江南岸,园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7%,野生动物130余种,还有许多瀑布和溪流,是一处综合性的度假旅游地。园内不同类型的景点可以丰富游客的体验感,且园内的生态资源易促使游客与自然间产生共情。因此,本研究选择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

(二)量表选取

本研究所选取的量表均来源于已有文献中检验后的成熟量表。首先自然共情的测量来源于李文明等[13]的研究,共4个题项;其次旅游涉入量表中重要性、愉悦性和风险性的测量分别来源于陆相林和孙中伟[6]、龙江智和程双双[32]的研究,共10个题项。环境承诺量表参考Breves和Heber[33]的研究,共三个题项。人际信任量表参考张环宙等[31]的研究,共三个题项。最后,遵守型和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来源于刘佳和王焕真[15]的研究,各三个题项。各题项的测量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的方法。

(三)数据收集和样本分析

正式调研前通过发放少量问卷以验证各题项设置是否合理,根据数据结果,进行整合修改后形成正式问卷并发放,共计回收538份问卷,通过设置测试题和筛除部分明显选择相同选项的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共433份,有效回收率80.48%。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可知,性别方面男性占45.9%,女性占54.1%;年龄方面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8岁以下占1.6%,18~25岁占54.5%,26~35岁占21.5%,36~47岁占19.9%,48~59岁占1.6%,59岁以上占0.9%;教育程度方面大专及以上学历共占96.1%;收入方面3千元以下占48.5%,3~6千元占24.7%,6千~1万元占20.4%,1万元以上占6.4%。

三、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首先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各维度Cronbach’sα系数均在0.762~0.948之间,整张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7,表明问卷各题项间内部一致性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总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总方差解释率为70.65%,第一个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3.12%,表明本研究量表的结构效度符合良好的标准。其次,量表信效度方面通过组合信度(CR)和平均提取方差(AVE)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各潜变量CR值在0.791~0.948之间,大于0.7标准;AVE值在0.529~0.874之间,大于0.5标准,该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假设检验

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AMOS 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选择极大似然估计方法进行估计参数迭代,作用路径的检验结果见表1,H1a、H4、H5a、H5b得到了验证。

表1 假设检验

采用BootStrap方法探究旅游涉入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表2),除旅游涉入风险性中介效应不成立(置信区间包含0)外,其他维度间的直接、间接和总效应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表明均存在部分中介作用。H2a-H2c、H3a、H3b得到了验证。

表2 旅游涉入中介效应检验

采用PROCESSS检验人际信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对自然共情与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的调节效应显著(交互项:B=-0.103,t=-2.860,p<0.01),而在自然共情与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中无明显调节效应(交互项:B=-0.038,t=-0.934,p>0.1),H6a得到了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第一,自然共情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实施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但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无显著影响。即对自然生态高度共情的游客,在看到景区内动植物遭到人为破坏后的艰难处境后会产生惋惜的情绪,进而促使其在游玩的过程中实施遵守型的环境责任行为。而针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游客不会因为场地变化而临时改变行为习惯,因此景区内可以设立专门销售绿色纪念品的店铺,激发游客实施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的意愿。

第二,旅游涉入中重要性和愉悦性在自然共情与环境责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更显著,且风险性在自然共情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路径中并无中介作用。对此,景区可以免费发放印有景区标志的环保袋和旅游线路的手册,并将景区内各项活动产品的具体项目和费用明细如实展示,帮助游客节省选择产品的时间,降低游客购买到不合心意的旅游产品的几率。

第三,自然共情正向影响环境承诺,同时与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相比,环境承诺对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更显著。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VR等方式向游客展示部分因人类不文明行为而受到破坏的动植物图片,激发自然共情情绪;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定期组织环保知识问答等活动,在游戏中帮助群众树立环保意识,呼吁大家作出环境承诺,自觉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实施环境责任行为。

第四,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与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的关系,但对自然共情与节约型环境责任行为关系无显著调节作用。该差异给景区在管理方面提供了新方向。景区可设立专门销售环保型纪念品的柜台,与普通纪念品区分开,吸引游客注意,在景区内贴上幽默风趣的提示标语,引导游客在游玩过程中节约用水用电,选择绿色、节能、低碳的出行方式。

本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文选择的研究地是自然类景观,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景观对游客自然共情的激发程度不同,本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类型生态旅游地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其次环境责任行为还可以细分为更多类型,如促进型等,本文选取遵守型和节约型两种环境责任行为,未来研究还可以再进一步细化,为景区的管理发展提供更精确的建议。

猜你喜欢
节约型人际共情
共情疲劳
读懂“人际气泡”,避免尴尬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
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民宗局上榜全国首批“节约型机关”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搞好人际『弱』关系
高校节约型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的探索
如何提升人际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