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杨万虎
(塔里木大学)
一个人这一生的自我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为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充盈;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后续动力,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国人的精神状态上,颓废的精神只会让人民成为一团散沙。如果没有良好的精神指引,便不能很好地投入祖国的建设之中,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长久地保持对建设事业的高度热情,信念不坚定者甚至会出现自我怀疑,从而造成自我精神空虚,产生社会隐形危机。胡杨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共性展示,又是带有新疆特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载体,是全疆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激励兵团人民群众的重要精神源泉之一,加强对胡杨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兵团人再立新功,向南发展;指引全疆人民在各项事业上不断取得新胜利,建设好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大美新疆。
自然永远是人类最好的老师,生命是苦难且伟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动植物供养了人类,推动了进化。[1]胡杨精神脱胎于沙海挺立的“沙漠英雄树”胡杨,流行于祖国的大西北地区,它就像是西北人民的精神图腾,不断用胡杨的人文情怀激励自己,自然而然形成了胡杨精神。胡杨三千年的传奇,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以及它所生活和面对的恶劣生存环境,都在鼓舞着西北的人民,脚根扎下去,精神向上生。在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均有胡杨生长区域,并且当地人们都在歌颂胡杨精神,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策克嘎查就有让胡杨涅槃,重新焕发绿意的种树老人“班都”;在西安科技大学的大学精神里就包含有胡杨精神,“在西科,有一批像胡杨一样的人,矢志西部,励志进取,自强不息,赢得学校的快速发展。这就是西科的‘胡杨’精神[2]。”在阿拉尔建设初期,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当时的兵团人睡在胡杨木上,坐在胡杨木上,教在胡杨木上,让胡杨融进生活。面对严寒酷暑,胡杨“不怕苦”;面对沙漠干旱,胡杨“不怕难”;胡杨种子身处干旱时,耐心等待雨水浇灌,焕发生机,胡杨不“放弃”;胡杨将根系深扎在沙海,不让沙漠前进一步,胡杨“不忘本”。扛得住外部困难,守得住内部信念,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胡杨,更能激发全疆人民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爱国热枕,和“一带一路”串联全世界时对群众的精神冲击,需要人人向胡杨看齐。
胡杨精神的底色是红色的,它是三五九旅部队在新中国解放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光辉岁月里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这是王震将军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给三五九旅转业到兵团的老战士的题词。老一辈革命先烈们强烈的爱国信念,希望人民可以当家作主的期盼,在实践中主观能动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运用在建设事业里,老一辈英雄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始终坚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井冈山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井冈山精神成为群众的精神引领。三五九旅将士用血汗锻造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完成的南下任务,堪称党的第二次长征,生动地践行了长征精神,在三五九旅开发塔里木垦区时,充分发扬了南泥湾精神,使得阿拉尔成为了南泥湾大生产的“续集”又书写了共产党人的传奇,胡杨精神在塔里木大学孕育发扬时便一直坚持发扬南泥湾精神,秉承抗大作风,所以胡杨精神的血脉里有三五九旅的光辉岁月,有井冈山精神,有南泥湾精神,有长征精神。三五九旅的精神与新疆边疆地区的沙漠胡杨形成了如今弘扬的“胡杨精神”。
胡杨精神是在党“到最边远的地方去”的号召下,在新中国初期建设的大热潮中,兵团人在兵团精神的引领下,在建设新疆的实际行动中将“兵团精神”本土化的成果。生产建设兵团是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职责是屯垦戍边,身份是军农一体,兵团人日常扛镐生产,战时扛枪打仗,也有同志非常形象地说自己是“庄稼兵”。军垦人受到军队严明纪律的熏陶和自身坚定的革命信念,以服从任务为天职的军人的使命感,将屯垦戍边事业肩负起成为了军垦战士的长期任务,于是兵团建设如胡杨种子一般,散落在天山南北,扎根在最艰苦的地区,奋斗在最需要的地方,不断弘扬和践行兵团精神,并与当地的文化和部队自身历史相结合,衍生发扬兵团精神,使之成为兵团独特的具有自我特色的精神财富。兵团人在五家渠,将前身部队的亮剑精神和兵团精神相结合,在屯垦戍边的使命里孕育了“亮剑精神”;农九师在戍边的使命里,在践行“兵团精神”过程中,用青春、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就了以“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为核心内容的龙珍精神,同时孕育了小白杨戍边文化;还有“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四十七团沙海老兵精神;胡杨精神就是兵团人在开发塔里木垦区,以“兵团精神”推动建设时期,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常见的胡杨意象,不断内化形成的本土精神。每一种精神的背后都是一代人的光辉事迹,是他们在开发建设新疆时最生动的写照,是军垦老一辈人爱国主义和高尚的革命情怀的具体展现,是历史的浓缩,也是前进的道路选择。
胡杨精神是塔里木大学孕育出的“大学精神”,它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3]。而胡杨精神是塔里木大学存在性质和大学职能呈现的最好载体,它孕育在塔里木大学的建校历史之中,孕育在第一代“塔大人”的坚守奋斗里,此后由代代塔大师生传承、发展、弘扬。塔里木大学建校初衷就是为开发塔里木垦区培养人才,大学有创造新思想和教研新技术的职能,而随着高校的发展,大学的职能最终落脚到了服务社会,而胡杨精神所蕴含的精神内涵适合塔里木大学教学育人的价值导向,对更好地服务社会、更适应当地发展的教学安排和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塔里木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导向,始终坚持南疆需要什么技术,学校便研究什么课题,扎根南疆大地办教育,形成了以农为优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在国家和兵团的支持下,不断在南疆发展以及国家需要的领域里开拓,开设新专业,进行专业综合试点改革,补全南疆发展需要的人才缺口。塔里木大学形成了“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在学校的发展中不断提炼总结了十六字的胡杨精神“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塔里木大学对胡杨品质的高度总结和精神凝练,它既是对胡杨本身的真实写照,也是塔大立德树人的精神根基。抓好胡杨精神的教育与传承就是塔大的特色文化所在[4]。作为兵团高校,塔里木大学对于国家屯垦戍边事业以及新时代兵团的新发展、新作为、新突破,有着强有力的推动支持作用,新时代兵团的“新功”在南疆大地上,而塔里木大学坚持为南疆服务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会让“胡杨精神”在新时代为建设美好新疆的道路上熠熠生辉,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会与南疆的长久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赋予胡杨精神新内涵。
胡杨精神最开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确切的内涵。胡杨精神的十六字总结里,艰苦奋斗所蕴含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所蕴含的争创精神;扎根边疆所蕴含的扎根精神;甘于奉献所蕴含的奉献精神都在从各个方面鼓励群众坚守岗位,不断进取。新疆特别是南疆的脱贫攻坚,便涌现出一批干部践行胡杨精神;在新疆的防沙治沙事业也有一批人,不怕辛苦,三代人坚守在防沙治沙的前线;还有援疆干部、银铃学者……胡杨精神在新疆需要建设,需要吃苦,需要坚守的地方熠熠生辉。
胡杨精神是塔里木大学孕育出的大学精神,因此它与大学、与教育有着很深的渊源。全疆高校都积极学习习总书记给塔里木大学回信精神。积极强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导向,将胡杨精神与“大学思政课”相结合,积极鼓励大学生留在新疆,扎在边疆。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是践行胡杨精神的意义所在。
通过采访交流,在阿拉尔三五九旅纪念馆中,游客对于三五九旅军队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胡杨精神了解程度不深,甚至不了解。以前在一些主流媒体上也甚少见到胡杨精神的相关内容,只有关于塔里木大学报道里有胡杨精神的阐述内容。今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新疆各个媒体公众号都开始报道胡杨精神,各地方的融媒体平台关于胡杨精神的一系列报道也都展开,新疆共青团“青春的胡杨”原创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以讲述自己的故事,争做胡杨人物为题,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胡杨精神对于新时代的新疆建设有着非常好的价值导向力量和精神推动作用,且它的理论研究和新时代胡杨精神的传播方式探索,都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话题。
胡杨精神在时代的发展中,由于兵团屯垦戍边的事业,它已经成为人文情怀和信念力量的统一体。因此胡杨精神的弘扬,不可以割裂他的人文情怀鼓舞和政治信念力量。需要将胡杨文化系统化,将胡杨精神的内涵上升到哲学范畴,以此反作用于精神领域,侧面推动物质产业的蓬勃发展。
面向最广大的群众,向疆外展示新疆文化时,胡杨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北人民的精神展示,作为新疆特色的文化名片,积极推动胡杨文化节活动,扩大它的影响力,将胡杨文化与军垦历史结合,将胡杨文化与民族风俗结合;发展旅游产业,让群众在游玩中感受精神熏陶,共同构建新疆人民的价值观。华为余承东就曾在手机发布会上歌颂胡杨,歌颂胡杨的人文力量,运用胡杨元素来设计手机外观,外国人不知全貌便只知颜色的设计,但中国人懂得其背后的内涵,反响热烈,广受好评。因此,传递胡杨背后的人文精神,是态度,是人生,是生命,是心底最深处的力量。
面向当代大学生,坚持深化胡杨精神教育,将胡杨精神、军垦事迹、先进胡杨人物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地方史”等系列课程中,思想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大学的教育在多年之后,带给大学生的思想与气质,是深入骨髓的。不能让践行胡杨精神成为一句口号,要多方位渗透。在塔里木大学六十年校庆时的文艺活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当音乐突然舒缓,一群原本开垦的人围在一起,在人群的正中央是一株绿色的树苗;靠近植株的人像是抚摸恋人一般,其他人只是掩面相拥,笑着哭泣,一瞬间便让在场的人心头一震,甚至泪目。全疆高校在弘扬胡杨精神的同时,将胡杨精神的政治性和人文性同时并重,顾及胡杨本身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先从肯吃苦、肯拼搏、不怕难、愿奉献培养起,通过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学习和实践中将扎根边疆理解透彻,将胡杨精神植根于内心,学生未来建设新疆的热情才会高度持久。“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应积极树立师生模范。“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真正有信仰的人才会在课堂中给人信服力和感染力。
习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干部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引领作用,因此自我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时刻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反省回顾过去同时更好的服务未来,始终保持批判精神,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不断增强理想信念,不断健全完善自我信仰,坚守在祖国的边境,做党在西北的战士。真正具有国家民族视野的人,才会真正立志做到为人民服务,做奉献在祖国西北的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