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熙文
(上海师范大学)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众说纷纭,目前世界上仍没有一个为人们所共同认可的定义。“文化”一词,早在古代中国就有了,其意为“以文教化”。在古汉语中,“文”和“化”二字均为常用的字汇。“文”,本意为色彩交错的纹理。《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日文。”《疏》:“正义曰:言事物递相错杂,若玄黄相间,故谓之文也。”由此而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德行道义等等,又从纹理之义引申为修饰,进步被推行为善美、文德教化,以及文辞、文章等。这些都是对“文化”的含义的界定和引申。将“文”与“化”并列使用,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观察人类社会生活的这种现象就可以教化民众。这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但还没有构成“文化”这一整词。到了汉代,“文化”开始作为正式名词出现了。南齐时王融的《曲水诗序》也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这都是指文治教化之意,即用经典诗书、礼乐、道德来教化世人,与武力形成对应,它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服役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习俗和精神的总称,是一种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它以儒、佛和道三教为主体,相互交融、渗透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下几大特点:一是世代相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诗歌都是祖祖辈辈口口相传至今,虽说中途可能有短暂的中断,或者朝代的更替出现了遗失或改变,但是大体是未发生什么中断,总体来看还是继承得很好;二是民族特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这不同民族组成的一个同与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这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的;三是历史悠久,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继承与发扬,已经相对的稳定;四是博大精深,指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之广,跨度之深,丰富多彩,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诸子百家各家思想、琴棋书画、文学诗赋和戏曲、传统节日、中国特有建筑、民间工艺、中华武术、衣冠服饰、传说神话、中国汉字与书法艺术等方面。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特殊的一部分,而少有的文字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但中国汉字的书写却成为独一无二的汉字书法艺术,书法也就成为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汉字的发展也就是书法的传承,汉字的简化进一步让书法艺术流传民间,融入民间生活,至此书法艺术与人密不可分,样式繁多,小到扇面、手札,大到牌匾、榜书,无一不与生活息息相关。
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汉字羁绊最为源远流长。中国汉字与埃及圣书字、玛雅文字、苏美尔楔形文字同称为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但中国汉字却是沿用至今的唯一一种古文字。中国汉字艺术历史悠久,从甲骨文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汉字从甲骨文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形体上不断地简化,汉字演化先后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字形变化,成为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千年的沉积,孕育出灿烂的汉字文化,汉字的一笔一画,无不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和对世界的理解,从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的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融为一字,还有洞房花烛夜里的“双喜”字,灵堂前肃穆庄严的“奠”字,汉字艺术就是活生生的传统文化。
中国书法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书法的传承与创新都与中国传统文化难以割舍,因此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法艺术中传递着我国民族思想,不同时代的书法都具有不同的思想内涵,书画同是我国文化沃土中成长起来的瑰宝,不断维系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兴旺和繁荣,也是中华儿女护法技术提升和书法创作的重要遗产[2]。中国传统文化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坚实基础。
从物质方面上来说,第一,是汉字。通贯古今,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文字仅有中国汉字延续至今,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便是独有的产物。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与汉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中国汉字伴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演变,从几千年前殷商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汉字都伴随着它成长,最终形成中国书法特定的发展脉络。汉字的发展始终附着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血脉中,每一种字体在其演变中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烙上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因此汉字的独特结构与丰富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体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就是书法艺术的根,因为书法就是将汉字作为一种素材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艺术,所以书法是绝对离不开汉字的。汉字的构成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类型构成和使用的,总称六书。因其特有的构成和使用方法,因此其具有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所以汉字具有可加工性,有利于加工成为一种艺术。汉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历史上不断发展,有了篆、隶、楷、行、草等字体的变化,因此也决定书法艺术也将是丰富多彩的。汉字本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物,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创造,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运载体,其不仅运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有着中国人情感色彩的投影与反射。第二,是文学艺术。同时作为艺术,文学艺术为书法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学艺术不仅让书法家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观念,而且还为书法家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大量的诗词歌赋也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意境相融,从而在审美上相互升华,相得益彰。第三,是特有的载体。随着时代变迁,器物的发展也与时俱进,从而促使书法的载体日益变化。从殷商时期的龟甲兽骨、到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再到魏晋南北朝的碑版铭志、最后到两汉的宣纸等等这些都是中国书法在载体上不断的变化,也是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的变化,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流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第四,是书写用品。“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是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种物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这四样,有了笔墨纸砚才能更好地创造出更具有魅力书法艺术作品。正因为有了文房四宝才让书法的流传变得更简化。
从精神层次上来说,中国传统的文学与书法相辅相成,都是以语言为基础,进行思想的升华。可以说,文学艺术中的精神与书法艺术相辅相成,在表达书家逸气中相互生发,相得益彰。书法艺术是文学艺术精神的外在拓展表现,文学艺术精神是书法艺术的内在涵养,而书法的表现形式美是延续了文学艺术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为书法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支撑。第一“阴阳”的思想。一阴一阳,相辅相成,互生互变。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体现颇为平凡,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如空间的布白、字势的欹侧、字形的大小、笔画的粗细、结构的疏密、笔墨的浓淡枯湿等等这些都在表达着“阴阳”之说。正是这些巧妙的辩证关系让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才使简单的白纸黑字成为了一门艺术。第二“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的“天人合一”是指将自然与人的精神、情感联结成一个整体,让书法能够做到“任自然”。这不仅仅是对技法的考验,还是书法中的“气韵”等审美的表现,令书家内心的情感世界与自然之气和谐统一。这就是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想要的完美之态,将书法中的道、理、法与自然水乳交融,达到“圆融”。第三“中庸”思想。这个思想最主要的就是把握“度”,让各种元素达到和谐统一,就是所谓的“中和”。这个思想指导书家在创作中要把握好度,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要适度,不能太过。字形的变化要适合法度,不能脱离法度的随心所欲,整个篇幅用墨的浓淡枯湿要协调统一,不能过度的夸张,造成对比太过强烈,给人哗众取宠的视觉效果。第四“克己修身”的思想。书法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俗话说得好“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书法学习要坚定勤学苦练的意志,通过自我的约束力让自己静心、戒躁。“见字如见人”说的也是这个思想,人要不断的“克己修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毕竟一个人的风格与人格是可以通过书写的态度所表达出来的,所以必须要坚持“克己修身”,才能在书法艺术上集大成。
中国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书法艺术让中国传统文化多了绚烂多姿的一页篇章。从古至今,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宝藏,这些艺术品为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优秀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有独特的创作性,还要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贯穿古今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极其富有创造性与想象力的,但是由于个性的不同,因此每个作者的创造性与想象力都表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所以书法艺术的创造性的发展尤为突出,它创造性、个性化、想象力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书法之所以能过不断的发展是离不开以下两点原因。第一,书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呈现的艺术风格不同。每个时代的要求不同,这导致每个朝代的使用书体也在不停地发展,这个发展是由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随着使用书体的变化,书法艺术随之产生了变化,创作的主流也随之改变。第二,书法艺术通俗地说就是书写的艺术,由于书写者在性格、情操、素养等方面各不相同,因此,人们书写出来的字必然各有各样,这就导致了书法艺术的风格多样性。因此中国书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中国书法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时代变迁,以不同的姿态反映不同的时代精神。书法艺术的发展既要传承也要创新,二者不可或缺。首先在传承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古人的书法理论,要不断提升自我的古文字学能力。书法艺术也是艺术,不可脱离艺术这一群体,要与其他艺术相互联系,取长补短。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我们要把现代人的审美与文化修养融入到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结构、章法之中,但也不是一味地添加,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能画蛇添足。就像现在的许多所谓的“书法家”搞什么“流行”书法“射墨”等,这些不过是徒劳而已,虽然有自我的风格,但不过是哗众取宠,难登大雅之堂。这些书家未得到传承中的精髓,就开始自我发挥,乱搞瞎搞,终是难成大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好的基础,根基不稳,很快就会坍塌。因此传承是一条必经之路,不可逾越。传承到有了基础方可创新,创新不是简单的改变。创新的书法作品既要符合书法的法度,还要具有时代精神。书法的创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今社会,创新最流行的就是将字丑化,写得离奇,这不叫创新。书法艺术归根结底是汉字艺术,这个艺术的根是汉字,使用工具也应该是传统的“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但凡超出了这些范畴,这些所谓书法艺术的创新就不能被称为创新。笔者认为书法的创新应该从笔法和结字入手,要让两者相互协调达到统一,形成自己的风格。
中国书法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独特,被称为是“无声之音乐,无韵之舞蹈”。书法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将书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其进行归纳、提炼、总结,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样方可进行创新,且不偏离书法的范畴,创新难能可贵之处世,如果能使书法稍稍往前迈进一小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往前迈进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关于书法审美的研究,理论却一直落后于实践。而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无外乎“意境说”“意象说”“情感说”。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艺术即使已经成熟化、系统化了,也绝不可能长久独尊,只有唯一模式。历史在变革,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改变,而改变,才真正是书法艺术前进的动力。从魏晋、隋唐、明清至今,优秀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一点是,在创新的同时,我们决不能排斥、舍弃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中国书法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精神基石,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不仅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技术,而且书法艺术在漫长的发展时期中也受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化以及时代精神的深刻影响,烙印下了独特的文化内核和文化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精神、思维等精神特征。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精神内核,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实物体现,能够让更多人通过书法艺术来理解中国传统艺术,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推广发展。现代化社会背景下,积极鼓励与提倡人们“修身律己”尤为重要,能够对人们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书法艺术之中的“中庸”“阴阳”“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各家学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连接性,这也代表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书法艺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其本身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与思想方式,新时代的背景能够成为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实物媒介,但是同样的书法艺术需要不断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才能够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