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砀山梨都的生态文化建构

2022-04-26 19:57汪二董吴衍发
美与时代·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化文旅融合

汪二董 吴衍发

摘  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家近年来做出的重要决策,它对生态文化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安徽砀山凭借其上千年的梨树种植历史,形成了以梨为主体的特色文化,对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起着重要作用。在与文化旅游结合的背景下,分析砀山的生态文化构成元素,发掘当地深厚的文化潜力。同时,遵循生态文化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当地人在行为上的自我约束和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从生态环境构建、特色文化园区打造、现代文化传播推广等方面,思考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途径,为砀山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砀山梨都;文旅融合;生态文化;建构原则;建构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重大科研项目“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皖北文化的内涵特质与新时代传承創新研究”(ACKYA20003)阶段性成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文化与旅游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当地经济效益,还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了解地方风土人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寻求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时尚,文旅融合也因此发展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安徽砀山作为全国水果十强县之一,是全国果蔬加工第一大县,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酥梨第一县[2]。当地的砀山酥梨更是我国果品中的名产,它不仅以酥梨得名,而且已经发展为一种地方文化,当地每年都会迎来一场远近闻名的梨文化宴会——“砀山梨花节”。近年来,素有“世界梨都”之称的砀山县,依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原则上,对砀山梨都生态文化建构进行初步探索。

一、砀山梨都生态文化的构成要素

生态文化的研究角度有很多种,其中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探讨生态文化备受国家及各地政府的关注。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由此形成的所有文化现象,研究范围包括人类在与自然交流、适应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活动和成就。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在和谐发展、共存与共同繁荣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载体等[3]。安徽砀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孕育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和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共同充当着构成当地生态文化整体的重要角色。提到砀山,人们第一反应就是脆甜多汁的砀山大酥梨,砀山梨的名声早已享誉中外,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喜爱。当地举办的各种国际活动和以梨为主体的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与梨相关的文化产业,也是砀山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砀山酥梨

砀山县作为安徽省北部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县,黄河在此处流经687年,孕育了华夏文明,但也带来了一次次灾难。宋绍熙五年(1194),黄河决口,再次大改道,这次改道从淮河向南流入东海,宿州砀山和萧县就成了黄泛区,黄河在这片土地上泛滥多年,洪水过后,植物多被淹死,意想不到的是梨树不仅安然无恙,且果实口感细腻[4]。据史料记载,砀山栽种梨树已有上千年历史,而且在明朝万历年间、清乾隆时期均被列为贡品。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在砀山境内中北部留下了一条东西长46.6公里的废河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黄河故道。黄河故道不仅是国家级的生态示范区,还是砀山酥梨省级自然保护区。故道两旁植被茂密,由于黄河水的冲刷,两旁的地域以沙质和沙壤质土壤为主。特殊的土质,为砀山大酥梨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今天的砀山酥梨已经发展为有独特品质、独有规模的世界第一酥梨品种。它的果皮淡黄,果肉晶莹剔透、清凉酥脆、甘甜如蜜、皮薄多汁、落地无渣,而且其药用和营养价值极高,这是别处的梨所没有的。砀山凭借着独特的气候、水土等环境因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一步步地发展梨文化,形成以黄河故道为中心的砀山梨文化生态区。当地人在合理利用自然的同时,实现了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良好局面。

(二)国际赛事

黄河故道两旁不仅适合种植梨树,在经历百年的河水冲击后,形成的松软沙质土壤,还有利于马匹奔跑时对马蹄的保护,适合马匹在比赛中的正常发挥。因此砀山县又依据黄河故道这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优势,在故道外围建立了国际赛马场。此赛道被誉为“中国十大黄金赛道”,每年的国际马术耐力赛就在这里举办。在每年赛事来临之际,来自世界各地的赛马选手聚集在这里,吸引了国内外的很多游客。不仅如此,这里还有惊艳的马术表演,引发观众连连惊叹。此赛道的建成,又是当地与其独特环境因素结合的典型事例。在不影响黄河故道周边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砀山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建构生态文化的一个亮点。

(三)以梨为主体的民俗文化活动

生态文化不仅涉及生态,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也是其重要内容,所以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重点,更是不容忽视的。砀山梨花节属于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典型。在黄河故道两边,是砀山百万亩的梨树果园,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片果园。每年三月至四月份,砀山都会如期举办各类梨花节,游客纷纷慕名前来打卡游玩,和梨花一起合影。在这偌大的果园中,百年老树龄的梨树就有6万余株,最著名的要属“梨树王”,它的枝条遮盖地面将近四百平方米,在2017年被评为“最美树王”,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并在树枝上挂上红丝带,许下美好的心愿。梨花节期间,除了有以梨树为主题的各种赏花观树活动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比赛,其中“梨王争霸赛”是最吸引当地梨农和游客前来驻足观看的比赛项目之一,充分展现了砀山人民高超的果树种植管理技能。此外,还有各种斗羊、民俗表演、民俗画展、灯光秀、兵乓球比赛、马拉松比赛等,让观众领略到当地特色文化的艺术魅力,增添了当地生态文化建构的多样性。

(四)以梨为主体的文化产业

除了当地的文化活动,以梨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也是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构成元素之一。现在的砀山不仅销售梨,和梨有关的副产品,如梨罐头、梨膏、梨类饮品等,也发展成为当地的梨文化产业,在当地经济收入中占有重要比重。作为“水果之乡”,砀山县不仅把酥梨销售至欧美、东南亚以及全国各地,还积极发挥当地的地域环境优势,提倡植被多样化,桃树、苹果树、杏树等也受到当地果农的喜爱。这些其他种类水果的味道及品质可与酥梨相媲美。为了让游客多角度地了解砀山及其文化产业,砀山县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打造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开办罐头厂、饮料加工厂等一系列围绕当地水果加工展开的食品加工厂,并且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食品生产产业链,把酥梨和桃等水果做成罐头、梨膏、果脯、果酱等,供游客购买和向外销售。有句话说“十瓶黄桃罐头,七瓶产自砀山”,就足以证明砀山轻工业作为当地一种特色文化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同时,砀山还是最大的软饮料加工厂,砀山酥梨被加工成果汁饮品销往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在每年梨花节的宣传带动下,打造出了享誉世界的砀山酥梨文化品牌,为当地的文化旅游做宣传,为生态文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砀山梨都生态文化建构的原则

在生态文化建构中,和谐发展、共生繁荣是其核心和本质,人类的生态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是生态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必要条件。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来看,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要将当地文化和旅游结合,关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特色文化资源的推广,建立合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在当地文化资源、生态环境、价值观都有良好保障的原则下,才能对砀山进行生态文化建构,从而进一步促进砀山的发展进步。

(一)共生共荣原则

所谓“共生”,1981年,玛格里斯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指出“共生是不同生物种类在不同生活周期中重要组合部分的联合”。1994年,道格拉斯认为,“共生体本质上是生物体从其共生伙伴处获得一种新的代谢能力,从而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并各自获取一定利益的生物间的相互关系”[5]。因此,在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获取利益的同时,对影响其相互关系的环境因素的关注是不可忽略的。

1.重视生态环境

在砀山生态文化建构中,不能以牺牲、破坏环境来推动当地经济的繁荣发展,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然而近年来,砀山县对农村的树木进行大量砍伐,道路两侧光秃秃的,导致当地黄土满天飞,严重影响当地人的生活和农作物的生长。尤其是每年梨花盛开时节,天气时常发生骤变,在周边树木被砍伐之前,每当大风来临,至少还有树木的缓冲,减少梨树果实的降落,而砍伐周边树木就导致很多梨树果实掉落,产量降低,百姓收入也随之受影响。随着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各种加工厂开始扩建,政府对这些工厂的污水、废气排放等问题,也应该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否则政策的滞后会导致环境的破坏。从文化旅游角度来看,不友好的环境氛围只会破坏当地文化旅游口碑,不利于以后的经济发展。因此,当地在进行生态文化建构时,要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否则生态的恶化会成为生态文化建构的一大阻碍。

2.充分利用文化资源

生态文化强调的共生繁荣,不仅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依托当地生态环境产生的各种文化带来的经济繁荣,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很多人对砀山的第一印象就是砀山酥梨,这也正是砀山实施文化旅游、进行生态文化构建的突破点。砀山独特的生态环境,衍生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梨文化,但要想实现砀山良好的生态文化建构,就要求当地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发挥环境促进当地发展的最大优势。

在砀山上千年的梨树种植历史中,梨树和梨早已不只是作为植物和水果在当地流行,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每年梨花盛开之时当地都会举办各类盛大的活动,庆祝梨花盛开,展现当地梨树种植盛况。在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除了梨文化,还有各种民俗活动、文化创新活动、艺术表演活动。在《砀山县2020年上半年文旅体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中,也提出了当地工作的下一步打算,其中一条就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体育”的文章。砀山县拥有很多独特的旅游亮点,如“梨花节”“采梨节”以及书画展会、民俗演出、戏曲表演、高层论坛、梨园马拉松、马术耐力国际赛等系列节庆活动。但是这些文化的开发现状并不是很好,除特定节假日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很难看到,因此了解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致使这些文化并没有很好地促进当地的发展。所以从文旅融合视域下探索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就需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开发文化资源的潜力,在地方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搭建桥梁,将当地生态与地方文化联系起来,实现当地居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共存与繁荣,这也是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基本要求。

(二)和谐发展原则

和谐发展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本质,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现象的过程中,人与自然要想和谐发展,离不开人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及正确价值取向的建立。

首先,为了当地环境的良好发展,国家会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环境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合理的环境保护处理方案。这些方案的出台,就是为了约束人类的行为,保护环境。即便如此,破坏环境的现象依旧很多,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情况随处可见。可见国家及当地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更重要的还是人类的自我约束,否则这些政策的约束作用难以产生效力。这就要求我们严格要求自身行为,了解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其次,思想意识的不断修正及合理价值观的建立。当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比较落后时,思想观念跟不上,即便出台很多政策,执行力也有限。因此,要想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必不可少。合理的价值观念,直接反映着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要清楚认识到在自然面前,人类不是统治者,而是其中的“一员”,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行为,都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观念。只有先建立保护自然、反哺自然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從而形成更好的文化,使当地文化旅游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砀山梨都生态文化建构的基本途径

对砀山进行生态文化建构,目的就是通过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维护生态的良好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结合文化旅游,通过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打造梨文化产业园区等途径,对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进行初步的探索,以期为砀山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生态环境的构建

无论是文化旅游,还是文化建构,良好的环境条件都是首要基础。在砀山的生态文化建构中,借助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生态与人类的共同发展。优美的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如果当地黄土漫天、垃圾遍地,即便拥有再多的文化景点,也无法吸引很多游客。况且,生态是当地文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生态紊乱,文化的发展也会受影响。因此,当地进行生态文化建构的第一步,应该先解决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如随意砍伐树木、河道废水排放、农药过量残留、街道村庄中乱丢垃圾等,都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阻碍生态文化建构,影响文化旅游体验,降低文化旅游质量。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

(二)打造梨文化产业园区

建构生态文化,与旅游结合是最直接也是见效最快的一种方法。为了促进文旅融合,打造砀山县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砀山梨特色文化园区更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级基地、园区飞快成长,市场主体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园区和基地已发展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承载者,并且催生了一批能力强、竞争力大、影响力广、自主创新能力卓越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砀山梨树王景区,作为砀山酥梨的发祥地和首要产区,是砀山县开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是展现当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代表性地区之一。梨树王作为安徽省的古老名树,受到当地的重点保护,景区更是凭着不同季节特有的景色,历年招揽游人20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围绕梨树王景区建立的砀山梨博物馆,也是砀山乡村旅游文化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为广大游客领会和探寻砀山梨产业开端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一站,为砀山梨迈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了清晰长远的布局。县文旅体局在和当地的紧密合作中,提出努力发展夜间经济和馆藏文化的建议,这些都为文化旅游提供了基础。再以梨树为发展中心,向外辐射,结合皖北农耕文化展览馆、砀山名人雕塑群等文化构筑,改造美化梨树王景区旅客中心,改建救护中心、招待处、咨询投诉室、旅游商品店、议会室和游客休闲室等,从整体上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区,使旅游文化、农业科技、物流贸易等融合起来,建设一批集参观旅游、艺术赏鉴、娱乐休闲、健康卫生、商务度假等一体化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各种产业的协调统一,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产品的不断转化,实现资源产业化,不断提升砀山县的美誉和影响力,带动当地繁荣发展。

此外,作為人类文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当地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砀山唢呐和四平调,表达着当地农民朴实、爽朗的性格。2011年,砀山唢呐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底,砀山县获得“中国唢呐之乡”的殊荣;2014年,砀山县获得文化部定名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2010年5月,“砀山四平调”获选省级非遗;2014年11月,进入国家非遗;同年12月31日砀山县四平调戏曲被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传统戏剧之乡”的称号。此外,作为“中国武术之乡”,自然少不了国粹武术。在文化园区内,游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他们可以向专门的表演人员学习四平调的音调,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也可以体验唢呐,聆听当地人的豪放;还可以穿上练功服,学一套强身健体的武术等。同时,文化园区内定期的民俗文化展演活动,不仅让游客体验到当地的文化魅力,对当地宣扬地方文化自信,发展地方文化旅游都有重大裨益。从而实现生态带动文化发展,文化促进当地繁荣的目的。

(三)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应用

在当地生态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梨文化特色园区建立建成的基础上,为使以环境为主体而产生的梨文化达到促进当地经济繁荣的目的,都需要用到合适的文化传播手段传播当地文化,达到吸引投资及游客的目的。如果只是营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园区,而没有结合相应的文化传播手段,很难实现生态文化共生共荣的目的。所以,在文旅融合条件下,想让当地特色文化被广大旅游群体发现和接受,文化的传播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

线下媒介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各种宣传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在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传播推广中也适用。政府可以寄送各类宣传手册,邀请国内的知名企业和单位免费考察和游览,来达到吸引投资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建设当地的文化旅游设施。结合线下发放传单,各村之间的互相宣传等方式,建立当地群众的体验感和主体感。而且,在线下宣传过程中还能当面为群众解疑答惑,让群众有兴趣参与这种文化活动,利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达到宣传效果。在线下直接解决问题,可以克服线上宣传的弊端,而对于不太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的群体,线下传播也是最佳的解决方式。由此可见,当地若要从发展文化旅游的角度探究生态文化的构建与发展,线下宣传是不可取代的。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不断攀升,新媒体用户规模也日益庞大。为了更好地宣传砀山县的生态文化,必须跟上科技的发展,将传统的宣传方式与新的传播手段相结合。当今社会,微博、抖音、快手、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等互联网形式的文化传播越来越多受到大家的关注,在网络上只需一条视频或者几个小时的直播,你想要传播的内容或许仅几分钟就能被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了解。因此,如果能够用好互联网,将砀山的特色生态文化以宣传片的形式呈现到网络上,在获得巨大点击量的基础上,梨都生态文化的传播肯定能步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很多果农梨子滞销。在传统销售方式受限的情况下,砀山县借助网络直播卖梨,从梨的吃法到梨的种类识别,从梨到梨膏、梨罐头,在直播间都可以了解到。同时网友还能通过“云旅游”看到砀山梨树种植的盛况,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美景,极大地促进了群众对当地梨文化的向往,也能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为当地生态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建设。此次的网络直播,不仅化解了砀山梨的危机,而且为梨的销售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加快了当地复工复产的步伐。由此看来,通过文化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使用互联网和线下传播手段,无论是在生态环境的构建,还是梨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在文旅融合视域下,以砀山梨都为例,结合砀山悠久的独特梨文化,对当地进行生态文化建构,除了依靠当地独特环境产生的梨文化外,还要依靠很多其他的民俗活动。借助文旅融合,将这些文化与特定环境相作用,构成砀山生态文化建构的切入点,促进当地环境与地方文化的和谐,为砀山生态文化建构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当地文化与旅游融合还积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与环境的共生共荣做出贡献。但文化作为特定环境的产物,没有良好的环境,也很难产生优秀的文化。由此可见,不管是文化旅游的融合还是生态文化的建构,都离不开对生态环境及相应地方文化的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也是需要一直被强调并努力践行的重点。只有环境得到良好保护,文化才能持续发展,地方经济才能繁荣增长,从而加快当地生态文化建构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龙媛媛.河北省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以历史文化旅游为案例[D].天津:天津大学,2010.

[2]胡月英.砀山酥梨品牌发展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5):80-84.

[3]王冠文.生态文化的多维审视及建构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8

[4]卢超.黄河故道春秋[J].风景名胜,2011(3):79-93.

[5]吴衍发,王廷信.中华传统艺术的组织传承生态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20(5):47-55.

作者简介:

汪二董,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艺术与非遗保护。

吴衍发,博士,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学理论等。

猜你喜欢
生态文化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
林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的思考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生态文化”书画摄影五人展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