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平 傅冰
摘 要:“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对于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深度剖析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基础上,从“强化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多管齐下,打造国际化教师团队”“多方借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力度吸引留学生,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依托优势学科,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等五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进行思考和探索,期望能够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033-04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double first-class" strategy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course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in China's universities from fiv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and guiding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building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teachers, deep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increasing efforts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students, creating the brand of "studying in China" and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disciplin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urs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graduate teaching in China's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 class; graduate course; internationalization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双一流”的战略部署,开启了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世界一流学科的伟大征程。“双一流”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同时也是与“四个全面”战略相配套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世界的眼光、目标及水平,制定的指引我国大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指引高校快速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实现教育质量质的飞跃,最终建成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国家战略、促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肩负着为国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聚集高端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衡量一所“双一流”大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先全世界,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国际化。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要从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以及教育环境的国际化等方面入手[1]。课程教学既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载体,也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此,课程国际化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途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课程国际化的基础之上。
一、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现状及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是当前国内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一般来说,国际化课程应具备如下特征:国际化的课程观念、国际化的课程目标、国际化的课程内容、国际化的课程实施过程以及国际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等[2]。
“双一流”战略的提出既是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重大机遇,同时也对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从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现状来看,主要集中体现在适应国际化的“双语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研究生外语水平的提升等方面。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程度還无法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高要求,无论是从建设的广度还是深度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制约着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及发展,同时也制约着“双一流”高校战略的完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建设国际化不足
国际化的课程建设既是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关键,也是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从我国高校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现状来看,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需求。
首先,国际化的意识及理念迟滞落后,缺乏国际化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部分高校对于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只是肤浅地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留在口号宣传上,没有深刻认识到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深层次的意义。
其次,大部分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仅仅只是过程中采用了双语教学、参考培养方案及引入双语教材等措施,但总体上来说国际化课程的比例远远偏低、教材适用性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每年开设约600门含国际化内容的课程、80余种外语课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设置远未达到这种程度;同时,一味地照搬国外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存在着“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最后,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虽然我国高校已经把微课、MOOC、SPOC、精品课程、在线课程以及国家教学资源库等引入研究生课程教学,运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一线教师过分依赖板书+PPT这类传统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课程教学模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则更倾向于TBL(team-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和CBL(ceased-based learning)等课程教学模式方法[3]。
(二)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以及科研水平提高过程中,教师均处于主体地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对于高校国际化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国际化归根到底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所谓师资队伍国际化是指高校教师通过国际间交流合作,学习、吸收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机制的过程。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既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也是“双一流”建设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是我国高校教师适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必然趋势[4]。
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包括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名校的共同特征。国际一流高校的师资队伍国际化比例一般均在五成以上,有些甚至达到了八成,我国香港特区高校外籍教师比例也已超四成。其中,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建校历史不足20年的高校,国际化比例的师资队伍是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排名前50强亚洲高校的重要原因。但对于国内大多数高校来说,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普遍偏低,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师资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着部分教师质量堪忧、优质师资外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高校对于师资队伍国际化的认识不足,认为国际化仅是简单的师资交流,忽视了过程建设的实质,且缺乏相应的建设管理机制;同时,由于经费、政策和所处地域等因素也限制了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三)国际交流合作不足
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通过国际间教育交流合作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高校机制、动力的重建与更新[5]。目前来说,我国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存在着国内相关法律制度滞后或者缺失、经费不足、交流规模小、范围窄、交流层次不高及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同时,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大多处于学校层次上,专业、学科层次交流较少,严重制约了研究生课程教育的国际化。
(四)生源国际化程度低
留学生的数量及质量是衡量一个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杆,高素质的留学生资源有助于摄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思想,能进一步提高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然而我国研究生生源国际化程度较低, 且长期以来呈现“留学顺差”。在数量及质量上均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内一流大学,其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比例及数量均远低于诸如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且高层次、高水平的留学生数量较少,留学生生源地呈现结构性差异,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
二、“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探索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探索“双一流”高校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
(一)强化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高水平的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建设是保障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必备环节,建设国际化的研究生课程,必须依托国家“双一流”战略,以“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际一流、面向国家需求”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教学目标从“坚实基础”的单一重心拓展到“坚实基础、学科前沿、国际视野”多元方向。
學校要强化国际化理念的指导,将课程国际化纳入整体战略布局、建立国际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使课程在全世界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参照国外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组织建立国际化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研讨,研究实施课程国际化的政策机制,制定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相关目标和标准。同时,围绕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全方面、系统性地构建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积极推进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良好的学科领域生态。搭建“校内科研中心+科研基地+国际合作研究中心”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推进学科实践环节建设国际化,建立国际化的课程实践体系。
同时,相关教务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做好课程分类,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别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国际化的要求,在积极引进优秀双语教材的同时,注重与国外知名高校、行业技术人员一起开发教材,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将行业生产过程中的新技术反映到教材中,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组织骨干教师完成教材中的实际案例开发,为教材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优质教材资源,吸取其精华,丰富教材内容。
(二)多管齐下,打造国际化教师团队
国际化的师资团队是建设国际化课程的重要保障,建成“双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质量。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必须多项举措并举、多管齐下,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比例、提升国际化的师资素质、丰富国际化的师资活动形式、扩充活动空间及健全师资管理制度等方面多管齐下。
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基本原则,积极实施“千人计划”及其他相关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实现人才“引进来”。同时,还需要注重自身师资的培养,把教师参与课程国际化作为教师个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走出去”,出国访学研修,学校要完善相关政策,在经费、教学科研工作上给予出国教师坚实的保障[6];积极建设、完善博士后流动站,以项目合作或专项资金支持,提供优厚科研环境及待遇吸引外籍博士来校做博士后研究,充实师资队伍。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课程对接产业。通过与国际上一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跟踪国际行业前沿動态,加强国际协同创新;积极从国外一流企业中引进一线的、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多途径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提升教学团队科研水平、教学水平,实现“产学研”的国际化。
同时,在教师队伍国际化过程中应处理好以下关系:处理好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关系,课程国际化是一个互动的发展,在国际化过程中应秉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为促进本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处理好留学工作正负效益之间的关系,教师留学是师资队伍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快速提高高校教师的国际化水平,但也可能造成师资外流等负面效益。在鼓励“走出去”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回流,还需签订相关合同加以约束。处理好师资紧缺和师资队伍长效建设的关系,师资的培养和使用始终是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一个矛盾,如何既能利用有限的师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完成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以引导及保障[7]。
最后,在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建设管理机制,对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思想、方法和手段等要消化、吸收和融合,形成适合自身学校情况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三)多方借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深化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使高校立于国际合作的舞台中,从而提高参与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为参与高校中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资源,促进高校教师国际化知识的提高及国际化理念的形成[8]。
国际合作交流是教师实施课程国际化的前提。根据对象划分,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包括:政府机构、高校与国际组织的合作、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以及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等;按照形式可分为:合作研究与开发、国际学术会议、人才交流与培养以及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9]。
深化国际化合作,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首先要积极完善配套相关法律制度,从法律层面上保障国际合作的创新需求,推进对国际合作新方式的探索。
深化国际合作,必须从着重打造国际交流平台入手,建立紧密型的国际交流平台并建立定期交流、互访学习的长效合作机制,注重研究生课程国际化层次的交流合作。
积极探索、实践研究生的联合学位培养,整合国内外多方办学力量,转变研究生培养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质量。以日本为例,2成以上的高校实施了联合学位项目,国立大学更是高达5成以上。在推动联合学位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事项:严选合作对象,实施多元化选拔;共同开发课程、实施弹性学分管理;拓宽资金来源、提升师资国际化。
深化国际合作,还需要实现合作对象的全方面覆盖。虽然目前我国与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及大部分亚非拉国家实现了国际交流合作,但是大多数院校更倾向于选择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合作交流对象,且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有所区别。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考虑,需要在与欧美国家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
最后,需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国际合作的政策及资金扶持,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需要在政策及资金上有所倾斜。
(四)加大力度吸引留学生,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要保质保量地吸引留学生到我国参加研究生学习,应从以下层面入手。首先,加大宣传的力度,拓宽招生渠道,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留学生到我国高校进行研究生学习。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继续提升对沿线国家高质量留学生的对口招生;同时,进一步加强对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的招生力度,改变留学生的结构性差异。其次,在政策上加以倾斜,制定关于留学生来我国进行学习的相关政策,对于优秀的留学生可以放宽政策上的限制。完善系统服务和管理制度,提升留学满意度,确保留学生教育的良性发展。最后,要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留学生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局面,提高留学生筛选的标准,吸引高素质的留学生才能切实提升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水平[10]。
归根结底,通过我国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才是吸引世界各地优质留学生到我国留学的关键。
(五)依托优势学科,加快国际化课程建设
由于资源、经验等因素的限制,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托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全面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为浙江省重中之重的一级学科和浙江省一流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教学平台2个,具有完整的教学梯队、雄厚的科研实力及教学水平。依托食品与科学工程学科优势,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课程设置与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留学生招生等方面,探索符合本校、本专业特色的研究生国际化路径,进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需从课程设置实施、师资队伍打造、深化国际合作、吸引优质留学生、健全监督和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下手。但研究生课程国际化是一个系统性、全方位的课题,需要国家统筹规划,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制定相关教育法规,明确目标[11];同时,借助“双一流”战略,各高校应进一步凝聚学校、学院和教师多方面力量,积极完成国际化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最后,在研究生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应注意不能全盘照抄,应立足于国家、学校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完成研究生课程的国际化建设。
参考文献:
[1]孟玉兰,李建英,孙晋,等.“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以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15):177-178.
[2]简·奈特.激流中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
[3]薛佳,吕艳华,于琦,等.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研究,2016(8):119-120.
[4]许永旺,张良.我国高校研究生课程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55-56.
[5]李元.中美高校国际教育交流的比较研究——以中国S大学和美国W大学M分校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37-40.
[6]周志民,郭聪丛.河南大学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7):303.
[7]叶旭萍.论高校教师队伍国际化问题[J].文教资料,2008(5):176-178.
[8]肖新星.我国高校教师课程国际化参与状况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56-59.
[9]彭静.中国高等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及趋势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157-162.
[10]黄巨臣.日本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机制的改革实践及启示[J].高教探索,2018(4):45-51.
[11]卢强.信息获取方式变迁中的学习模式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9):30-3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2021SCG231);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YJG2019215);浙江工商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双一流’建设战略背景下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Xgy20050)
作者简介:于平(1974-),男,汉族,山东诸城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研究生课程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