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观视角下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22-04-25 09:40尤广英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标点微观语感

尤广英

摘要 语感培养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抓住文中的每一个文字、标,点,把他们放在微观视角下,动用自己的一切知识、经验和情感立体化地发现和感悟语言的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感。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感培养微观视角

语感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了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使学生能够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好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感教学。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学生的语感培养上,我们既有很多优势和机会,又有不少劣势和危机。这就需要我们勇于挑战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培养出真正拥有高水平语感的优秀学生。

一、微观视角下学生的语感能力还存在许多问题

微观视角是相对于平时语文教学就整体观而言的,阅读分析一篇文章,最微观之处便是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微观视野下语感的培养,就是要从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在文章中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课文中的细微之处,关注那些经常被忽略的小细节,反复朗读、推敲和揣摩,动用各种感官和情感,品味文字在课文中所起到的微妙的、神奇的作用,从而达到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和情感的效果。正是这些看似普通而又微小的文字,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和智慧。只有细细品味,慢慢品读,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但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只重视字词教学,只关注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却很少关心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枯燥无味、缺乏语感。

二、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感是文章情感的语言表述。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情感,也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所以,语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語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一个人的语文水平的高低,一方面需要通过文章来表达,但更直接的表达方式是用语言来表达。语感是直接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语文水平的直接体现。我们在社会交往中固然需要通过文章来表达意见和情感,但更多的是通过语言去进行交流,所以,语感是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丰富的语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感情,丰富我们的表达效果。所以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语感能力的培养策略

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隐性技能,需要采取科学的策略加以引导和培养。笔者从微观视野出发,探讨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1.着眼细微,潜移默化

(1)咀嚼文字,训练语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使学生们能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时,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没有直接描绘风景的美丽,但是细细咀嚼就会发现,文中的每一个字都很美。文中描写的山水美,就是通过阅读的语感表现出来的:一叶扁舟,一颗孤寂的心,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越读越觉得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2)分层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很多时候是蕴含在朗读之中的,朗读可以直观地感受语言,是提升语感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课文中的文字,语言精美,内涵丰富。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语感较强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变换不同的语音与节奏,语速的缓急,来深化理解和感受文字背后的丰富情感。

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文末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抽象的话不能很好的理解,在仔细揣摩后学生会发现:

“我在开花!”他们在笑。“我在开花!”他们嚷嚷。这句话正是生命长河含义的具体体现。

第一层朗读,变换节奏快慢,读出花开放的喜悦,声音或大或小,像不同的人一样,有的内敛,有的开放。

第二层朗读,变换重音。重读“我”:“我”的生命,尽管是卑微的、渺小的,但我也要开花。重读“在”:表现珍惜时间,不抓紧开,花就开不了。重读“开”:“我”要努力去做,不做也开不了。重读“花”:那是我人生中的梦想,要创造梦想。

第三层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进一步品味花朵开放的激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2.关注标点,提升语感

标点符号是一种无声语言,是词句间停顿的标志。

一篇美文,既需要文字的雕工细琢,又需要标点符号的搭配,二者相得益彰,文章才会尽显价值。

(1)探究标点,挖掘情感

丰富的符号就如我们丰富的表情,每种符号都有它独特的作用。文章里不同的标点符号,不同句式,将呈现给我们不同的情感表达。

例如,《居里夫人》一文中:“看哪……看哪!”这个青年妇人低声说着。

话里有两个“看哪”,只有一个“!”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省略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只有一个感叹号?难道居里夫人不是很激动吗?后面有个限制性的词语“低声说着”,在思考和品味中,我们感受到居里夫人是把“镭”当做孩子,深夜里不想打破宁静,不想吵到它,而且这种喜悦很低调。

(2)替换标点,感悟情感

当学生感受不到标点在这句话中的妙处时,可以利用替换法,用不同的标点上学生感受两种标点所带来的不同感受。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更加鲜明地感受到标点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语感能力。

例如,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有一句对话:“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晚饭做好了”后面是一个句号,很容易被学生忽略。我们可以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思考一下文中为什么用句号,而不是感叹号?我们用两种语气读一读,感受一下它的区别,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

3.调动情感,深化语感

(1)情景再现,立体体验

为了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中描绘的画面,更好地体验人物的情感,我们可以使用情景再现法:一是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搜索类似的场景。二是通过合理的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环境当中,再现文中的画面。三是通过影片或者现场模拟表演等形式,在课堂上再现画面,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例如,课文《动物笑谈》里有这样情节:文中的“我”模仿母鸭子,带着一群小鸭在公园里,又钻又爬又叫的走着,吓呆了外地来的观光客,都把他当做怪物;在人流众多的车站模仿黄冠大鹦鹉像杀猪的巨大嚎叫声。这两个情节学生不能深刻体会,采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模仿当时的情景,在表演中学生自然能体验到科学家的献身精神。

(2)角色转换,换位思维

我们理解文章往往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文本。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为了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思想,体验文章的内涵,我们可以转换角色,将自己的身份和作者的身份对比、互换,这样就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文本。

(3)情感迁移,类比联想

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时代背景下,了解作者的经历、性格和思想,揣摩和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感。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移情或类比联想等方式去进行感悟,然后把感悟再融入到课文朗读中去。

总之,不管是从微观视野下立体地去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隐藏在文字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还是从整体把握,句段理解赏析,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通联:江苏东海县培仁学校]

猜你喜欢
标点微观语感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有趣的标点
微观的山水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