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淑英
出生于宜兴这座陶都,无论是从小的耳濡目染还是后来的兴趣使然,走上紫砂这条路都是宿命下的安排。至今从艺近四十载,若说前些年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潜心精进自己的制壶工艺,那么这些年,在不断的实践中,渴求壶艺造型上的突破与创新、热衷于探索造型方面的设计空间与可能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看了几百年来的各种名壶,做了几十年的各式茗壶,在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探索与市场的反馈中,发现就紫砂壶艺的造型设计而言,“古韵”是紫砂壶最受青睐的造型风格,最耐人寻味的美学特征。这是由于中国的文化根脉是传统传化,紫砂壶艺是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人的审美倾向是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中形成并逐渐放大至主流。也就是说,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怀与情感,对传统文化的造物有着自然的倾向与共情。
“古韵”是抽象的,它是指作品的一种古色古香的韵致。对于紫砂壶来说,这种“古韵”的构筑,并不是在造型上简单的仿古,而是通过造型,我们能品位到它骨子里的传统气质,它娓娓道来的文化语言,它悠悠的历史沉淀,而这些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凝练与传统审美的素养。《古韵壶》是我的一件原创作品,是对紫砂壶艺造型探索中的一个实践结果与心得缩影。它在造型上的设计比较能够突出紫砂壶“传统”的造型特征与文化特点。
《古韵壶》由五个局部构成,即壶身、壶把、壶嘴、壶盖与壶钮,这是紫砂壶构成的基本也是不可缺少的五要素,紫砂壶造型的设计感正是通过这五个局部的各自变化与整体组合表现的。《古韵壶》的壶身饱满,型制如鼓。以鼓入壶,在壶型中最经典的要属仿古壶了。仿古壶最初就是作“仿鼓壶”,顾名思义就是仿照鼓做的壶,后来的匠人仿照古时候的鼓壶,慢慢就形成了“仿古壶”了。鼓能入壶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因为鼓的形状比较契合壶身的形制,并有着这种形制的美感;其二是源于中国的鼓文化。早在《周易》中就有记载“鼓之舞之以尽神”,可见,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鼓声起,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鼓舞,更是精神上的力量。《古韵壶》的壶把以如意为饰。以如意入壶,是紫砂壶中常见的造型元素,在历代壶型中最经典莫过于《如意壶》了,这当然渊源于我们中国丰富的如意文化,被赋予了万事如意的祥瑞之象。如意卧在壶把上,其手柄翘起,增加了作品的灵动之气,且方便手持与大拇指的拿捏。《古韵壶》的壶钮似结,这种造型在历代各式的壶型中见于《印包壶》。《印包壶》是时大彬所创,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代表着匠人的大胆与创意。《印包壶》有包裹财货奉赠之意,而这背后凝聚的是我们中国的礼文化。壶嘴采用的是一弯流,形制朴质厚实,与壶身的敦厚呼应。壶盖采用的是嵌盖式,与壶肩形成平面,似鼓面。相较于壶身与壶嘴的敦厚之感,壶钮与壶把则显得轻盈灵动,且彼此呼应。如此一来,在整体上就形成了下厚上薄、左重右轻的造型艺术视效,这就是我们中国美学中的呼应与平衡。壶肩周边勾勒了一个圆,与盖边的圆形成大小圆、内外圆,似圈圈涟漪,在茶水的氤氲中,古韵悠悠,香气袅袅。
在《古韵壶》中,借鉴了《仿古壶》、《包袱壶》、《如意壶》这三款经典器型,鼓为身、结为钮、如意为把,但是这种借鉴并不是简单的仿照古人的造型,而是一种元素的艺术提取与再加工,且以符合中国美学观点的组合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壶嘴、壶盖在造型中的调和,使得局部之间相辅相成,呼应成韵。在这把壶中,不仅能看到《仿古壶》、《包袱壶》、《如意壶》的影子,更是凝聚了中国的鼓文化、礼文化、如意文化的精髓。
我想,无论朝代怎么更迭、社会怎么变迁,“古韵”是紫砂壶最初的样子,也是紫砂壶不能变的初心,否则紫砂壶就没有那个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