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丽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儿童心理行为困扰发生率也越来越高,亲子沟通困难也是家庭中常见的现象。叙事疗法中的各种对话技术非常适合于解决亲子沟通中的各种问题,让中小学教师及父母掌握这种叙事沟通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生活中随时解决孩子们的日常心理困扰、解决亲子沟通困难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叙事疗法; 亲子沟通; 应用研究
近年来,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儿童心理行为困扰发生率越来越高,根据大数据保守统计,国内受到心理行为困扰的儿童、青少年整体人群不低于3000万人。根据这样的情况,几年前开始,延吉市的大部分中小学也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课程,但很多时候,这些学生不是很积极的与心理老师沟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效果不是很明显。那么怎样能及早发现孩子的情绪异常?如何治疗孩子的心理行为困扰呢?儿童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大致有三点:自身原因、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影响最为重要,尤其家庭中亲子关系的沟通是否顺畅与孩子的心理困扰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亲子关系是儿童个性发展与心理成长中最为关键的原生家庭土壤, 童年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儿童今后健康成长提供了充足而有益的滋养。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掌权者手中,到不如说掌握在父母手中”。父母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对于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的研究一直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多向性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叙事疗法应用到儿童是非常合适的,那么什么是叙事疗法呢?叙事疗法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迈克·怀特提出的理论。也是近年来儿童心理咨询领域常用的一种对话技术,其中外化对话技术最核心的思想是:人是人,問题是问题,问题不等于人。叙事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很多时候于自我概念有关,即我是什么样的人?自信的、不自信的;值得爱的、不值得爱的。自我概念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经过一个一个实践的发生,不断积累形成的自我形象。可是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事情之后,我们会有怎样的无意识的归因呢?比如,孩子做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不会做的题,孩子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很笨的人,及时再努力也不会有用,这样的归因方法,就是我们把遇到的问题和“本人”划了等号,把问题不仅扩大化,而且糟糕化,这是没有任何逻辑依据的推理方法。这时我们运用叙事疗法外化对话技巧,让孩子站到事情的外面看到问题对自己的影响。把问题客体化、对象化。外化是外面的东西,而不是我们的一部分,降低孩子对问题的挫败感,调动孩子对解决问题的力量,提供与问题对话的可能,感受孩子自己就是面对问题的专家。叙事疗法中的各种对话技术非常适合于解决亲子沟通中的各种问题,根据叙事疗法对话技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特点,所以我就想到了进行一项以《叙事疗法在亲子沟通中的应用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希望通过课题研究开发出运用叙事技术的亲子沟通方法,让中小学父母掌握这种叙事沟通方式在日常亲子沟通中,随时解决孩子们的日常心理困扰。以下我就结合应用叙事疗法进行亲子沟通的一些具体案例,来谈一谈我对叙事疗法的一些理解。
一.叙事-倾听每个孩子的故事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叙说者,儿童也是如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儿童会通过对他人或对自己叙说的方式将其组织起来,将原本零碎地散落于头脑中的记忆片段连接起来,并赋予了意义,组成他们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包含了他们对生活和自我的理解,赋予他们生命意义,并将深刻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生活。例如,一个孩子将“我会每天按时刷牙”、“我会自己洗澡”、“我会帮助妈妈打扫卫生”等一系列事件构成的人生故事中的“我”是“一个讲卫生、爱劳动的人”。所以儿童的叙事是他们理解生活、建构自我的重要方式。既然叙事对于儿童如此重要,那么父母就要重视对其故事的倾听。在传统的家庭教育观中,父母对孩子讲道理多于倾听。其实父母去倾听孩子的故事比将道理有更重要的意义。那么父母倾听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父母倾听的时候关注点应更多地聚焦于孩子的身上去感知、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叙事的过程。其次,通过点头、目光注视、微笑等面部表情去共情,用语言行动去鼓励孩子叙事。父母要认识到倾听与孩子的叙事是紧密联系的。父母的用心倾听会鼓励和促进孩子对日常生活中发生事件的叙说,而孩子的叙事也会激起父母更浓厚的兴趣去倾听,通过这样的亲子沟通,父母就会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困扰。
二.外化-把孩子和问题分开
外化对话技术最核心的思想是:人是人,问题是问题,问题不等于人。它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把问题和人看成是一体的,要想改变就很会困难,当问题和人分开时,就可以把问题脱离人本身而从局外人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问题。通过这种局外人的视角,来访者就可以脱离自己是制造问题的罪人的忧虑和自责,而把自己看成是问题的受害者,从而使其能够更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很多父母常常用这样的话指责孩子,例如“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你就知道捣乱”“你不体谅父母”当父母用这样的语言批评孩子的时候,他会认为这些问题是他自己的内在品质,也是其自身的组成部分,父母对这些问题的批评就是对他整个人的批评和否定。因此,这样的批评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引发他强烈的反感和对抗心理。所以,父母合理运用叙事疗法中的外化对话技术,引导孩子将问题和人分开, 特别是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运用拟人化的语言,通过给问题命名与孩子对话,把孩子和问题分开,让孩子拥有更好的内心力量去面对问题的挑战。
儿子今年上小学,他在小学开学的前几天开始情绪就非常不稳定,总是哭闹说不想上学,有时甚至表现出自伤行为,我有点担心,决定和他好好沟通,没想到儿子竟主动和我说想和我聊聊。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儿子:妈妈,你说的都是真的,我说的都是假的。
我:你的意思是我说的都是对的,你说的都是错的事吗?
儿子:我不想上学是不对的,都是我不好,我是坏孩子。
我:那你觉得现在感觉怎么样?
儿子:感觉很糟糕,我不想这样。
我:那你觉得最近到底是谁跑到你身上让你感觉很糟糕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呢?
儿子:我一想到上小学就很害怕,怕自己做不好,害怕挨老师批评,我觉得是害怕挨批评这个小怪物在跑到我身上了。
我们开启了一段“外化害怕挨批评的小怪物”的对话,儿子利用他最喜欢的黏土制作了一个害怕挨批评的小怪物,我们就从这个小怪物开始讨论“问题”对他的影响。
我:如果给小怪物取名的话,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字?
儿子:就叫它贝利亚吧。
我:你觉得这个贝利亚最可怕的地方是哪里?
儿子:是眼睛。红色的眼睛发出凶狠的光太可怕了。
我:你觉得贝利亚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找到你?
儿子:当老师批评我做的不对的时候出现。
我:你觉得贝利亚为什么会在那个时候出现呢?
儿子:他就想看我出丑、丢脸,嘲笑我是个坏孩子。
我:现在你知道贝利亚的坏计划,你有什么想法吗?
儿子:我要打败他,像赛罗奥特曼打败贝利亚一样。
我:如果你能打败他,你觉得你会变成什么什么样的人?
儿子:当然像赛罗奥特曼那样不怕敌人、勇往直前的英雄了。
用拟人化的方式给问题命名,让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生命和历史,这样孩子就有机会和问题分开,对问题的生命看得越来越清楚时,就可以找到面对问题的方法与力量。我与儿子的对话中,儿子对这个贝利亚渐渐有了清晰地了解,当孩子把自己和问题进行分离时,孩子就有会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问题了。
三.改寫-寻找问题以外的故事
当外化问题之后,人与问题分离开来,能使人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与问题的关系,为“例外性事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改写对话就是从例外事件-不被问题控制的生活空间出发,帮助来访者重新建构自己的生活故事的过程。一个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个人真心喜欢的经验层面,即使在充满苦恼的情况下,也能够找到“例外”情况。这就是与具有支配性的主导故事不同的另外一个“新颖”故事,其中蕴含了改变的契机。例如,父母问孩子,“你这几天写作业都比较拖拉,可是今天晚上你很快就写完了作业,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每天早上都不爱吃饭,今天却吃了一大碗,你是怎么做到在这么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变化”。例外事件给父母和孩子提供了改变的线索,促使孩子去思考如何改变问题,重构他的人生故事准备了条件。
有一天晚上,我在忙着做家务的时候,突然听见孩子的爸爸在训斥俩孩子,我过去一看,才发现儿子从我的包里取出一张100元人民币,把它撕碎,然后在脸盆里倒了一盆水,把撕碎的人民币浸泡在水里。我觉得这是一个应用叙事疗法的好契机,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我:你为什么要撕碎100元人民币?
儿子:我要做一个火星,可是家里没有红色的纸,我需要一张红色的纸,所以我想到了妈妈包里有100元的人民币它是红色的。
我:那为什么要把人民币泡在水里,还有你要火星做什么?
儿子:因为人民币太硬了,我需要泡在水里让它变软好做造型。妹妹说她不知道火星长什么样,我想做一个火星给妹妹看。
在这里包含了一个例外事件,就是儿子不是故意搞破坏而是深爱着妹妹,想做出火星给妹妹看。
儿子:妈妈,爸爸生气了,我做错事了,我是不是坏孩子?
我:你能给妹妹制作火星,你想让妹妹知道火星长什么样?你认为这样的哥哥是一个什么样的哥哥呢?
儿子:爱妹妹的好哥哥。
我:是呀,家里没有红色的纸,你能想到用其他办法来制作火星,你又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儿子: 聪明、有创意的人。
我:是呀,你是一个既有爱心又有创意的好哥哥,你只是不知道撕碎人民币是违法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你以后还会不会撕人民币了?
儿子:当然不会了。
我:那我们能不能想什么办法弥补我们的过失呢?
儿子:我们能不能像拼拼图一样,把钱拼起来再使用?
第二天,我和孩子们一起用透明胶拼好晾干的人民币,和孩子们一起来到银行兑换了一张崭新的人民币,孩子们拿着新兑换的人民币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当我们有了看见孩子例外故事的眼睛,以好奇的态度去和孩子交流,我们就会发现孩子在叙说故事的同时,也改写了他原有的认知。其实这些例外事件一直都存在,只是父母们没有去倾听、去关注,孩子也就失去了一个看见自己的宝贵机会。
四.重塑-建构积极的新故事
人的生活是不断变化的,人生的故事亦是如此。人的生活建构了人生故事,而人生故事也塑造着人的生活。对人的生活的故事隐喻正是叙事疗法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其社会建构理论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想。人生故事没有好坏之分,但可以看成积极的故事和消极的故事。 积极的人生故事是不断丰富自我、促进自我认同的故事,而消极的人生故事则是固化的、限制自我认知的故事。所以,寻找“例外性事件”不是父母的目标,“例外性事件”是重新建构孩子人生故事的线索。父母引导孩子不断地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种种“例外性事件”,并以此为线索构建和丰富孩子的人生的新故事。这个新故事可以为孩子提供新的选择,为新的生命道路。因此,故事不是描述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孩子叙说的故事是什么样的,他的生活就是什么样,建构一个积极的新故事对孩子来说就意味着他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积极。
以上就是我把叙事疗法应用在日常亲子沟通的一些思考,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大家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也希望把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多的家庭当中,能为更多的家庭改善亲子关系贡献一点力量。
参考文献:
[1]黄锦敦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6
[2]迈克尔·怀特 (澳)李明 党静雯 曹杏娥译 叙事疗法实践地图〔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