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再排尔·安外尔,眭国荣
摘 要: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民族发展工作主线问题指出:“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是工作的主线,荣辱与共、休戚与共、命运与共、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铸牢共同体意识时主要引导和发展的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结合民族工作特点形成的自十八大以来最显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成果。以基本内涵、理论来源、培育路径作为切入点,学界系统性地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是就目前具体情况来看,在价值意蕴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梳理,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9-0025-04
一、研究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全面地贯彻并持续地强化党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民族之间的和谐交融、交流,化解并防范地区风险隐患,持续性提高民族事务法治水平,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奋斗,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团结一心。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民族工作经验进行累积,全面贯彻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之后所把握的理念,着重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与时俱进,同时也是一脉相承的民族发展方向,是党对民族工作进行改进和强化时最为宝贵的经验与思想。
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良好的“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学界亦在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然而在现实工作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仍面临重重考验。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中国少数民族”等在内的关键词,在国外学术界的民族研究中很少出现。国外学术界在研究关于民族的问题时,大多以民族主义与民族、种族与群族为关键内容进行研究。
(一)种族与族群研究
米尔顿.M.戈登认为美国的群族关系整个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群族融合的三个阶段,依赖于同化模式完成融合[1]。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文化要素、历史记忆、祖先神话、共同集体名称、祖地以及团结感是群族称之为族裔共同体必须要拥有的六个特质[2]。国外的学者大多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研究族群和种族的关系,主要讨论的问题集中在族群差异、种族分层、种族理论等方面,在研究时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倾向于综合影响因素。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研究
厄内斯特·盖尔纳在探索民族主义的产生根源时,以其内涵入手进行了分析[3]。埃里·凯杜里认为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是不同民族的产生,这些民族是政治组织最为基本的单位[4]。英国学者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分析欧洲历史中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演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周边地区和殖民地受其演变的影响[5]。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对民族主义和民族的塑造受到文化与历史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6]。西方国家的学者主要以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为入手点去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民族国家的构成以及民族和民族主义的内涵。
(三)民族共同体研究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被想象出来的,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共同体,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群體[7]。英国学者安东尼.D.史密斯认为特定的领域、特定的制度与法律,并遵守这些法律和制度的群体所构成的群体被称为民族。其认同功能主要是用于对认同意识进行塑造,是提供历史和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工具[2]。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的学者在讨论共同体时,大多会将人文历史、命运等民族符号加入其中。
考虑到国情背景以及政治文化的不同,西方国家对中国民族以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结果并不多。本文借鉴了外国学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种族与群族的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相关概念研究
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概念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历史进程的角度进行阐释。1989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由费孝通最早提出。该理论指出,中华民族是多元的统一体,具有独特的个性,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来你去,你来我去的特点。哈正利、杨胜才认为各族人民通过思想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交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包含历史主流意识、政治法治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国情家底意识、共建共享意识以及团结合作意识的共同体的过程,其实质是集体身份认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形成过程。胡清惠认为各族人民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文化上的相互兼容,政治上的相互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根基[8]。
(二)形成依据研究
对于形成依据的研究,学者多从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进行阐释,也有些学者则从历史、理论和现实进行阐释。陆卫明、张敏娜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逻辑层面进行阐释,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9]。白梦秋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中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现实依据则是应对敌对势力的威胁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10]。卢成观、李文勇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系列论述[11]。
(三)面临困境研究
孔亭从四个方面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不断渗透;二是西方多元化思潮的影响;三是民族分裂思想的影响;四是未能充分地宣传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刘志玲指出从国内外现在的复杂局势来看,推行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存在着较多障碍,从国内环境来看,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障碍,从国际的趋势和局势来看,则出现了文化渗透、分裂势力的威胁等问题[12]。
(四)实现路径研究
关于实现路径,大部分学者立足于社会教育、文化等视角展开研究。崔成男立足于文化语言地域、经济的角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理念的培养作出了深入和广泛的阐述,认为可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进行培养。董楠指出,应当从国家认同感着手,从民族团结与爱国的角度来进行培养与强化共同体意识[13]。
四、研究述评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基本数据库,确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关键词搜索,利用主题检索的方法分别检索出108篇和129篇有效文献。
从检索情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要是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后开始的新兴研究,“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则主要是从十八大之后展开分析论述。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历史发展趋势与长期以来积累的斗争经验与发展经验,有针对性地构思了新的理念与思路,进行了新的战略布局和规划,对积累的难题和难点进行针对化和策略化解决,使我国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用愈加突显。特别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工作是进入新时代必须要重视的任务和工作,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强化就是民族工作的原则与理念,这对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4]。
五、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理论应用价值
其一,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纵深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与发展的途径分析,可以获得科学的思路与启示,同时概括和总结建党以来的奋斗史与经验,以民族团结与民族政策方面的历史成果为重要基石,提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对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研究的纵深化,也是民族政策的新方向。
其二,进一步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的研究。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与核心关键着手展开研究与论述,重点深入地探究与探索[15]。
(二)实际应用价值
第一,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祖国统一。近年来,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思想的交融得到了重大的发展,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愈加频繁。然而从国内外来看,国际反华势力与国内分裂势力对民族团结的威胁愈加严重,其有意对民族关系的分裂和分化,使得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面临着较大的危机。对此,培养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遏制邪恶势力的分裂,巩固民族和谐的成果。
第二,有利于经济繁荣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概念路径等多个方面的探讨与分析,是基于民族问题与现实需要展开,是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是经济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人民不断追求的目标,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形成全国合力和民族合力的内在需要。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强化着手,联合民族的力量和各族人民的意愿,对抗来自国内外的反华势力,推动解决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的困难和障碍[16-17]。
六、研究展望
(一)深化基础理论研究
从当前研究成果看,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理论的研究缺乏深入的探究与探讨,出现了片面的理解和误解,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挖掘得不够深入。因此,未来在研究中需重点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
(二)开展多学科研究
很多学者立足于社会学、民族学等角度展开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探究,着眼于宏观、中观与微观的视角,基于立体式结构进行探究。其中微观视角更多是基于民族学展开分析,中观更多是基于社会学展开分析,宏观层面则结合当前面临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从政治学领域分析探讨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培育路径等。但目前虽然有学者通过跨学科研究分析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的不同层面,但对其背后的原因缺乏更深入的研究。从传播学角度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将该理念转化为公众自觉意识的过程,所以学者们不妨尝试从该视角进行分析,不断推进多学科协同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18]。
(三)拓宽理论研究视野
理论研究视野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虽然有些学者也在研究国外处理民族问题时的经验,但多数还处于引介的层面,尚未形成一套成体系的研究理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加强不同文明间的互鉴交流,汲取他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并将其有益的经验转化成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果[19]。
(四)改进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做好理论研究的重要抓手。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使用规范研究方法的学者居多,使用实证、调查、比较、大数据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方法的学者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研究成果的权威性。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研究,需走出过于宏大叙事、抽象的局限,用好调查、大数据分析、比较等方法,使相关研究更具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米尔顿.M.戈登. 美国生活中的同化[M]. 马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 安东尼.D.史密斯. 民族认同[M]. 王娟,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3] 厄内斯特.盖尔纳. 民族与民族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埃里.凯杜里. 民族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局,2002.
[5]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民族与民族主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 安东尼.史密斯.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局,2002.
[7]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M]. 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8] 胡清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理论基础[J]. 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12):48-49.
[9] 陆卫明,张敏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1-6.
[10] 白梦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依据[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15-16.
[11] 卢成观,李文勇.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J]. 理论导刊,2020(03):51-58.
[12] 宫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4):11-15.
[13] 叶进,雷丹丹. 文化自信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02):10-12.
[14] 刘永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构逻辑[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0):17-23.
[15] 孔繁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祖国繁荣强盛的根本前提——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体会[J]. 人文之友,2020(12):16-18.
[16] 龙柏林,李秋梅.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记忆维度[J]. 新疆社会科学(汉文版),2020(03):53-60.
[17] 王宗礼. 国家建构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西北师大學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5):13-20.
[18] 周智生,李庚伦. 以“四个共同”为核心: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07):1-8.
[19] 郭颖,余梓东. 2014年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述评[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10-19.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