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宏富,赵世强,牙 瑜,牙昌立,朱宝玉
(1.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与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南宁市相思湖学校,广西南宁,530009;3.河池市东兰县高级中学,广西河池,547000)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于2017年10月26日印发,标志着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工作正式开始。[1]专业认证对完善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基础教育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培养要求提供了制度性保证。[2]体育专业受其专业特殊性的影响,导致一些人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也导致体育学科一直处于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学科地位。而事实上,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体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了稳步提升。体育专业师范生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预备军。当代体育专业师范生只有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14年底被教育部批准作为第一批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地区。因此,基于专业认证背景构建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对体育专业师范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推行后的广西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教学指的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人类社会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而体育教学指体育教师向学生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3]对师范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教师教学技能当是求职与就业中最主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教师教学技能课程更是师范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是指以体育专业教师为教学主导,依据特定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理论,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的技能、接受体育思想教育的技能。体育专业师范生是未来的学校体育体系的主力军和学校体育的践行者,教学技能在其专业能力中占据重要地位。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包括说课、教学设计、模拟上课(试讲)三大技能模块。
1.真实性
体育课的教学模式和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为体育课以室外教学为主,具备以肢体教学为主、语言教学为辅的学科特征。因而,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需要具有真实性。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的真实性,二是教学互动的真实性,三是体育育人的真实性。这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教会学生掌握体育项目技能和健康知识,而且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真实、正确地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将体育课的特点与体育课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灵活运用体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巧,从设计到实践环节均真实地还原体育课堂。
2.常规性
常规性,即一堂体育课的完整性,这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堂体育课的完整教学流程。完整的体育课堂主要包括准备部分(四段式可分为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是我国目前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构成模式。完整的体育课教学程序不仅包括课堂部分,而且包括课前的备课和其他准备事项,以及课后的总结、反思与提升,在这一点上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构成大体相同。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因而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在保持教学主体构成的基础上创新,即改革是在保证正常且稳定的教学秩序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与提升。
3.交互性
教与学的对象分别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交互性。教学的交互性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互动主要体现在合作练习以及教学检验两个环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通常在教室等限定空间内进行,这要求教师具有多渠道交流的基本能力,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发挥多层次的交互作用。
教学技能是教学活动评定的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素养。李雅娟按照课程结构的先后顺序,提出从导入、讲解、提问、板书、演示等十个方面构建教师的教学技能。[4]张娜等人通过数据分析,以因子的形式将体育专业教学能力系统结构归纳为设计能力、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五个维度。[5]袁鸿祥从基层体育加试的培养实践出发,认为高中体育教师教学基本能力由学习自研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合作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构成。[6]本研究对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细化,并对2019—2021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录像进行分析,以求建立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
在教与学转化中,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各要素均体现了重要功能,其在整体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圈层结构”的模型构成如图1所示。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总体呈现出圈层性的结构特征,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层,“语言与文字”“空间与媒介”“逻辑与创新”“应急与调控”四个模块功能圈为功能层。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受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空间与媒介”“逻辑与创新”两大功能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是不同教师存在差异性的决定性因素。此外,“语言与文字”“应急与调控”两大功能是教学过程中内在性价值向外部实际能力转化的中介条件,也在教学环节中起关键作用。
图1 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圈层结构”图
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涵盖核心层、功能层和基础层,其中核心层为教育与教学,功能层包含“语言与文字”“逻辑与创新”“空间与媒介”“应急与调控”,基础层由八种基本能力构成。
1.教育与教学能力为核心
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教育与教学能力。教育与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与教学能力的统称,是将体育学科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的基础能力。教育与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学基本功。教育能力主要是教育实现能力,是“以体育人”功效的实现方式,其在教学中体现为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教学能力是协同运用教学理解能力(教材内容的理解、设计教法、理解学法)、教学把控能力(教学演示、教学调控)、教学转化能力、讲解示范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总结、反思、提升)等方面的能力。体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必须建立在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基础之上。教育与教学能力作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核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体育教育与教学的融合实际上是在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完成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2.语言与文字能力为基础
语言与文字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编辑能力,这两大基本能力作为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中的基础,是完成教学环节的基本能力。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常要将复杂的技术动作用精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指明动作的重点与难点。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动作要领,更容易消化所学的技术动作。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授课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影响教师讲解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编辑能力是师范生教学技能体系的基础。
3.逻辑与创新能力为前提
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展示通常是模拟教学活动,这对教学安排的逻辑性有较高的要求。完成逻辑衔接有序的教学环节设计之后,教师还需要进行多样态教学创新。逻辑推理能力是教学环节有序设计和稳步推进的前提,而创新开发能力则是教学设计有新意和教学过程有亮点的保障。对体育专业师范生培养而言,注重逻辑与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养成是后期培养其教学能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4.空间与媒介能力为保障
空间想象能力与媒介运用能力共同构成体育师范生教学技能的保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可为小范围内的实地操作提供思维空间,媒介运用能力有助于体育专业师范生将有限的教学媒介利用起来,以此促使教学环节有序推进。体育教师所需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其能在脑海中想象出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对相应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与记忆,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动作的记忆,更快地对动作进行学习。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体育课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求体育专业师范生必须拥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如此才能学好复杂的运动技术并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对空间能力的掌握是确保教学组织顺利进行的关键,加上合理运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媒介辅助教学,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现代化教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的应用,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变革提出的诉求,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改变。[7]体育教师对信息化媒介的运用是未来体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将体育电子游戏用于体育教学辅助运动训练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8]因此,掌握媒介运用的能力是体育专业师范生顺应时代发展并不断进步的保障。
5.应急与调控能力为技巧
根据体育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特点与要求,应急处理能力与心理调控能力共同构成能力体系中的技巧块面。体育课堂相比其他学科课堂更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组织上,体育课堂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意料之外的情景,需要教师巧妙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这对授课者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需要授课者具备教学的控场能力,并能够在设计与实践中合理调整课堂讲解与练习的时间,把控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长,在合理的规划时间内动态地完成课程环节的有效衔接。此外,体育课的教学场景大多在室外,体育属于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科目,教师的应急处理能力与心理调控能力可作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技巧,以保障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师是国家教育兴盛的前提,加强体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是推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重要举措。要强化体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能力,首先要落实其教学能力的培养。高校应该从理论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从根本的育人目标出发实现教学互动,从教学的实际应用出发提升体育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只有将落实现代化人才培养作为使命与担当,在体育专业师范生各个培养阶段上下足功夫,才能让体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总体水平越来越高,才能在专业认证体系下培养出更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基层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