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改革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

2022-04-24 03:06郭锐娟
艺术家 2022年3期
关键词:音乐学学期思政

□郭锐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时代“大思政”的背景下,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建设来优化教学,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确保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育人同向同行十分有必要。合唱与指挥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为音乐学、音乐表演等相关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合唱课程演唱作品通常选择在中外合唱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和优秀的合唱新作以及具有本民族风格特点的合唱音乐作品。指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指挥技能,使其合唱团组织与训练的基本方法等。高校开展合唱与指挥课程,能激发学生对集体性、合作性艺术表现形式的热情。

一、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基本情况

2006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合唱与指挥课程总学时为108 学时,学生修习完本课程全部内容,成绩合格,可获6学分,全部学程为3 学期,每学期2 个学分。

以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为例,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音乐学专业开设了合唱与指挥课程。其中,音乐学专业开设于三年级两个学期,每周2 课时,每学期开设17 周,共计68 个课时,4 学分。音乐表演专业开设于一年级第二学期、二年级两个学期、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2 课时,每学期开设17 周,共计136 课时,6学分。中外合作办学音乐学专业开设于一年级两个学期,二年级两个学期,四年级两个学期,每周2课时,每学期开设12 周,共计144 课时,6 学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马革顺编著的《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陈国权编著的《陈国权教合唱指挥》等,教材涉及中外经典合唱作品及基础合唱指挥法内容。在教学中,合唱演唱和指挥技法是分开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唱曲目后,再进行指挥法的学习。考核方式为分小组演唱或指挥指定曲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该课程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授课时间不规范,课时不合理,合唱教学过程多以合唱演唱为主,缺乏思想引领、价值引导,指挥教学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等。根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基本要求,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合唱与指挥课程的目标

2020 年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合唱与指挥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它结合了音乐演唱、音乐创作与音乐赏析,是一种综合审美艺术形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在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价值属性。

(一)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

合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合唱作品的赏析与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人文气质。学生接触和欣赏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树立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合唱是集体的艺术、和谐的艺术,是其他教育工作难以替代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锻炼学生发现美、领悟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用美的要求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振奋精神,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文化自信

学生在学习合唱作品演唱与合唱指挥基本技能的同时,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美化人

教师应突出艺术类专业的美育优势,强化政治方向,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经典合唱作品的时代价值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美化心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合唱与指挥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一)调整授课时间,细化教学目标

以天津师范大学为例,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授课时间可调整为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及大二年级两个学期共三个学期,每个学期36 课时,开设17 周,共计108 课时。其中课堂理论与实践占34 课时,课外舞台实践占2 课时,以期更符合合唱与指挥课程的专业特点。调整后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音乐学专业学生能更好地统一进度,为舞台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可能性。

普通高校开设的合唱与指挥必修课程,是使音乐专业学生掌握合唱作品演唱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合唱指挥的基本规则与表现技能的重要途径,而非培养其成为专业的指挥人才。因此,教师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更加明确,具体如下。

(1)在教学合唱与指挥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2)通过多体裁中外优秀作品的实践,促使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和了解,明确中国优秀文化的民族特征,增强文化自信。 (3)创设实践平台,为学生将来开展音乐教学、组织合唱活动打下基础。

(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专业与思政融合体系

当前,我国的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丰富多样,但经典教材不多,尤其是针对中小学音乐教师非指挥专业人员的合唱与指挥培养类教材更是匮乏。教材内容往往过于专业,与师范院校培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人才的目标不一致,很多教学内容实践性不强,学生并不能把学过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此,笔者努力打造“两个板块,四种素质,六大类别,两类实践”的“2+4、6+2”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模式,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和实现合唱与指挥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两个板块是指“技能板块”和“思政板块”;四种素质是指“音乐素养”“专业技能”“政治信仰”“文化素养”。六大类别是指合唱与指挥课程内容中作品类别的选择,其中,中国作品的选择应包括“百年经典”“当代作品”“古韵民谣红歌类”三大类,外国作品的选择应包括“合唱黄金时代”“巴洛克至浪漫主义时期”“当代作品”三大类。两类实践包括“课堂展示”“课外展演”两大类。具体详见表1。

表1 “2+4、6+2”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模式

在合唱与指挥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政治内涵,做好教学设计,集中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课程。例如,中国合唱曲目可以选择近代早期的采用西方作曲手法创作的合唱作品,其创作主题大多表现对祖国未来的担忧、对同胞的牵挂、对家乡的思念等。如李叔同的《春游》、赵元任的《海韵》、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黄自的《抗敌歌》等作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分析或演唱此类作品来增强家国情怀,并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优秀合唱作品,如《牧歌》《八骏赞》等。演唱这样的作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除此以外,教师选择经典红歌与新时代红歌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效率

传统的合唱与指挥课程都是采用大班教学,由教师主导,讲授理论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练习指挥技巧。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使学生较为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影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合唱与指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线上线下互补型教学

线上教学是目前一种十分常见的授课方式,它是对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能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加强对一些重要的合唱细节和指挥细节的掌握,利用网络的重播模式对困惑的章节及作品进行反复播放和练习,这种方式更具个性化。线上教学模式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优化了合唱指挥课程专业结构。

2.课内与课外实践型教学

合唱与指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演唱与指挥技巧都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转变为教学成果。高校开设合唱与指挥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集中授课与小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并将训练的结果在课堂上加以展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学校和教师应多组织合唱音乐表演活动,如举办合唱教学音乐会、参加合唱展演、组织观摩带团训练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使学生能够对课程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使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笔者在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通过歌曲《追寻》《南泥湾》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歌曲内容,激发其爱国爱党的热情,使其再通过参与音乐会的演出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充分利用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发挥课程思政的影响力。

3.集体与个别针对性教学

在合唱与指挥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集体学,小组练习”“集体讨论和个别辅导”的授课模式。例如,在合唱作品的演唱和指挥动作设计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集体学完后再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展示,并要求学生相互点评、相互学习。

(四)优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参与过程

天津师范大学合唱与指挥课程原有的考核模式是平时成绩占总分值的40%,期末成绩占总分值的60%,综合百分比后得出最终成绩,这样的考核模式较为单一。教师可将平时成绩分值进行细化,进一步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运用能力,详细比例见表2。

表2

这种综合性的课程考核方式,使学生不但关注期末考试的成绩,而且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

课程思政是为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革新教育理念和改进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应以新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为契机,将专业课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一起开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出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音乐教育教师工作、具有良好师德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音乐学学期思政
与时偕行:当代藏族音乐研究的民族音乐学实践与运用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摇船歌
转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Ethnomusicology一词中文译名的博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八年级上学期易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