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前鹏,罗妮,田晔,王育敏,郑西宁,拜承萍
小脑由3条配对的血管进行供血,即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小脑供血动脉变异率较高,相关研究报道,在341例怀疑脑卒中的患者中只有11.7%的患者没有小脑供血动脉变异[1],主要表现在双侧AICA的相对位置、发育状态、起源、AICA和PICA之间的相对发育状态、AICAPICA共干和AICA的多样性等方面的变异率较高[2],其中AICA走行于PICA区域的变异类型尚未有过临床报道。本文报道1例经DSA检查证实为右侧AICA闭塞导致右侧PICA区域梗死的患儿,旨在增加临床工作者对小脑供血血管变异的认识。
患儿,男性,3岁,在玩耍时突然倒地,伴恶心呕吐,当时无抽搐、发热、视物模糊及旋转等伴随症状。呕吐后患儿入睡,叫醒后表现为精神萎靡,伴头晕,睁眼明显,闭眼缓解,来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就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欠佳,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四肢腱反射稍减弱,指鼻正常,跟膝胫试验可疑阳性,余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阳性体征。既往体健,足月产,出生时体质量正常,无明显的服药史,否认家族遗传史及类似疾病史。急诊行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但患儿意识状态进行性加重呈嗜睡状态,于2020-08-27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提示低钠血症(125 mmol/L),血常规、凝血功能、炎性指标、病毒血清学检查及免疫筛查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补液、止吐、改善前庭功能等对症治疗。次日,完善颅脑MRI+DWI+MRA检查,MRI检查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及扁桃体大面积急性梗死灶,脑组织肿胀并脑干右侧缘轻度受压;MRA检查显示右侧PICA闭塞,右侧AICA纤细,见图1。诊断:定性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定位诊断为右侧小脑半球,定因诊断不明确,不排除夹层、血管炎、特发性局灶性脑动脉疾病的可能。病情稳定后可进一步完善头颈部CTA、DSA等相关检查,暂时给予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对症治疗。随后继续完善S蛋白、蛋白质C、同型半胱氨酸、抗中性粒细胞抗体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1周后复查MRI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大面积梗死灶缩小,脑组织肿胀好转,脑干右侧缘轻度受压减轻,见图2。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完善DSA检查提示右侧AICA闭塞,左侧AICA向同侧PICA区域走行,余血管未见明显异常,见图3。住院治疗16 d后患儿未再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及共济失调症状好转,予以出院。出院1个月后患儿再次出现头晕不适,晨起明显,每天发作2~3次,每次持续时间约1 min,予以75 mg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患儿服用1周后出现鼻腔出血,调整剂量为50 mg口服至2021-08-27,其共济失调症状完全消失。
图1 患儿入院时颅脑MRI和MRA检查结果Figure 1 Brain MRI and MRA result at the admission of the child
图2 患儿入院1周后颅脑MRI检查结果Figure 2 Brain MRI result at 1 week after admission of the child
图3 患儿DSA检查结果Figure 3 Results of DSA of the child
急性小脑梗死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5%~3.0%[3-4],临床上相对罕见。既往对小脑血管的研究主要通过尸检的手段,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研究者通过CTA或MRA检查技术对颅内血管进行研究,但由于CTA和MRA不能清晰显示后循环小血管的细节,导致其数据容易出现误差,如PEKCEVIK等[1]通过CTA检查观察颅内血管发现,高达36.1%的患者缺失AICA;而HOU等[2]通过DSA检查发现,仅3.1%的患者缺失AICA。本例患儿的MRA检查提示右侧PICA闭塞,右侧AICA纤细;但DSA检查显示双侧PICA显影良好,右侧AICA考虑闭塞。因此,DSA检查仍为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缺血性脑卒中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6/10万,其中后循环卒中约占22%[5],儿童小脑梗死更为罕见。现有文献仅停留在对儿童小脑梗死的描述性研究,未来需要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指导儿童小脑梗死的临床诊治。
AICA正常起源于基底动脉的下1/3,约在基底动脉起始1 cm处,两侧对称,主要供应脑桥外下侧、小脑中脚和小脑前下部血液[6],AICA位于SCA与PICA之间,并与二者有丰富的吻合支,故AICA区域梗死比较少见。研究表明,小脑动脉解剖变异率较高[7-8],后循环中约29%的解剖变异与AICA有关[9]。PEKCEVIK等[1]研究发现,在怀疑脑卒中的患者中仅有11.7%的患者没有小脑动脉变异,其中AICA变异率高达44.3%,主要表现为AICA缺失、重复及起源异常。HARTKAMP 等[10]对14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研究发现,AICA有两种变异类型:AICA与PICA共干、AICA与PICA之间存在吻合口。HOU等[2]通过DSA检查对AICA变异类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主要变异类型为:双侧AICA起源的相对位置处于不同水平、AICA发育状态异常(缺失、发育不良、增生)、AICA起源异常、AICA与PICA直径异常、AICA与PICA共干、AICA数量异常等。AKGUN等[9]研究发现,在右侧PICA缺失的情况下,右侧AICA和左侧PICA比较发达。本例患儿行DSA检查发现,双侧PICA存在的情况下左侧AICA走行于同侧PICA区域,右侧AICA闭塞,MRI检查提示右侧PICA区域梗死,考虑患儿可能存在双侧AICA畸形,故右侧AICA闭塞导致同侧PICA区域梗死,在临床上比较罕见。
儿童脑卒中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病变、心源性脑卒中、颅外动脉病变、血栓形成、镰状细胞病等因素,其危险因素与成人不同,儿童脑卒中的病因学中动脉粥样硬化几乎不存在[11]。本例患儿行DSA检查不排除夹层、血管炎、特发性局灶性脑动脉疾病征象。暂无实验室检查可以解释患儿AICA闭塞的病因。小脑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眩晕、恶心、呕吐、构音障碍等,多为主观症状,且共济失调等体征易被眩晕及脑干症状掩盖,故常以眩晕、呕吐为首发症状[12]。本例患儿以恶心呕吐伴眩晕急性起病,随之出现脑干受累症状(嗜睡),经MRI和DSA检查证实为右侧PICA区域梗死。目前,儿童小脑梗死的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缺乏指南推荐,以对症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开颅减压,但目前手术治疗小脑梗死仍存在争议。PICA区域梗死可造成脑干受压和梗阻性脑积水,危及患儿生命。本例患儿PICA区域接受AICA及PICA的双重血供,故预后较好,未再出现头晕及其他共济失调症状。鉴于脑卒中和残疾的发病年龄较小,儿童脑卒中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不容忽视,对儿童小脑梗死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AICA是小脑动脉中变异率较高的动脉,但在双侧PICA存在的情况下AICA走行于PICA区域为目前所知的首次报道。由于MRA及CTA检查对后循环小血管的敏感性较低,故在怀疑后循环病变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行DSA检查,以明确责任血管。不同血管变异类型将影响患儿预后,而了解病变血管可进一步判断患儿预后情况。
作者贡献:周前鹏、罗妮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田晔、郑西宁进行资料收集;周前鹏、王育敏进行资料整理;周前鹏撰写论文;罗妮进行论文的修订,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拜承萍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