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2022-04-23 18:36李武杰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6期
关键词: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

李武杰

摘要:在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文化馆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而精准的有效服务,是当前摆在文化馆人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值得广大群文工作者探索和研究。本文强调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分析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弱势群体

近年来,在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浙江各级文化馆立足群众需求,以普惠型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认真探索开展弱势群体文化服务的运行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品质高、内容多、形式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极大增强了弱势群体的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然而,由于由于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供需对接还有差距,弱势群体真正享受文化馆服务的还不尽人意。对此, 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何为弱势群体提供专业而精准、全面而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弱势群体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摆在广大群文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不断实践与探索。

一、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现实意义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特殊群体尤其是老、弱、病、残、低收入者、少年儿童、进城农 民工的工作。文化馆作为国家公益性事业单位,负有服务特殊群体的神圣使命和责无旁 贷的义务,服务特殊群体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意义。

首先是有助于文化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要使全体公民成为物质富裕者,更要成为精神富有者,让全体公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其中就是要搞好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提升弱势群体的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对此,文化馆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在满足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是有助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实施旨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是要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公民依法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对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保护,既是文化馆公平、均等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具体体现。

第三是有助于促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馆要围绕基本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内容和基本文化活动形式,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明理,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共享和放大,营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风尚,増强弱势群体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心、社会凝聚力和群体向心力。

二、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分析

尽管近年来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得到基本保障,但由于保障机制尚未健全,供需对接还有差距,务必对以下四个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一)服务理念不够到位。弱势群体受自身身体、生理、心理、资源等因素影响,与同龄人之间存在各种差距, 导致大多存在认知偏差、情绪消极和自卑困惑心理,缺乏文化自信,文化参与意识不强, 文化生活单调。如何正视弱势群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关爱、扶持是和谐社会应尽的责任。作为社会阶层的一份子,在共享建设社会成果的今天,弱势群体理应享受到平等的文化权利,但是目前文化馆对弱势群体的文化服务上存在着一些消极思想,主观上没有足够重视,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提供的文化服务与弱势群体现实文化需求脱节,没有提供差异化、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服务范围幅度不大。文化馆作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担负着全民艺术普及的重任。虽然各级文化馆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现有的文化供给体系还不能充分满足弱势群体的需求,其文化服务的方式大多停留在办群文报刊、搞橱窗展板、开展阵地服务等传统方法上,而文化馆网站也因人员、经费等问题推广不力,导致文化馆文化服务吸引力不强、知名度不够,弱势群体对文化馆服务活动的知晓度、关注度和参与率不高,或者了解甚少,因而文化馆服务的辐射带动范围和传播覆盖面相对较窄。

(三)服务供给模式单一。文化馆的服务方式主要是开展指导辅导培训举办演出活动等服务,具有大众性特点。而弱势群体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非常需要文化馆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做,根据弱势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特殊各自的特殊服务。而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往往是按照主观愿望设计文化产品和服务,基本呈单一供给模式,实际效果不尽人意,弱势群体互动参与显然不够。并且提供的文化服务多数选在儿童节、重阳节等节日期间开展,节目主要以大众化的歌曲、舞蹈为主, 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新意,难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为弱势群体,因而针对弱势群体的文化供给不仅总量不足,而且服务效率不高。

(四)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在国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对文化建设事业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文化馆在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时,还远远跟不上弱势群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村,存在着活动经费少,活动场地少等限制弱势群体服务问题。特别是文化活动费(包括节目编排、音乐制作、舞台搭建、 配装道具、文化宣传等费用)、设备设施购置及维护费等事业运行经费大幅上升,文化经费不足尤为突出,亟须解决经费缺口问题。尤其是专门针对服务弱势群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设备投入、服务项目等配套建设显得相对薄弱。

三、文化馆服务弱势群体的策略

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既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更需要广大群文工作者树立服务意识,搞好均等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强化服务意识,注重服务均等化。随着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日益重视,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因此,文化馆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时,要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畅通文化民生沟通渠道,认真开展需求调研和信息采集工作, 全面掌握弱势群体动态和实际需求,夯实精准文化服务基础。并要坚持普惠与特惠结合,提升志愿服务亲和力,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和个性化。同时要强化责任担当,优化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作风过硬和业绩一流的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让更多弱势群体成为文化志愿服务的获得者和受益者。只有这样,才能让弱势群体像正常人一样平等享受文化馆提供服务的权利,实现弱势群体服务的常态化、实效化。

(二)完善配套设施,打造服务个性化。文化馆在开展文化服务中,要建立和完善服务设施设备,深入基层搞好调研。要为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老年人开通绿色通道,为他们提供棋牌室、图书室、健身操活动广场、视听设备、盲人专用设备等文化设施和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可供留守儿童进行学习和活动的文化设施;同时,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行走不便的特点,要把老年人和残疾人培训室设在一楼,并设立老年人和残疾人专座,方便他们参加活动。为了切实符合弱势群体的身体状况和需要,在规划建造文化馆馆舍时,应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设计出更方便弱势群体利用的活动场所,切实做好按需服务。

(三)丰富文化产品,实现服务多元化。在“互联网+”的新时代,创新数字化服务,积极提供展示传播、互动体验、辅导培训、娱乐服务等文化服务,让覆盖范围由传统的物理空间扩展到网络、手机、智能移动终端。并要以需定供,开展艺术普及配送上门活动,让弱势群体在家门口享受丰富的文化服务。要构建展示平台,组织弱势群体创作、参演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保障其享受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并要助力弱势群体逐步成长为所在乡镇、村社的文艺骨干,常年开展群文活动。因此,文化馆只有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并举,从功能应用型向创新服务型转变,才能实现文化馆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联动机制,形成服务社会化。探索新时期多元化文化投入模式,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原则,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转化为文化资源,为弱势群体服务输血、加油、鼓劲。并要构建区域联动机制,大力整合区域内及周边优质文化资源,侧重在优势上做文章、特色上下工夫,吸引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互动参与,缓解供给压力, 降低运行成本,促进合作交流共赢互赢。文化馆作为面向群众服务的窗口,要依据弱势群体现实所需,依托现有場地和设备资源,可与当地民政部门、老年协会、残联等部门单位合作,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体格特征、兴趣爱好等不同需求,举办舞蹈、声乐、书法、美术、摄影等技能培训活动,让文化民生实实在在地惠及弱势群体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在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的过程中,针对弱势群体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特征,文化馆应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创建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文化力量, 高水平建成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人性化服务满足弱势殊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高质量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耿艳丽.论文化馆对特殊群体提供服务的社会价值与作用[J].文艺生活. 2021(23)

[2]周航,王全吉.浙江残疾人文化生活调查[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2.9

[3]王志惠.浅谈文化馆对弱势群体的知识援助[J].西部论丛2017(04)

猜你喜欢
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馆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