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
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前身是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1948年在重庆陈家桥创办的国立实验学校,2011年,学校易址新建,全面升级了硬件设施。
74年来,学校矢志不渝地坚守“平民教育”的宗旨,在传承中创新。面向新时代新要求,学校明确了“一桥飞架,众美纷呈”的办学理念,积极创设“厚重奉献、通达靓美”的桥文化,不断丰富“靓美教育”办学内涵,以“创重庆西部新城一流学校”为目标,竭力培养“心康体健,品美行雅美桥少年”。
2014年,随着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我校因地制宜,立足三级课程建设实际,构建了“靓美教育”课程体系,分类、分步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探究型课程进行探索。从心理健康教育这一特色出发,学校陆续建成“心之桥”心理辅导室、资源教室,先后引进了2名专职资源教师,成立了校级“张艳德育心理名优工作室”,培养了一支拥有1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9名中级沙盘师、7名心理卡牌师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了大量心育实践。
在沙坪坝区“建设课程创新基地、精品校本课程”的要求下,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式、特色化发展,自主申报了“‘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项目。2018年,学校成为沙坪坝区第二批课程创新基地,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以期用学校特色心育的成功经验与成果,为全区学校带来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时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特点
回归教育原点
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思考如何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师生关系更和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教育本质的解读。
凸显教育重点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人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更真切地体会生活的幸福。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弥补建设空点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非学科类教学项目,容易在课程建设和教科研中被忽视。在沙坪坝区两批课程创新基地学校建设中,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是近20所学校中唯一承担了非学科类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任务的学校,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弥补了区域课程建设的不足。
关注社会痛点
近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据201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16.1%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73.6%的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人仅占10.3%。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存在心理问题的居民指数日渐上升,且平均年龄逐渐下移,甚至向“低龄化”发展,心理测评中出现一二三级预警的小学生不在少数。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痛点,学校作为育人的“堡垒”,要直面、关注、作为。
突出学校亮点
我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融合教育,不仅关注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关注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关注教师与家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沙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品牌项目学校”“沙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慈善 ‘壹基金’项目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与融合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发挥学校优势。
“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灵活运用关系力量
好教育就是好关系,当我们围绕“关系”展开教育活动,就是将人与人、人与世界及世界不同领域的关系,赋予知识、赋予价值、赋予方法、赋予内涵……即调动一切“关系的力量”,帮助师生更好地融入人与世界的共生共进。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积极调动“关系的力量”。学校应努力整合行政部门、高校、医疗机构、家庭、学生同伴的力量,围绕共同的理念与目标进行联动和深度沟通,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构建多元课程模式
学校在“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方案中设计了7个方面的内容,选定负责人,并在全体教师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成立了7个项目组,从课程、活动两个层面开展研究。
课程是“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学校构建了完善的新生入学课程,出版了专著《上课铃声响》,研发了教师用书《我们一起进课堂》、家长用书《新生家长修炼手册》。每年9月,经过为期一周的新生入学课程,天真、活泼的一年级新生可以迅速适应小学生活,做到规范有序、举止文雅。
五、六年级各班每周都会开展团辅课程,由两位专职资源教师专门辅导。基于“游心而愈”团队课程实践,学校还开发了系列校本资料。在学校幼儿园与小学低段同步推进绘本阅读课程,教师精心挑选心育绘本,师生共同阅读、讲述故事、讨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又愉悦了身心、交流了情感,引导学生积极感悟绘本故事的深层含义,探索人生的奥秘。此外,学校还构架了螺旋上升的亲子陪伴课程,开展“家庭教育能力阶梯式提升专题”,针对家庭教育的难点、痛点设置了6个专题、36节课程。
心育活动是“心之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主要方式。学校每天都会开展个体辅导,沙盘、卡牌游戏、舞蹈、绘画、座谈会……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给学生带来成长的正能量。每周,“小耳朵”广播站的“桥娃心灵密语”栏目针对学生们的困扰和心声进行解答和开导。每年的5·25活动日,学校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励学生爱自己、爱他人。
基于学术的专业引领
课程创新基地代表的是学术的专业引领和学科创新的尝试,是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研究和实践基地,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力争在学科前沿领域有位置、有突破。因此,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应该有点“学术味道”,将一般性研究提升到科学研究的層面。
建设初期,学校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学生心理现状进行抽样前测、数据统计、问题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建设后期,学校再次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对学生心理现状进行抽样后测,对比前测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和判断,形成科学的结论。此外,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借鉴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结合理论学习、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分学科和年段创新研发出《7—12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供教师日常教学使用和亲子陪伴课程时家长学习。
三年来,我们自加压力、不断探索;三年来,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未来,学校将继续集聚各方力量,帮助师生健康成长,在心之桥上遇见最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