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荣
摘 要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立足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特色,开发人文生态、英语特色、科学和常识教育、非遗进校园研学等多元课程模块和爱国爱党系列学习主题、内容,拓展国学经典和中英双语古诗诵读、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非遗进校園等教学活动方式,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党爱国情感,培养精神生态,润泽学生成长。
关 键 词 港澳子弟;校本特色课程建设;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4-0050-03
①本文系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专项研究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设置的研究”(课题编号:GBAJY-ZD201901)成果。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指出,“加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广州市教育局、天河区教育局为贯彻《纲要》精神,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的通知》的要求,加强内地与港澳的深层次融合,为港澳居民子女提供内地高品质教育,培养港澳子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文化认同,在广州市南国学校设立“港澳子弟班”。
“港澳子弟班”的设立,意味着肩负重任须厘清时代教育的使命内涵,意味着开启恢弘篇章须绘就时代教育的崭新蓝图。为此,学校在子弟班开办之初就一直在思考,地处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的天河教育,如何担当为党为国培养有坚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有强烈时代气息和国际视野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而课程自是落实教育教学目标的主渠道,由此,学校展开了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建设探索。
南国学校坐落于广州CBD珠江新城,以珠江为伴。以“南国”冠名的校园,建基于岭南特有的四季如春、丰沛润泽、树木葱茏的自然环境,富于“水”“绿色”等自然生态文化元素,形成了特有的润泽育人氛围。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执着于似水柔情、润物无声的润泽和点化式教育。以“水润南国,绿荫校园”为基调,逐步形成了以建构生态课程、实施生态管理、打造生态德育、践行生态教学、营造生态环境为抓手,以蓝绿白为学校主色调的文化特色,积淀了包含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在内的生态文化教育底蕴。这成为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建设的坚实基础。
在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特色统领下的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建设,着重培养学生“向善向上 海纳百川”的精神生态,以“溯本求源、积水成渊”南国学风中润泽学生成长。借助天河区的区域优势和南国学校的办学传统,学校开发了四大类课程模块,包括以国内外优秀人文素养为核心的人文生态课程和英语特色课程,以STEAM课程开发与交流为依托的科学和常识教育课程,以及以近距离感受内地与港澳同根同源文化为内容的研学课程。立足多样的课程设计,力求满足港澳子弟的多元、个性学习需求,加强港澳子弟对祖国传统文化认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感。
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以人文生态课程为基础和核心,开发了以爱党爱国教育为核心主题的思政课程和国学课程,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主题和内容。例如,思政课程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内容体系,包括爱党爱国系列之中华五千年文化回眸、国旗与国歌、党旗与队旗、祖国的心脏——北京、丹宸永固——长城与故宫等;粤港澳大湾区系列之广府文化、香港与澳门的历史回眸、港珠澳大桥等;民族战争的回眸系列之以抗美援朝为例“致敬祖国的英雄儿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70周年”;抗疫系列之英雄引领时代,自律成就未来、何其有幸,生于华夏、疫去春来,未来可期;娃娃学党史之“数说长征,诗赞长征”“红色故事汇”“红色精神,永放光芒”“天之骄子,载人航天”“你说我说中国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及红色电影欣赏、时代楷模等。系列主题学习充分突显“营养”“补钙”,为港澳子弟培育民族之魂。
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借助天河区区域优势和广州市南国学校的办学传统,立足“港澳子弟”的特点,着力开发多元教育教学资源。立足课程主渠道,南国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在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为共同打造优质公共服务、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而推动教育合作发展。
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承载着特殊的育人使命。在课程实施中,学校着力引导教师强化课程意识,激发创新智慧,创新开发多元教学活动方式,为港澳子弟树立与增强文化自信,生发爱党爱国情感创设多元载体。
“在应对西方文化挑战的过程中,新儒家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力图在现代中国恢复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重建儒家的价值系统;并认为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进行吸纳融合和会通,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1]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这一观点极具现实意义,也为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建设提供了启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古诗文和儒家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无数古圣先贤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自然是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建设的宝贵文化资源。
以此为依托,学校在人文生态经典课程中,开设国学经典和中英双语古诗诵读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港澳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学校倡导教师在教学中用好经典内容,润泽学生道德成长。例如,每一节课后,教师都会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感受,用朴素的语言表达爱党爱国的认知与情感。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以“娃娃学党史”为主题,开启党史学习教育第一课。教学中,教师运用歌曲、视频等直观方式,带着孩子们“搭上时光机”,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百年,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孩子们动情说出“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的感悟,还一起哼唱起了《红星照我去战斗》。
此外,学校还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中队活动,比如在每一周的升旗仪式上安排一名港澳子弟生进行爱党爱国的演讲,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培養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爱校、爱劳动的道德品质,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祖国历史悠长、文化博大精深,祖国山河地域辽阔、文化多样,开设人文课程,让港澳学生了解祖国历史、地域文化,能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智,加强港澳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之英语特色课程立足学生的双语习惯,开设了“Learn English Tell China’s Stories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容。学校认为,学生学习英语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更应该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港澳子弟班英语特色课程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设计主线,围绕中华文化开展学习内容,旨在带领港澳子弟班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学习,坚定文化自信,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新时代优秀学生。
英语特色课程教学注重遵循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年级和二年级配合学校低年级口语课,增加校本英语课程“Tales of China”。其以学习中国传统故事为主线,在课堂上引导港澳子弟班学生通过英语故事、英语动画、绘本阅读和戏剧表演等形式,了解民族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初中年级则侧重以演讲、表演中国民间故事为主要活动方式,激发港澳子弟班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以STEAM课程为基础的科技教育课程主要立足四个方面的教育,创设多元学习平台。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即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即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提升港澳子弟班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感受中国经济与科技等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例如,在“创意杯子”“工程设计”等教学中,创设“设计搭建智能小菜园”等活动,带领学生了解我国智能菜园的发展状况,在培养设计理念、工程的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认识各行各业”活动,激励学生自主调查了解、体验我国的各个职业生活,增进国家认同。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岭南文化独具特色,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同根同源的文化底色。学校在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之研学课中开设了“非遗进校园”特色活动,利用校本课程时间、课外活动时间、班队活动时间、自习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岭南文化的丰富世界。例如,通过醒狮的动作教学,培养学生坚毅、果敢的情操,感受传统文化蕴藏的精华和精髓;通过3D折纸狮头剪纸的制作,认识狮头的结构,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会岭南文化的精髓;通过狮头彩绘,让学生在参与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近距离感受内地与港澳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中,培养港澳子弟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此外,学校充分整合社会、家庭教育资源。例如,与广东省非遗研学院等单位加强共建,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授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日常课程实施中,学校注重邀请家长深度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思政课娃娃学党史之红色故事“汇”教学中,设计了“游景点,知党情”环节,请家长走进课堂,帮助孩子在课堂分组合作中,一起上网查询相关知识,把图片中的红色景点和真实发生的红军故事连接起来,更好地提升爱党爱国情感。以多元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根的意识”和“家国情怀”的文化认同观。
学校将持续完善特色课程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丰富特色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真正让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成为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擘画蓝图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谢胜君.新儒家思潮[N].中国民族报,2013-05-24.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