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爽
(新疆建源工程有限公司,乌鲁木齐 830000)
灌浆是通过钻孔或者预埋管件,对某种浓度的胶凝性浆液施加压力,将其压送到地质缺陷部位的一种施工技术,该方法是通过封堵地层中的缺陷来提高防渗能力[1-2]。在大坝基础处理中,帷幕灌浆是最常用的防渗措施。帷幕灌浆能有效减小渗流量,降低坝基扬压力,能够提高坝体的抗滑稳定能力[3]。对于土石坝来说,还能防止地层产生机械潜蚀,防止坝基内产生机械和化学管涌[4],所以帷幕灌浆的整体性和防渗性能够直接影响大坝的运行安全。由于施工成本较低、工艺操作简单、防渗效果明显等优点,灌浆技术在工程中被广泛采用。但由于长期受到高压渗流作用,帷幕体的耐久性会逐渐降低[5]。
灌浆效果检测是灌浆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目的是检测灌浆前后岩土体渗透性的变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内外对大坝防渗效果评价方法研究不多。虽然可以采用如压水试验法、声波法、统计模型方法、地下水动力学方法、有限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来对比灌浆前后某些指标的变化规律,但并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也不能全面地控制工程质量并客观地反映整个工程防渗处理的效果。
该水利工程库盆主要由泥盆系、奥陶系的粉~细砂岩、泥质砂岩及页岩组成,属于隔水岩层,未见可溶岩出露;库区内没有发现贯穿整个库区及上下游的断层带;河流两岸冲沟径流较多,分水岭附近的地下水位高程都在300.000 m以上,均高于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库区河谷为侵蚀谷,下切强烈,河床纵坡较陡,谷底狭窄,两岸阶地不发育,在正常蓄水位范围内,两岸谷坡外侧无低洼平缓地带,库岸基本由基岩组成。库区内岩层类型均为砂岩、页岩等,岩层走向为北北东~北东向,倾向下游,河谷属稳定性较好的斜向谷~横向谷,岸坡大部分基岩裸露,第四系覆盖层较薄,岩石抗冲刷能力较强,两岸山体基本稳定。局部风化破碎岩体、第四系残坡积松散堆积层岸坡,工程大坝坝址位于峡谷出口处,河谷为V形,河流平直,自西向东流,在沿坝线下游流向北东向。河流水位高程约190.000 m,最大水面宽30.0 m左右,最大水深1.5 m。左岸岸坡地形走势较陡,坡度为40°~50°,高程310.000~360.000 m处地形较平缓;右岸岸坡地形走势较缓,坡度为30°~40°。坝址岩层呈单斜构造,岩层走向与河流几乎相垂直,并向下游倾斜,岩石产状较稳定。
本文选择第1坝段帷幕灌浆第K1-10单元作为灌浆试验区,帷幕底线底部承受水压力最大,以弱风化带下部和微新鲜岩体中的裂隙为对象,帷幕体周围岩层相对较均匀,灰~灰绿色厚层夹薄层砂岩、深灰色泥质粉砂岩。沿垂直方向有3种不同的岩层,此部位相对具有代表性。试验区岩体透水性不大,均在5Lu左右,上部基岩已进行固结灌浆施工,整体性好,渗透性较小。此部位孔口高程为198.300 m,在地下水位以下,钻孔时孔口有涌水现象。帷幕灌浆试验灌浆孔为单排孔,按I、II、III孔序进行施工,试验区共布设8个灌浆孔,见图1。施工时,首先埋设抬动观测装置,再依次施工先导孔和I序孔、II序孔、III序孔、检查孔。
图1 灌浆试验孔布置图
灌浆过程中灌浆压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它不仅影响灌浆扩散范围,如果压力过大还会对基础岩石和混凝土盖重造成破坏。试验区为孔口封闭法灌浆,上部灌浆区会反复施加压力,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不发生抬动,应合理选择灌浆压力。见图2-图3。
图2 试验区先导孔灌浆过程曲线图
图2和图3为先导孔压水和灌浆施工的过程曲线。压水采用的压力为1 MPa,图3中可以看出随着压力的变化,单位流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变化趋势和压力变化相同,表明压水过程没有产生水力劈裂现象。说明坝基基岩在1 MPa的压力下,不会产生水力劈裂。灌浆成果资料显示,注入量较大的孔段对应的灌浆压力有大有小,单位注入量与灌浆压力的大小不是成正比关系的,而是与地质条件有关。从灌浆过程曲线看,灌浆过程没有出现灌浆压力出现异常情况变化,单位注入量都是随着时间逐渐变小,说明帷幕灌浆施工采用设计灌浆压力,地层不会出现劈裂现象。试验区布设了一套抬动观测装置,在裂隙冲洗、压水试验和灌浆过程中都较仔细地进行变形观测,由于该部位混凝土盖重厚度较大,加上固结灌浆对坝基的补强作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出现过抬动现象。根据灌浆经验,由于水为牛顿流体,能够等值传播水压力,易对岩石造成水力劈裂。而水泥浆液为宾汉姆流体,其黏度大,不能等值传递压力。相对压水试验,灌浆不易产生水力劈裂和抬动变形。
图3 试验区先导孔压水过程曲线图
综合上述,在该部位灌浆质量检查合格的情况下,未造成岩层发生水力劈裂现象,混凝土盖重也没有出现抬动,说明试验区灌浆压力选择合适。
通过对该大坝灌浆试验的研究,最终确定水利枢纽中大坝帷幕灌浆压力为:当灌浆区域在地下水位以下实行试验区灌浆压力,其他部位按照在之前灌浆压力基础上每段降低0.25 MPa,终孔段不大于2.0 MPa的标准执行。
通过对试验区灌浆前后压水和灌浆成果(表1和表2)分析可知,试验区压水透水率较均匀,注入量递减特征符合灌浆规律。说明大部分裂隙连通性较好,渗透性能较均匀,灌浆前平均透水率在13 Lu左右,渗透性相对较大。局部地层的透水率相对偏大,但数量较少。总体来看,该大坝坝基岩石属于中等介质,可灌性好。
表1 各灌浆次序孔透水率分析表
表2 试验区各次序孔单位注入量分析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次序孔的压水透水率在灌浆前后压水透水率呈递减趋势,说明灌浆的效果十分良好,达到灌浆分序加密的效果,灌浆孔距的选择合理。
由表3可以看出,I序孔单位耗灰量为167.37 kg/m,III序孔单位耗灰量为49.32 kg/m。可以看出,随着灌浆孔的加密,单位耗灰量呈明显的递减趋势。通过图4可知,随着试验段灌浆孔孔距的变小,单位耗灰量逐渐降低,符合灌浆的一般规律。说明该地层可灌性良好,采用分序加密法灌浆效果明显,该灌浆方法适合该大坝坝基地层。
表3 试验区灌浆成果分析表
图4 试验区各次序孔透水率和单位耗灰量频率累计曲线图
帷幕灌浆试验区的压水透水率均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先导孔和检查孔压水试验成果统计表见表4。
表4 试验区先导孔和检查孔压水成果表
由表4可知,本次灌浆区域内的各次序孔平均透水率及单位耗灰量关系为:I序孔>II序孔>III序孔>检查孔,随着灌浆孔孔距的减小,透水率和单位耗灰量基本呈递减趋势,符合灌浆的一般规律。
本文从灌浆试验的目的、试验区域的选择、施工过程及资料整理等环节,介绍了灌浆试验的全过程。试验表明,坝基地层可灌性良好,工程帷幕灌浆设计及施工方案是合理的,包括灌浆孔孔距、灌浆压力、分段长度、浆液浓度、抬动观测、孔斜等参数的验证。在施工中,采用低浓度浆液配合高压力进行灌浆,能够降低灌入岩石裂隙浆液的泌水性能,提高结石强度,从而保证灌浆施工质量。
通过对压水试验和灌浆过程曲线进行分析得到,地层没有出现水力劈裂现象,混凝土盖重也没有发生抬动,灌浆效果检查符合设计要求。说明采用试验中所用的灌浆工艺和灌浆参数,可以提高大坝基础的防渗能力,能够达到工程所要求的防渗标准。通过对本次灌浆试验的研究,为后期坝基帷幕灌浆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资料和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