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疗效

2022-04-22 07:23静,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阿托阿司匹林斑块

张 静, 王 毅, 王 羽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1. 119病区, 2. 药学部, 江苏 南京, 21000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指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同侧)发生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D)性狭窄,同时也是引起再发卒中的危险因素[1]。ICAD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事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偏瘫,部分患者也会出现语言障碍、头痛、口眼歪斜等症状,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病死率,患者病程相对较长,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会威胁其生命安全[2]。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均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有效药物,其中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抗栓治疗的基石,多数联合治疗方案均是以阿司匹林治疗为基础进行,并取得较好效果。阿托伐他汀可对膜流动性进行改变,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有效降低血栓形成概率[3]。近年来,研究[4-6]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出血及脑梗死的疗效较好。本研究对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疗效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脑血栓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组男13例,女7例; 年龄38~75岁,平均(56.65±4.35)岁; 病程2~9 h, 平均(5.53±0.47) h。对照组男12例,女8例; 年龄39~76岁,平均(57.75±4.25)岁; 病程10 h~14 d, 平均(6.45±0.55) d。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 经磁共振成像(MRI)与颅脑CT等检查,确诊为症状性ICAD性狭窄者; 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者; 无用药禁忌证者。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 存在严重心肺疾病与肝肾疾病者; 过敏体质者; 依从性较低者; 中途退出研究者或者死亡者。

1.2 方法

对照组以阿司匹林作为治疗药物。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J20080078, 拜耳医药有限公司生产), 75~100 mg/次, 1~2次/d, 共治疗90 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片之后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051407,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 mg/次, 1次/d, 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80 mg, 共治疗90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用药后的有效率、用药前后动脉斑块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斑块厚度变化。

用药后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显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意识障碍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80%以上; 有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意识障碍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80%; 无效: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与意识障碍无改善甚至加重,病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以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用药后总有效率

观察组用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用药后总有效率比较[n(%)]

2.2 用药前后动脉斑块改善情况

用药前, 2组动脉斑块改善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颅内动脉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高分辨磁共振下狭窄段动脉内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用药前后动脉斑块改善情况比较

2.3 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用药前,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用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分

3 讨 论

缺血性卒中具有多发性特点,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诱发其形成的重要因素为ICAD斑块,血管内出现斑块之后会导致管腔狭窄,血流量不断减少,对血液循环有严重影响[5]。发病初期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面瘫、中枢性偏瘫、眩晕及复视症状,患者过度降压、生活不规律、过度劳累、嗜烟酗酒等因素均会诱发脑血栓,治疗时间较长且复发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6]。

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对脑血栓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及较高的应用价值,是镇痛解热的有效药物,在解热、镇痛及抗炎的同时,可对血小板聚集进行抑制,可有效活化血小板,抑制核因子,进而不断减少黏附分子与各种炎性介质的表达,在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同时,可稳定已形成的斑块,进而有效治疗疾病[7]。阿托伐他汀属于还原酶抑制剂,患者用药之后可有效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阻断细胞中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使得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不断减少; 其可通过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使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与受体活性不断增加,血清胆固醇水平不断降低,在调节血脂的同时,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在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同时,还可抗炎、抗血栓及保护神经,达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8-9]。

阿司匹林单药疗法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急性期稳定后的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一些患者不耐受他汀类药物,更不耐受大剂量他汀类药物[10]。研究[11]表明,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脑血栓可提升治疗效果,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缩小动脉斑块面积,降低动脉斑块厚度,进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确诊脑血栓患者,本研究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在有效率、动脉斑块的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单药抗血栓,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此外,本研究在中国较早地使用高分辨磁共振对病灶血管进行分析,并在研究中发现患者在强化治疗下,颅内斑块厚度存在一定程度减小,提示可能与联合用药存在相关性,同时联合用药也是患者临床预后改善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采用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症状性ICAD性狭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单药治疗,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动脉斑块的厚度与面积。

猜你喜欢
阿托阿司匹林斑块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