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霍府君墓志铭》考释

2022-04-22 07:59姚晨辰苏州博物馆
四川文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墓志苏州

姚晨辰(苏州博物馆)

苏州地区曾发现七子山五代墓[1]、虎丘塔与瑞光塔[2]等墓葬和遗址,出土大批吴越国时期的精美文物,反映了苏州在吴越国重要的战略地位。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吴越国武肃王钱镠以镇海军节度使的名义夺回苏州的管辖权,“杭州八都”曹信之子曹圭成为新的苏州刺史。自此之后,至钱氏归宋,苏州一直在吴越国版图之内。

吴越国墓志在苏州甚至江苏都少有发现。2010至2011年,苏州博物馆开展了馆藏石刻资料整理项目,并于2012年出版《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图录,共收录六朝至民国的石刻资料146件[3],但都无一件吴越国的墓志。后在整理原考古部文物资料时才发现这方吴越国时期的墓志及拓片,可见其珍贵程度。

墓志为石质,未见志盖,截面呈梯形,志面纵37.5、横39厘米,石面纵34、横36厘米,墓志厚4.5厘米。志文划有纵横格线,计22行,满行25字,行字不等,共计457字(图一)。志主霍彦珣,字蕴玉,嘉兴人士,为“杭州八都”都将曹信亲自提拔,作为曹家的兵马手下,追随曹圭(时任苏州刺史)从嘉兴至苏州,直至曹圭亡故。后投奔吴越国武肃王钱镠,主职分管营田事宜,钱镠薨逝后世宗钱元瓘继位,加封霍彦珣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一职。现录文如下:

图一 《故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霍府君墓志铭》拓片

故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霍府君墓志铭/夫握兵主将,乃掌内之韬钤,军食屯田,斯国家之重务,非干/济之良能,何以邀其勋而集其事也。霍府君讳彦珣,字蕴/玉,嘉禾人也,自唐已来代有爵秩。高祖曾,安闲守性,遁迹云山。/祖度,延赏于家,乐终于业。皇考师德,有放旷之心,怀经济之术,未/谐果敢,遽谢明时。府君即先人之长子也,生而倜傥,志在辕门,立/事立仞,戎行超越。迨乎故曹司空信擢为武举之士,故曹司空令/子典郡全吴,累署衙职。寻曹使君薨后,即投于吴越国/武肃王,主营田之务,公干有方,课绩盈溢,于长兴四载,改补/节度总管。泊乎皇帝大行之后,/世宗嗣位,奖其宿旧,主务公忠,于天福四年加转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府君年虽传老,心蕴宏筹,未尽平/生,遽钟天谴,不幸遘疾,终于私第,享年七十有一。有弟彦球,/袭庆鸰原,及于孝爰。府君娶于吴兴沈氏,有子三人,长/曰仁礼,负荷承家,绍绩于世,蒙国恩宠用,仍旧/本务主持。次曰仁福,同奉宗祧,克隆堂搆。次曰邺,奉/使青丘,没终于外。有孙及女,长幼九人,长系,承训禀,/庆闺门,皆有问望。府君以天福八祀岁次癸卯九月廿一日,/归葬于吴县胥台乡明社村石城里黄山,东去郭一十八里。/礼也!虑以灵谷权变,年祀迁移,遂为铭曰:/

灵岫标奇,石城开穴,玉掩泉台,坟孤秋月。/

青松郁郁,白日沉沉,哲士逝矣,无适我心。/

一 相关人物、词汇、历史事件考释

墓志载其父“怀经济之术”,推测其祖上可能长期从事某种行业,其祖霍度“延赏于家,乐终于业”,即一生留连于家业。“延赏”一词意为留连赏玩,典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二山)峯岭相连。其间倾涧怀烟,泉溪引雾,吹畦风馨,触岫延赏”[4]。

“曹司空信”为曹信。曹信(生卒不详),仁和(今杭州)籍,唐末江浙地方官,曹圭之父,曹仲达祖父。《吴越备史》载:“信,知嘉兴监事,累赠司徒。本歙州人,寻归杭州,为临平镇将。八都建时,信因保嘉兴东界,遂家临平焉。”[5]据学者研究,吴越国中之“监事”“司徒”等官职实际上是虚衔,其实履行的职务就是刺史[6],故而“司徒”也代行“司空”之职。曹信史称“临平曹信”,与董昌,钱塘刘孟安、阮结,富阳闻人宇,盐官徐及,新城杜棱,以及余杭凌文举等俱为都将,史称“杭州八都”[7]。“杭州八都”是协同钱镠建立吴越国的重要军事力量。该墓志铭是迄今为止唯一记载曹信确有其人的出土文献证据,志主霍彦珣作为曹信手下,对研究吴越国早期八都兵力来源等有着重要作用[8]。

“曹使君”为曹圭。曹圭(生卒不详),最早为嘉兴都将,官至浙西营田副使、检校太尉,故称“曹使君”。因守嘉兴拒淮南兵有功,光化元年(898年)十一月,“以嘉兴都将曹圭权苏州刺置使,寻命为本州刺史”[9]。吴越国天宝初年,淮南兵复围姑苏,亦以固守退敌。以上这些功绩皆与志文“故曹司空令子典郡全吴,累署衙职”的历练分不开。

“吴越国武肃王”即吴越国第一代王钱镠。钱镠(852—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钱镠被册封为吴越国王,正式建立吴越国。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国内经济繁荣,文士荟萃。

“皇帝大行之后,世宗嗣位”,即后唐长兴三年(932年),钱镠薨逝,钱元瓘继承父位。该处志文可见僭越之称,钱镠作为割据的藩王,按宗法规矩是绝对不能使用“皇帝大行”这类字眼的。墓志提到的“长兴”,即现在湖州长兴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钱镠因避后梁太祖父讳,改长城县为长兴县[10],这可能是最早记载长兴的石刻文献证据。而志文所使用纪年为后晋天福年,表明吴越国在钱镠逝世后,继续受后唐、后晋的领导。对比“皇帝大行之后”等表述,明显体现出吴越国的矛盾心理。

“世宗”即吴越世宗文穆王钱元瓘(887—941年),字明宝,原名传瓘。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第七子。志文记载,武肃王薨,世宗钱元瓘继位。这方墓志作为出土文献,明确了钱元瓘的庙号。而陈纂所撰,记载唐末、五代初年两浙史事的《葆光录》中称钱元瓘为“太宗”[11]。志文所载证明《葆光录》中关于钱元瓘庙号的表述是错误的。

“奖其宿旧”即钱元瓘继位后,拜曹圭之子曹仲达为宰相,霍彦珣作为曹仲达祖父曹信的旧臣家将,受到提拔和重用,被加封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

墓志载“袭庆鸰原”,“鸰原”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12]。比喻兄弟团结友爱,在墓志中即表示霍彦珣与兄弟霍彦球急难相扶持。由此推测,该墓志为霍彦珣之弟彦球委人所置,霍彦球在霍彦珣的后事方面可能也出力颇多。

霍彦珣“娶于吴兴沈氏”,“吴兴沈氏”是三国至唐末吴兴地区地方宗族势力的杰出代表,其门风勇武强悍,尚武自成一体,当时苏州吴县就有沈既济父子一脉传承[13]。凡与吴兴沈氏成姻,必会对仕途大有助益,从侧面表明霍彦珣有较长远的政治眼光。

霍彦珣长子霍仁礼“蒙国恩宠用,仍旧本务主持”。父子两代人皆掌营田事宜,可见吴越国的营田职位多有蒙荫承袭的惯例,反映出早期“杭州八都”仕人在吴越国的地位还是得到认可的,这也可能与“吴兴沈氏”的政治影响有关。

霍彦珣三子霍邺“奉使青丘,没终于外”,即表明霍邺是吴越国派往青丘的使者,但不幸死于外地。青丘位于现菏泽市西南,地处山东西南部与河南交界,吴越国时期属后唐后晋。据墓志所载,霍邺先于霍彦珣亡故,他的生活年代应是在后唐至后晋天福八年(943年)间。在这段时间里,钱氏基本臣服于中原王朝,并有出使往来。文献记载,后唐天成四年(929年),明宗李嗣源听信枢密使安重诲等人的挑拨,削夺了钱镠的爵位,并宣布“自余官爵皆削之,凡吴越进奏官、使者、纲使、令所在系治之”[14],即所有使者皆被治。经过钱镠的政治斡旋,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钱镠因朝廷册闽王使者裴羽还,附表引咎;其子传瓘及将佐屡为镠上表自诉。癸卯,敕听两浙纲使自便”[15]。“纲使”即吴越国进贡给中原王朝物品的使者,但仅仅是“纲使自便”。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朝廷正式为钱镠平反,这期间其他使者情况如何不得而知。霍邺“奉使青丘”,可以确定当时吴越国出使的地区已经接近东都洛阳。其时霍邺正值出仕之年(按霍彦珣年龄推算),“没终于外”竟没有说明霍邺亡于何处,这点很值得探讨。联系史料,极有可能与上述史实有关。故而该墓志为研究吴越国与中原朝廷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二 霍彦珣生平及其家族世系

霍姓最权威源流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六子霍叔处。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即历史上的“管蔡之乱”。“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霍国传至姬求为霍伯,姬求认为从前周成王对其祖先霍叔处安置不当,遂自称霍公,自行更改伯爵为公爵,史称“霍哀公”。此后,姬求的后人指国为姓,遂有百家姓中的霍氏。

霍彦珣,享年71岁,生于浙江嘉兴,葬于苏州吴县。霍彦珣高祖霍曾,祖霍度,皆隐德不仕,父霍师德。其祖上皆从家业。由墓志可见,唐代霍氏就有一支迁至嘉兴县,现嘉兴的霍姓很可能源流于此脉。

霍彦珣为霍师德长子,有弟霍彦球,兄弟情深。霍彦珣娶吴兴沈氏为妻,有子三人,长子霍仁礼蒙荫德,仍执掌营田事宜;次子霍仁福继承家业;第三子霍邺,出使青丘,亡于外地。其他后辈共计九人。

霍彦珣“生而倜傥”,仪表堂堂,意在“辕门立事”。唐五代相貌出众也是以武入仕的一个重要条件。吴越国还以尚武为入仕的主要途径。霍彦珣作为晚唐吴越国嘉兴监事曹信一手提拔的家将,追随曹圭至苏州,直至曹圭去世。

曹圭亡故后霍彦珣投奔武肃王钱镠,主职分管营田公干。后派驻长兴四年,政绩显著,加补节度总管一职。这里也可以看出钱镠广招贤士、知人善任的执政特点。

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世宗钱元瓘继位,后拜曹圭之子曹仲达为宰相。为奖励曹家旧部,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加封霍彦珣为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此后不久霍亡故,四年后葬于苏州吴县。

三 墓志所载吴越国相关问题探讨

(一)屯田官职初探

墓志载“改补节度总管”,“改补”一词说明并非按正常流程任职,可见钱镠对霍彦珣屯田能力的赏识。“节度总管”在吴越国历史上罕见记载,可能为管理屯田事务的中低层职位。

“加转左军讨击使管甲营田十将”,“加转”一词可以理解为加封转入,“左军讨击使”这一官职可能比“节度总管”要高一个等级。

讨击使一职在唐末河朔等藩镇地区较为多见,安禄山即是以讨击使发迹,安史之乱后,此职也未曾废除。有研究认为,讨击使一职在幽州当是节度使的心腹方可担任[16]。霍彦珣作为早期追随临平曹氏的老臣,担任左军讨击使一职时已是67岁高龄,“左军讨击使”这一称号虽然已经虚化、阶官化,但正如志文云“军食屯田,斯国家之重务,非干济之良能,何以邀其勋而集其事也”,屯田对吴越国极为重要,必是有非常背景及能力之人方可担任。管甲营田十将是左军讨击使的实际职位,营田十将是吴越国军屯官中管理营田的散将,可见当时吴越国营田十将中有甲乙之分,左军讨击使所管为甲营田十将。

北宋范仲淹在谈到圩田的衰落时曾道:“曩时两浙未归朝廷,苏州有营田军四都,共七八千人,专为田事,导河筑堤,以减水患,于时民间钱五十文籴白米一硕。自皇朝一统,江南不稔则取之浙右,浙右不稔则取之淮南,故慢于农政,不复修举。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废,失东南之大利。今江、浙之米,硕不下六七百文足至一贯者,比于当时,其贵十倍,民不得不困,国不得不虚矣。”[17]可见吴越国时期江浙有营田军七八千人,专为田事。

其中“浙右”这一地域概念,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吴越国以浙江为中心管理全境,浙右可能参考唐代浙东道所辖,旗下军队称“右军”;相对应的浙左可能参考唐代浙西道所辖的常州、苏州、湖州一带。由于浙西道北接吴越国与吴国交锋的前线,兵马粮草尤显重要。“左军讨击使”或为浙西道一带管理营田军的中层职位,左军可能就是统帅浙西道一带,管理地方屯田乃至军队后勤保障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杭州八都之临平曹氏

墓志所提及的曹信、曹圭父子,作为“杭州八都”中地方官员的代表,因屡立战功、力保嘉兴一方平安而崛起,深受百姓爱戴。曹信、曹圭、曹仲达合称“临平三曹”,在民间流传有“临平三曹保吴越”的说法,现杭州市余杭区还有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三曹街”。

曹圭先后任嘉兴都将,苏州刺史,浙西营田副使,以及吴越国检校太尉。霍彦珣可能在曹圭手下分担营田一职。曹圭死后,霍彦珣“投于吴越国武肃王”,可见当时曹氏中的一些力量被武肃王钱镠吞并。至曹圭之子曹仲达在钱元瓘当朝拜相后,“奖其宿旧”定不止霍彦珣一人,预示着曹氏在吴越国政坛上的又一次崛起。

霍彦珣是曹氏家将,早期与钱氏并无直接归属关系。即使是在钱氏建立吴越国之后,依然出仕曹氏家族,并在曹圭死后,方才“投于吴越国武肃王”。可见在吴越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杭州八都各自独立,内部将领迁转颇有局限,一方面有其独立性,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人才的流动。

注释:

[1]苏州市文管会、吴县文管会:《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2期。

[2]a.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文物内容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1期;b.苏州市文管会、苏州博物馆:《苏州市瑞光寺塔发现一批五代、北宋文物》,《文物》1979年第11期。

[3]苏州博物馆编著:《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文物出版社,2012年。

[4]〔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四〇《渐江水、斤江水、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第946页,中华书局,2007年。

[5]〔宋〕钱俨撰,李最欣校点:《吴越备史》卷三《忠献王 忠逊王附》,傅璇琮等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6236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

[6]何勇强著:《钱氏吴越国史论稿》,第186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7]《资治通鉴》卷二五三《唐纪六十九》,第8210页,中华书局,1956年。

[8]何勇强著:《钱氏吴越国史论稿》,第68页。

[9]〔宋〕钱俨撰,李最欣校点:《吴越备史》卷一《武肃王》,傅璇琮等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6190页。

[10]长兴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兴县志》,第1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11]〔宋〕陈纂撰,冉旭校点:《葆光录》卷一,傅璇琮等主编:《五代史书汇编》,第6287页,杭州出版社,2004年。

[12]程俊英撰:《诗经译注》,第2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3]唐燮军:《从南朝士族到晚唐衣冠户——吴兴沈氏在萧梁至唐末的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4]《资治通鉴》卷二七六《后唐纪五》,第9033页。

[15]《资治通鉴》卷二七七《后唐纪六》,第9048页。

[16]王腾飞:《唐后期河朔三镇军职研究》,第31~32页,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8年。

[17]〔宋〕李焘撰,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三《起仁宗庆历三年九月尽其月》,第3440页,中华书局,1995年。

猜你喜欢
墓志苏州
唐代诗人资料研究系统的更新与拓展
——评《唐代诗人墓志汇编(出土文献卷)》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园林之城——苏州
墓志文体起源研究综述
浙江宋元墓志漫谈
隋唐墓志伪刻辨析
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