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4-22 08:07蒋晓改袁军伟副教授
商业会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思政育人

蒋晓改 袁军伟(副教授)

(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焦作 454000)

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介绍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高校财会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讲授财政、税务、经济法律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等相关知识,旨在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明理、认责、守德,自觉运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自我行为,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会计法律制度、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和财政法律制度四个模块。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课程通常安排在本科第三或第四学期开设。

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正确可行的目标是实践成功的重要保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提高课程政治站位,探索课程育人路径,提升课堂育人功能,提高育人质量。

(一)构建思政教育新格局。教育实践证明,有效的思政教育需借助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有机渗透和有效迁移来实现。然而,国内各高校的财会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很长时间内都是各自为战,融合度不高。思政课程讲理想信念、道德修养和价值观,专业课程授财务理论和财务技能。一方面,虽然各类思政课程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结构严谨、系统性强等优势,但因为过于抽象化和理论化,而有失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学效果并不好。另一方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专业课程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国家财政经济政策和财经法律法规密切相关,内容生动鲜活,契合实际,蕴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却因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任务等所限,育人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搁置。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其宗旨之一在于,打破教育孤岛,融思想政治教育与财会专业教育于一体,实现“课程有思政、思政有土壤,课堂讲育人、育人有战场”的协同效应,开创财会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新格局。

(二)提高课程政治站位。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发展无止息,教学改革也永不止步。从科举取士“学而优则仕”,到开民智救亡图存,再到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永远在路上。课程是教育之基,教育改革工程浩大,内容繁多,但课程改革却始终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课程改革路径千万条,有新旧斗争,有兼容并包,但与时俱进始终是第一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则、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各项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财会人才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随之提升,课程教育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和跟进。开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聚焦课程的育人方向,鲜亮课程“为党育才,为国育才”“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价值取向,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目标,不仅能够提高课程的政治站位,守好课程育人初心,勇担好课程育人使命,也能够不断拓展课程改革新视野,为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三)探索课程育人实施路径。目前,随着课程思政建设进程的推进和深入,高校对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组从我校财会专业的师资条件、学科发展现状、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实际出发,从提高师资能力、完善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符合我校教学工作实际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确保课程思政取得成效,为全校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奠基铺路。

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

(一)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清泉源自活水,树高系于根深。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推动者和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在第一课堂落地生根,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遍开胜利之花,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讲好课程思政的能力至关重要。立德先立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为此,一方面学校应多方提供支持,引导鼓励教师走出去,通过参加各类理论学习班、教育教学会议、教学技能培训等活动,广泛交流、互鉴,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课程育人意识;引导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潜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理论基础,提高理论水平,提升育人能力。另一方面系室可以课程组为平台和纽带,加强内部学习交流和研讨,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营造积极向上、同进步共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学校和学院各级教学管理机构应建立和完善相关考核、监督及激励机制,确保学习的持续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如教师理论学习监督考核机制、教师业务提升培训机制、集体备课机制、课程思政激励和评价机制等。亲其师,信其道。此外,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师风,保持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者魅力,“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言传身教全方位育人。

(二)明确课程育人导向,完善课程教学标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在于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实施课程思政就是要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地回归教学、回归育人。为此,其首先要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育人导向,在知识和能力维度要求的基础之上,更加突显价值维度的重要性,擦亮社会主义教育的底色,筑牢信仰之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组在系统研读课程内容,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广泛借鉴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确立其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专业知识扎实、德法兼修,且饱含家国情怀的高素质财会人才提供课程基础;根据各章节内容特点,确立各章节具体的思政教学目标;同时,明确课程思政目标考评重点和方式,确保育人目标分层次有次序地落实和持续推行。

(三)明确课程思政任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课程思政建设既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目标高度规划,更需要从教学内容解读、知识点剖析、场景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等细节处描摹。课程教学大纲是明确课程教学内容、阐明课堂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进度、甄选教学方式和方法等的规范性文件,具有计划、沟通、规划、记录和评价等功能,是实施教育思想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为明确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有序推进,需重新修订和完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大纲。从内容设置、学时安排、教学方式和方法选定、课程思政评价内容和考核方式设计等具体环节着手,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各项事宜写进大纲,从制度设计层面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课时、实施方法、考核方式等,用制度的权威指导和约束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杜绝“有时间就长篇大论,没有时间就草草了事”。

(四)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内容是质量之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挖掘、提炼课程思政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应围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大量开展社会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深度“勘探”“采掘”课程知识深层蕴含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道德品质、职业素养、创新创业理念、社会责任意识、团结合作精神、法治精神等德育因素,精心“冶炼和加工”,巧妙“缂丝和打磨”,创造性地“重塑和熔接”,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理念的自然融合和交融。将课程根植于社会、市场和企业,移社会、市场和企业入课堂。用唯物的价值观塑造思维,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以人民情怀关注国家发展,以发展眼光透视现实。以实明理,用理讲实,赋知识以灵魂,予理论以活力。

(五)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甄选课程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适合、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提高课堂出勤率、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更加灵活和多样性。教师应本着开放、多元、契合、适用、有效等原则,积极学习,大胆尝试各类教学技术,创新课堂空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各章节内容特点不同,课程思政内容和目标有别,在甄选教学方式和方法时,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简单到复杂,局部到全局的认知规律,本着既要关注全局、细节的设计和呈现,也要重视情感、理念的融入和渗透,选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虚实相衬,情景交融,巧妙实现理论与情感的无缝对接,知识和价值水乳交融。不显山露水,却已触及心灵。同时,借助云课堂、课堂派、QQ、微信等新兴的教学媒介和信息交流方式,做好课前课后沟通,拉近师生距离,延伸课堂空间和时限。铃声虽响,育人不止。

(六)科学评价课程思政效果,优化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对前期学习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总结,亦能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长效目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仅体现于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更显现于价值观、道德规范等育人元素践于行:“危急时刻冲得上,关键时候站得出,重要时候顶得住”,“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同命运”,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等。鉴于此,课程思政考核不仅要检验出各种思想理论、价值观、道德规范被理解、被认可、被接受的程度,更要评价出其“践于行”的可能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选择时,不但要有目的地增加理想、价值和情怀等考核内容,还要打破单一试卷考试制度,提升过程考核和平时考核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探索和尝试包括课外实践、自愿者服务、爱心帮扶、红色之旅等在内的实践考核方式。以考试创新带动教学和学习创新,实现全过程育人。

四、《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融合点

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源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与财务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紧密相关,可行可及,便于开展“课程思政”,易于挖掘育人融合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与财政预算相融合。国家预算也称政府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体现国家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从预算原则、预算内容,到编制程序、调整程序、考核和监督程序等方面讲,无处不体现出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无处不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同时,我国预算总量的飞速增长,也有力地诠释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在课程“财政法律制度”章节可通过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展示和分析的形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如“大国重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预算支出等,开展“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强国梦、制度自信等思政教育内容,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进而激发学生爱国心、强国志、报国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会计职业道德相融合。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从事财务相关业务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品质和道德。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高度吻合。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章节时,要跳出会计职业范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升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目标。将“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财务工作的“爱”和“敬”,上升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大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崇敬”;将“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做假账的职业要求,上升为文明礼貌、自觉遵守的社会公德,诚实为人,守信处世的公民道德。坚守会计职业道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和约束自身的利益诉求,将外在的职业道德约束转变为内在的个人素养和修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环境氛围。

(三)法治教育与财经法规相融合。全面学习了解我国主要的财经法律法规内容,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懂法、守法、正确用法,是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课程财经法律法规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财政法律制度。受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所限,以往课堂教学多以法律条文解读、法律后果分析、各类应交税款的正确计算(税收法律制度章节)为主,而对于条文背后隐含的法治精神、具体事件折射出的法治观念等关注较少,课堂内容较为单调和枯燥。学生考前背,考后忘,教学效果较差。此部分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加大法治宣传和推进普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生活习惯,形成关注国家发展,关注民生大计的积极生活方式。课堂教学内容要综合考虑历史、现实、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不但要讲清楚法律允许做什么、规定如何做,还要讲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意义何在,即法治精神。实现即便法律条文具体内容已模糊或忘记,但法治的精神、守法的意识却已永驻心间。与此同时,要紧跟国家法治建设进程,把握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永立法治发展潮头。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会计岗位职责教育相融合。心动是伏笔,心动易诱发行动。现代企业中,财务工作连结生产经营各环节,财会人员联通内外各类人员,在内部管理、监督、考核、控制及外部沟通、交流、合作及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人员日常工作内容繁琐复杂且时常面对诱惑和压力,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或内心缺乏定力,势必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同时也会加大违法违规的潜在风险。开展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处事心态、沉稳的处事方法、敏捷的应变能力、健全的人格魅力等,对于财务人员至关重要。鉴于此,课程结合会计职业道德要求,在会计岗位职责、会计人员选拔等知识点处,以岗位体验、场景启发等的方式,适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合理恰当地管理个人情绪,严格有效地约束自我行为,巧妙精致地处理人际关系等对于财会人员工作、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师生同学关系做起,从评优评先等班级事务练起,在身边小事和生活点滴中培养和塑造坦然自若、镇定自如,积极向上、辩证分析的处世心态和处事能力。

部分课程思政融合点展示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票据史相融合。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伟大复兴,务必树立起由衷的文化自信。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近现代商业经济和经济学理论都产生于西方国家,后经过转折传入我国。所以很多商科学生的思维中,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一种“崇洋”和“自轻”心结。岂不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也饱含着商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智慧光芒。课程结合票据章节内容,以学史鉴今的庄重历史观,采用视频播放、影视剧回顾等轻松愉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客观地展现中国票据发展历程、解读中国票号精神的深远内涵,使其了解和感触到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及票据文化的源远流长,解开“崇洋”和“自轻”心结,从而树立商科学生的文化自信——现代票据虽然繁荣于欧洲,但在漫长的票据发展历程中,中国票据文化也同样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通过近现代中西方票据文化发展结局的对比分析,剖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制度原因、技术原因等,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理论,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争当民族复兴的“筑梦人”。

综上,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需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教育各方不余遗力的积极配合。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