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贯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2022-04-22 01:39金凤花曹华建
科技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金凤花 曹华建

摘 要:“中本贯通”作为一种给予中職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进一步提升自我的新途径,对完善我国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相对早期的部分贯通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等方面多角度比较,为更好地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建议。

关键词:中本贯通;应用型教育;培养模式

Abstract:As a new way for vocational students to upgrades themselves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the cut-through mode plays significant roles for improving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and send more high-quality and high-tech skilled personnel to our country.By analyzing different cut-through mode majors which attempted relatively early,compares from educational objectives,curriculum system,quality evaluation,etc.,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ut-through education system.

Keywords:cut-through mode;application-oriented education;education mode

一、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伴随着产业的升级,中职层面的职业教育培育出的基础劳动型工人,已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高级技能技术型人才,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尽管我国的大学数量很多,但企业需要的却是大量技能技术型人才,这一矛盾也导致了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为了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中本贯通”作为拓宽学生升学发展的新模式应运而生。“中本贯通”作为一种循序渐进地衔接中职层次到应用型本科的新型培养模式,是平衡人才结构、解决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实现“3+4>7”的有效途径。“中本贯通”多元化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符合现实的需求。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唯分数论的影响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同样也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先河。在平衡接受职业教育和接受高等教育人才比例的同时,亦推动了中职学生对本科学历的向往,刺激了中职学生学习深造的激情,而这也将促进更多的学生选择“中本贯通”这一升学路径。所以“中本贯通”对解决国家对人才结构需求的改变,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具有实际意义。然而这一模式带来新期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传统中职学生更多接受的是操作性技术,局限于微观的技能拥有,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较大的距离,本科院校开展“中本贯通”培养模式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尽管中职院校也对“中本贯通”班配备了优秀的师资、理论课时的倾向、技能培训的优化等,但融入本科的学习生活仍有较多挑战,与平行班相比所具备的实践操作优势,同时又有着与平行班相比所具备的理论课程弱势,如何将其优势体现出来,是各高校共同的期望目标。

“中本贯通”要求的是有效的衔接,而不是简单的拼凑,如何实现中职层次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合理有效的连接是个大问题。而不同专业对应工作领域的差异、课程学习的差异、技术要求的差异,为每个专业都配备一个特定的培养模式是和实际情况不符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中本贯通”的难度。本文通过分析“中本贯通”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差异,包括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体系的差异和质量评价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为完善“中本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而提供建议。

二、培养模式的差异

“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就业为目的的中职教育和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本科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满足国家、社会需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本位为目标,以专业为导向,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不同的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由于不同的专业,其就业的领域、学习的课程以及技能技术的难易有所不同,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亦有所差异。这里分析了“中本贯通”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课程体系的差异以及质量评价的差异。

(一)培养目标的差异

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各自的领域有关,确定培养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由中职院校与对应的本科院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应该展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不同专业服务的领域不同,培养的目标互有差异,一致的是为各行各业提供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符合国家开展“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交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轨道交通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练掌握轨道交通的控制运行原理,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能够胜任轨道交通的设备检测与维修、运营服务与人员组织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是石化化工领域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工艺操作技能,全面掌握化工装置的工作原理以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活跃在化工生产第一线的同时,亦需具备对化工车间各部门统筹管理的能力。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才,护理人才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德智体美劳”的高素质目标。护理人才的工作,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在熟练掌握护理学、人体医学等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系统掌握人文社科学、心理学也是必要的。对人的护理不光需要对人生理上的护理,还要包括心理上的护理[2]。

(二)课程体系的差异

课程体系的差异包括理论课程体系的差异和实践课程体系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共性是在中职层次注重基础课程的积累,所以中职层次的基础理论课时较多;而本科阶段则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实践课程的比例大大增加[3]。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有所差异,应该做到统筹安排、分段实施,使得中职、本科课程前后呼应,避免专业基础课程设置重复。课程体系的设置要符合“中本贯通”的要求,优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分配,注重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夯实,突出专业特点,拓宽服务范围。文化基础课程也应该做出对应调整,有所取舍,避免脱节,为后期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课程的设置也应当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呈现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的差异

理论的学习是开展实践的保障,通过对不必要的课程去繁就简,对专业课程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此培养的高级人才将作为复合型人才,拥有对行业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推动社会从制造向创造的改变。

不同专业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最明显的差异则是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模块的设置上,这里从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角度来分析不同专业的改变。交通工程专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轨道交通设备、轨道客运管理、轨道交通服务礼仪、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等课程,提高了对轨道交通组织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使得培养的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更多岗位,同时不同岗位间的配合也将更加得心应手[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增了HSEQ(健康、安全、环保和质量)等课程,这是对化工人才的综合性培养,亦是保护从事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全面健康长远的发展,能够独自扛起车间各部门协调绿色生产的大旗[5]。护理专业采用作用于医学教育的PBL(问题式学习),通过开展案例教学的情景课堂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依靠课堂上的理论学习、模拟操作等传统护理学的教学方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和临床见习的比例,如现场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与患者现场接触,从而直观地分析患者的病情[6]。

2.实践课程体系的差异

“中本贯通”开设的不同专业,对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需要充足的技能培训周期,以达到工学融合的目的。实践环节作为从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升华的纽带,在实践检验学生知识的牢固与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较早的时间较长地专注于某一领域,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飞跃。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实践,难在实践,特色也在于实践,如何设置实践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部分[7]。

由于不同专业的技术含量与难度有所差异,导致不同专业的实践环节有所不同。交通工程专业依据职业教育理念,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把握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动态,因地制宜,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标准,开展专业化的系统性实践。校内开设“列车运行课程设计”及“行车及调度模拟实训”等实践课程,在校外则进入工厂开展参观学习、顶岗等实践。通过校内与校外的结合训练,达到夯实交通工程专业的知识,技能操作熟能生巧的目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在中职层次是对化工岗位的基本操作进行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在应用型本科阶段则是对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人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护理专业在中职层次要熟悉基础的护理知识,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再通过本科阶段进行药理的明晰、护理专业素养的训练。护理专业的核心是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在增加实验课时的同时辅以临床见习,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实践的同步。不同专业在培养课程的设置上,符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熟练到精通,循序渐进,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同时增加了复合型课程,拓宽了就业面,丰富了知识广度。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差异

质量的保证要求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需要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制造一线中去,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知识[9]。中职与本科单位教师要做到资源共享,做到无缝交流的程度。学生实训的条件也该得以完善,考核评价标准也要相应提高。结合当地企业的需求、地方的特色,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不同专业间质量评价有所差异,其中最直观的评价便是职业资格证书。交通工程专业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都要求在中专阶段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到本科阶段获得高级职业证书。护理专业要求在中专阶段取得普通护理资格证,到本科阶段考得高级护理资格证。不同的专业学生培养的质量评价存在差异,轨道交通专业的质量评价里面包含专业技能的评价,同时服务质量也纳入了考核评价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则主要是对专业技能的测评;护理专业由于服务对象是人,使得专业技能与服务质量的评价同等重要。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根据专业技能和服务对象,制定合理的质量评价标准,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结语

随着“中本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一批“术业有专攻”的高质量人才将填补国家、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如今,“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不同专业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差异,不同专业各模块间的衔接标准亦有不同,甚至相同专业在不同院校之间开展“中本贯通”模式的差别也很明显。通过对不同专业之间的比较,探索“中本贯通”在不同专业间相通的框架标准,为其他技术技能专业的实践提供依据。尽管这些专业的从业领域不同,但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体系是相似,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和适应技能培养和提升的阶段。结合不同学科领域对人才需求的差异,“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体现出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型人才的共性,而且也要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多元可操作的质量评价标准、灵活贯通的课程衔接平台。随着“中本贯通”实践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被社会认可的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菁.3+4中职—本科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32):107-108.

[2]赵春善,高玲.“3+4”中职—本科护理专业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241.

[3]杨吴伟.“3+4”中职与本科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丽水学院学报,2021,43(04):125-128.

[4]杨彬,周文霞,吴志琼.轨道交通类专业“中本贯通”课程衔接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7,16(12):3-7.

[5]胡晓钧,陈桂娥,毛海舫,叶静,盛晓东,严小丽.“3+4”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17,34(03):40-43.

[6]王巖梅,张翠娣,邸英莲.护理专业中职—应用本科贯通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7):72-74.

[7]刘建波.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会计学专业“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5,15(05):96-98.

[8]寇祥亮.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下“3+4”中职—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9):80.

[9]侯亚云.刍议服装专业中职与本科“3+4”模式分段培养与衔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C20075基于上海自贸区需求的商科专业“中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上海电机学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与逆向物流优化)”

作者简介:金凤花(1982— ),女,朝鲜族,黑龙江鹤岗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物流发展、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曹华建(1997— ),男,汉族,江苏兴化人,硕士,研究方向:能源动力系统运行与优化。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