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兵 李文杰
1、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必要性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的通知中强调,“坚持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推进建设,强化公共服务体系、体育健身设施、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了满足群众健身的需要,各地区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建设中大型的体育场馆为民众使用,但是体育场馆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普及程度还不高,现阶段还有很多地区不能达到这个水平,就只能依赖高校的体育场馆进行锻炼,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对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提出革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现状
2.1高校体育场馆的模式和特点
高校自主管理模式、承包经营管理模式、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化经营模式四大类,不同场馆的经营模式不同,开放的对象也不同,也能看出其是否以盈利为主。其中,自主管理模式通常存在于经济欠发达或者场馆建设多年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其优势不可否认,为高校提供上课和锻炼的的场地,便于教师使用场地,可不必要减少手续[1];另一方面,在校内需要得到满足后可调节资源与校外共享。
2.2高校体育馆存在的普遍问题
2.2.1高校体育馆为消费者提供的能力不足
高校体育馆的有偿开放是弥补经济的一种有效的举措,此方法吸纳资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育场馆的巨额支出。但学校在开放时不区分师生和校外人士,一定程度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学校的服务还处于被动模式,消费者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在一些较为危险的项目上缺乏专业的指导,消费者只能自己摸索,存在较大的隐患。
2.1.2高校体育场馆的供需能力不足
高校体育场馆在利用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一些体育场馆闲置了宝贵的资源,只能在一定情况下开放,平时不开放,担忧场地器材损坏,担忧管理工作等;而一些高校存在一部分的体育场馆供不应求,一部分场馆则寥寥数人,担忧经济负担重,最后干脆不开放。体育场馆资源利用不当,出现体育场馆不能用、不够用的情况,[2]想进行体育场馆重建又资金不足的局面。另外,高校场馆体育管理机制的原因,部分体育场馆部分非假期开放时间有限,在假期又闲置不开放,无法满足师生和社会人员对体育场馆的需求。
2.1.3高校体育场馆使用者思想素质低
由于高校体育场馆属于公家财产,由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各种资源都是属于“公家财产”,以致很多场地器材使用者,都不太重视体育场馆内的资源,更有甚者存在“我交了钱,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思想,虽说并没有恶意损坏场地设施,但普遍存在系列陋习。譬如:使用水龙头后不关闭、上厕所不冲水、带食物进场馆、垃圾随地扔等等[3],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给管理工作带来负担,影响了场馆管理质量的提高。
3.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3.1更新开放管理的理念
政府和高校正在加大体育场馆的建设,经费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仅仅依靠外部物质的增加,无法解决问题开放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能否跟随着社会发展和场地设施与管理人员的更新而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高校需结合自身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创新管理模式,围绕“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别让自身性质“变了味”[4],确保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以有质量地提高服务。重视信息的反馈,充分考虑消费者提出的建议,听取使用者关于服务方面的问题。改革管理团队,体育场馆的管理团队是运营的核心,建立合格的体育场馆管理团队是前提,改变管理人员思想是根本条件,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要从工作作风上改变消极、落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消费者的服务工作是重要的环节,但管理的过程是最核心的,对高校来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平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受教育的社会实践过程。发挥教育功能,现阶段高校体育场馆不能是提供活动场所给予消费者身心发展,还应担任教育的义务,发挥教育的功能,提升场馆使用者的思想觉悟和规范场馆使用者的行为,从根本帮助群众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接轨。
3.2经济管理的多样化
高校应该在自身得到满足的条件下应补充资金,拓宽经济来源,减少支出负担,如果只等財政拨款只会坐吃山空,应提高自身“造血”功能,为进一步优化或扩建体育场馆奠定经济基础。在实行对校内低收费或不收费开放的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服务除了收取一定场地租金外,还可以丰富体育场馆的活动内容,提高名气,达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消费者消费;举行赛事,对外拉赞助,出租广告位;购买有偿服务等途径提高收入,这些举措均可通过学生管理人员来完成[5]。
3.3优化资源利用空间
拓展体育场馆闲置资源,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利用率是新时期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绿色环保的一大措施。体育场馆管理者应有效整合闲置资源和通过各种途径来扩大体育场馆的曝光率和宣传力度,让大众知晓闲置体育资源的优势与多元化功能。同时,也可以通过联合举办多种大型活动与赛事来吸引大众兴趣,进而实现提高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6]。
4、结论与建议
4.1立足于“育人为本”
种种改进措施不单单只是为高校自身的建设而建设,终究到底仍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大众,应立足于“育人为本”的角度进行创新,才不会丢失高校本身存在的意义。在组建学生管理团队时,需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对开放管理工作和学生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指导,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提高服务的质量,逐渐倾向专业化发展。
4.2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通过建立管理团队激励机制,可以提高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提升服务水平。奖励不仅是物质上的奖励,也是精神上的动力从高校自身特点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体育场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管理人员和消费者进行管理和规范,充分考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避免强制性实施,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在满足高校自身所需后,利用体育场馆自身的特点,借助“以场养场,以馆养馆”的策略,拓宽收入途径,为进一步建设奠定基础。但无论采用何种途径,体育场馆都要建立起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孙丽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与优化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462+464.
[2]刘大明,丁方凯,李春月.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运作的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03):16-18.
[3]何伟.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促进全民健身运动[J].教育与职业,2013(19):7.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3.19.053.
[4]柏海平,王进选.优化高校体育场所与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关系[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08):36+57.
[5]田友良.地市高校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的困境与消解[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1):125-126.
[6]何芳雄.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与利用分析[J].职业圈,2007(24):72-73.
作者简介:杨永兵,1995一,男,汉,四川自贡,研究生在读,运动与健康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