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郑凭
广东潮汕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一站,与东南亚、西亚发生密切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活跃的潮汕海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岭南文化与海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以1860年开埠为起点,汕头这一新兴的近代化城市在南中国海岸迅速崛起,成为遐迩闻名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大商埠和华南民族工业基地。据饶宗颐先生的《潮州志》记载,“(汕头)舟车云集,商旅辐辏,内则惠梅二州、赣南七县、闽南八县资为挹注,外则握南洋贸易之枢纽”,是华南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汕头牢牢掌握与东南亚、南亚、英、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据汕头海关统计,1860年从汕头口岸进出口的货物价值合计6176293银元,到1930年则达到了108879407关平两[1]。到1933年,进出汕头的轮船达到4478艘,总吨位675万多吨;港口吞吐量占全国港口货运量的8.76%,仅次于上海、广州居全国第三位[2]。由于“得风气之先”,汕头成为中国最早受西方影响和接受西方文明的城市之一。西式建筑、电影、饮食、服饰等文化纷纷登陆汕头、深入潮汕,尤其是活跃的华侨投资极大地推动了近代汕头的建筑发展。工商业的蓬勃兴盛,为城市建设准备了资金和条件。在城市规划和建筑方面,汕头市以小公园为中心呈放射状做道路布局,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新建4000余栋楼房,形成我国最大的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群,是拥有3500家商号的南中国繁华商业城市[3]。可以说,西洋文化和海洋文化对汕头近代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汕头近代西洋建筑文化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给国际建筑思潮影响下的当代新地域性建筑的生存与发展以较大的启迪。
汕头近代西洋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主要表现是展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从接触、碰撞到融会、创新的历史过程,突出体现了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特征。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如何寻求近代西洋建筑①的保护和文化传承,不同城市不同时期也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汕头礐石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汕头礐石”)的近代西洋建筑是汕头开埠文化重要的组成内容,是能从多方位展现汕头近代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如何保护和活化上述现存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近代西洋建筑,不仅是汕头城市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新的机遇,也是对近代西洋建筑保护和活化新的思考。因此,汕头不仅要对小公园等老城区进行保护,还必须将妈屿岛、礐石纳入其中,这样才能体现出对汕头城市发展脉络完整的理解[4]。本研究以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活化为例,从西洋近代建筑的历史、风格特征以及利用现状等角度,分析这些西洋近代建筑保护和活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为西洋近代建筑保护与活化提供建议与对策。
汕头礐石风景区建立于1958年,面积约20.77平方千米,不仅是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潮汕地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图1)。汕头礐石英文的读音“Kakchio”来自当地方言,“礐”字既有巍峨巨石之形,且有海浪击石之声[5]。该旅游景区不但享有海蚀以及花岗岩球状为特征的山丘型地貌自然资源[6],还拥有许多艺术价值高、代表性强、风格多样的西洋近代建筑。
追溯历史,中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于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确定在汕头设立潮海关,选址定于“沙汕头”这个小渔村,这与当时汕头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关[7]。恩格斯在同年的《俄罗斯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南京条约》订立以前,世界各国已经能够买到茶叶和丝;在这个条约订立以后,开放五个口岸的作用是使广州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口岸几乎都没有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点重要作用的口岸却不属于上述五个口岸”[8]。西方国家早期在选择汕头作为对中国贸易的重要口岸时,把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的起点设在了与汕头一湾之隔对岸的礐石。
汕头礐石的西洋近代建筑见证了汕头开埠100多年来的历史。汕头曾有多达14国外交领事机构驻扎[9],汕头礐石濒临港口码头,19世纪外国人就在此建领事馆、开工厂和公司、开设西式医院和学校等,因此留下许多具有欧陆风格的西洋近代建筑群(图2)。据不完全统计,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汕头礐石尚存的西洋近代建筑(含受西洋近代建筑影响明显的建筑)依然有25处之多,但截至2021年,大约只有12处。
图2 20世纪30年代汕头礐石海旁路主要西洋建筑群(图片来源:明信片)②
现今我国大地上所遗存的西洋近代建筑,将东西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近代的荣辱变迁,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特定的历史风貌[10]。笔者通过文本分析、对比归纳、实地考察、体验拍摄等不同方式,收集现存和已遗失的西洋近代建筑的主要资料,并对一些汕头礐石原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发现汕头礐石现保存相对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和较突出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价值的西洋近代建筑主要有5处(表1)。
表1 汕头礐石近代典型西洋近代建筑和主要特色
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建设时间从19世纪的60年代至20世纪的30年代,用途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不仅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建筑艺术代表性,呈现出外廊式、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中西合璧、早期现代主义等风格和特色(表1)。
1.历史价值。建筑积淀了人类的情感与文化,承载了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痕迹和人们的悲欢离合[11]。景观作为政治与文化的手段,不但是社会关系的载体,也是解读空间文化、政治的重要途径[12]。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是记载汕头近代城市发展轨迹最具象征的历史建筑之一,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寓意。例如原英国领事馆(图3-1)始建于1865年③,经历了汕头开埠和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总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10平方米,包括主楼、附楼和后花园[13],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在中国最早开设的领事馆之一。1860年,美国在汕头的妈屿岛开设领事馆,后迁至汕头礐石[4],期间曾一度停办,复办后迁入汕头市区[14],但原建筑现均已拆除。英国领事馆旧址经历的时间最长、历史沿革相对完整,历年来维护也比较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62年,我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将该建筑收回④。2019年4月该建筑主体范围正式列为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同年重新修缮⑤。再如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图3-2)始建于1889年,由一栋两层红砖结构的主楼以及开阔的观景平台构成[13],经历了旧中国外贸关税沦失和中国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英勇斗争的过程,历史价值十分突出。2019年10月,该建筑与位于汕头海关路的潮海关钟楼旧址同列为国家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⑥。
图3-1 原英国领事馆(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3-2 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2.文化价值。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也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姿的建筑样式、多彩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建筑文脉,构成了我国西洋近代建筑文化景观颇具意义的一部分。建筑景观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对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图3-3),该建筑完整高度约10米,炫目的金黄色墙面古色古香[13],不但具有较高的建筑文化价值,而且有助于了解近代西方经济对汕头发展的影响。该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曾一度作为新中国驻汕海军保护海防前线的保障与指挥场所,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首次海上反侵略作战——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的光荣历程[15],对我国迈向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具有较强的文化意义。再如原礐光中学西讲堂(俗称“七一”楼,图3-5)始建于1919年,原为美国基督教浸信会创建,1927年由礐石中学和正光女学合并而成[13],是汕头近代文化教育发展的代表之一,对研究汕头近代教育的形成同样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该建筑基本保留了原貌,三层花岗岩结构坚毅宏大,具有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和简化古典主义倾向,西方古典建筑特征的三段式立面明显。
图3-3 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3-4 基督教礐石堂(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图3-5 原礐光中学西讲堂(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艺术价值。许多西洋近代建筑本身就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其造型风格、内部空间布局和装饰陈设足以使人们在情感上获得愉悦[11]。例如原英国领事馆(图3-1)为瓦木歇山顶造型,主楼及副楼四周的内廊为巴洛克(Ba⁃roque)拱圈外形[14]。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图3-2)为外廊式风格,由一栋两层红砖结构的主楼以及观景平台构成;外廊是一条连续性的环内室半圆式大拱券顶走廊,红砖外墙和拱顶排列着整齐的走廊大窗,从每个拱券顶外廊(图4-1)向南望去,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画[13]。再如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图3-3)是一座新古典连续性拱圈外廊式风格的建筑,一楼为拱圈外廊,二楼为方形外廊,简洁的塔什干柱式(Tuscan order)中的券柱(图4-2)优雅自然。以基督教礐石堂(图3-4)为例,该建筑建成于1930年,不仅包含了中华传统的建筑特色,又吸纳了西方教堂的艺术风格,2019年升级为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3];教堂三层中式屋顶和正门六根廊柱设计是典型岭南建筑风格,建筑窗户和门框为罗马式(Romanesque)半圆拱形风格(图4-3),艺术造诣突出;教堂顶部是我国传统的重檐歇屋顶,顶上铺设绿色琉璃瓦,配以斗拱飞檐;主体结构及门廊风格也是采用古典柱式,三个纯西式落地式构造的石框拱形门;建筑外墙用本地所产的花岗岩凿成的石条砌成,加上高耸坚实的壁柱[16](图4-3),给人以空间上的遐想。
图4-1 拱券式外廊(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4-2 塔什干柱式(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4-3 罗马式门窗[16](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4.科学价值。建筑遗产的科学价值是指这些建筑在规划、设计、营造等方面所展示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17]。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科学价值是当时西方建筑技术在我国近代建筑运用中的一种具体体现,尤其在建筑规划的设计和营造材料的使用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多样性,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风貌。例如原英国领事馆、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在建筑技术方面采用砖石墙体承重取代木柱承重[18]。20世纪初期,世界新型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出现为我国西洋近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原太古洋行海员楼,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与上述两座以砖木石为主的建筑具有较大的区别,不但提高了建筑的承载强度,而且降低了材料的成本。纵观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规整,这些建筑在选址上多考虑交通的通达性,例如原英国领事馆、原太古洋行海员楼依岸而建、靠近码头,进出港湾和市区便利。由于南方地理条件与气候特点的影响,加上近海湾,原英国领事馆、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名为三层,实为两层,第一层采用石板架空;原英国领事馆的架空石板还采用了当地花岗岩材料,既基础坚固,又可以起到隔热、防潮、防洪、防海水倒灌等不同作用,而门窗设计多采用落地式的百叶窗,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冬暖夏凉。这些建筑特点对现代建筑的结构设计依然具有许多启示,例如现在高层建筑一楼常见的架空层。上述西洋近代建筑在特定的环境下不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而且对研究我国西洋近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演变都具有突出的参考价值。
5.开发价值。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主要分布在两个聚集的范围内,第一层可开发的范围是以礐石海旁路的原英国领事馆为中心,包括其后侧的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左侧的原太古洋行海员楼。这三栋主建筑是保护比较完整的代表性建筑,可开发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较高。上述5处建筑可率先进行旅游开发的两处是原英国领事馆和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特色明显、位置优越,关键是产权关系单一、可开放度较高,前者为政府直管、后者为海关所属,而且两栋建筑在2019年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强的法律基础。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在20世纪90年代后一度曾作为驻汕海军的招待所,虽然产权关系相对复杂,但现已无特殊用途,且封闭闲置,可统筹考虑、争取纳入保护和活化的范围。第二层可开发的范围是以小礐石东的基督教礐石堂为中心,包括其东南侧的原礐光中学西讲堂。该两座建筑的文化与艺术价值较高,尤其是基督教礐石堂的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风格十分突出。原礐光中学西讲堂虽然位于现汕头金山中学校区范围内,但距离汕头礐石近,游览参观便利。
西洋近代建筑作为人类宝贵的共同遗产,既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可开发的旅游资源。由于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团体或个体对西洋近代建筑的诉求不同,对这些建筑的去留态度以及保护行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致使其现状的截然不同。
与国内众多西洋近代建筑相似,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面临着在保护和开发中诸多共性的问题,还处于一种闲置或半封闭的状态,无法成为旅游的主要景点。游客既无法接近这些建筑,也无从了解这些西洋近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体验其艺术的韵味。例如原英国领事馆旧址,虽然该建筑主体范围2019年重新修缮,但也暂未能对外开放。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由于长期缺乏可进一步活化利用的方案,现仍暂由汕头市明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代管。2019年该历史建筑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名录,为其保护与活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如何开发,目前也暂无公开的方案。再如基督教礐石堂和原礐光中学西讲堂,目前也均未能对外开放。
1.对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活化缺乏完整的认识。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才能在当今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9]。过去人们对西洋近代建筑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还缺乏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把这些建筑作为历史文化风貌区(街区)或优秀历史建筑的一部分。虽然西洋近代建筑在国内各地区分布和影响广泛[10],但也只有一些主要城市如厦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相继制定了与西洋近代建筑保护相关的地方法规[20]。其中,较早进行地方立法的城市是厦门,广州、汕头在制定相关的保护条例方面相对延后了约10年(表2),这说明不同城市在西洋近代建筑保护的文化认知上还存在时间差异。从另一视角来看,如何认识西洋近代建筑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作用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也是保护与活化理论的重要基础。2017年7月8日,厦门的鼓浪屿全岛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鼓浪屿申遗的成功与该市长期致力于中外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文化自觉分不开,也为中外多元文化的融合,尤其对我国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⑦。在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方面,虽然2014年4月汕头也以立法的方式制定了《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⑧,对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外溢作用,但从法律的角度看,新条例仅限于市区的小公园范围,而汕头近代开埠的发展脉络很广,例如妈屿岛、礐石等[4],所以上述条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扩大和明确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
表2 各主要城市与西洋近代建筑保护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保护办法
2.各种内外经济因素致使西洋近代建筑拆毁、改建。工业化带来生产、生活、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文物建筑的保护也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与文物建筑的保护产生矛盾[21]。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以GDP为单一发展衡量指标的理念对西洋近代建筑的去存也产生了很大的偏差,例如位于礐石海旁路的原英美德记洋行(Bradley&Co.)建筑及其附属建筑大约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22],西式风格突出,颇具规模和范围,但在20世纪90年代因某单位重建的需要而拆除。此外,由于国内建筑遗产保护与活化模式又尚未形成或不成熟,其保护资金长期主要依赖各级政府支持,但政府财政缺口较大[10],加上土地经济等巨大诱因,致使国内许多西洋近代建筑严重缺乏保护。据前文所述,截至2021年3月,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尚存的大约剩12处,保存相对完整和具有代表性以及可考的主要建筑有5处,而且这5处经典西洋近代建筑也是目前亟须保护和活化的历史建筑(表1)。除上述各种导致西洋近代建筑衰败的原因外,一些西洋近代建筑也经多层改建或扩建,难寻原貌,例如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原为双庑殿瓦顶,但20世纪80年代改造成平顶式,降低了建筑的西洋特点、整体的立体感和美感。原英国汇丰银行旧址(图5-2),该建筑是一座外廊式风格的双层城堡式建筑,但在21世纪初,也是在某机构改建宿舍的利益因素驱动下,最终没能逃避被拆毁的结局。
图5-1 医生顶10号旧址(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5-2 原汇丰银行礐石楼(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3.产权与使用权的保护关系以及保护方式缺乏创新性。由于不同时期西洋近代建筑的使用单位更替频繁,但又无完善的保护制度和发展规划,西洋近代建筑不但缺乏产权与使用权保护关系上的创新,也缺乏建筑保护方式上的创新。例如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的产权和使用权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后的不同阶段一直随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需要不断转变。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军管会接管,20世纪70年代后交驻汕海军使用,中期交汕头地区戏曲学校,后再次交给驻汕海军,20世纪80年代后归还地方海关管辖。该建筑2009年曾一度租借给汕头明园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开发使用,重新装修后命名为“明园山庄”,作为一处文化交流场所,虽然是产权和使用权在保护关系上的一种创新尝试,但也未能完全向公众开放。
由于特定历史条件,大量西洋近代建筑已难以适应现代建筑环境的要求,但保护技术的创新又缺乏活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17],既无法做到修旧如旧,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也未能与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情感价值的保留和延续相一致[23]。例如原礐光中学西讲堂原为花岗岩的外墙,修缮时却采用贴瓷片的方式,失去了建筑的原真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力度的加大,虽然一些西洋近代建筑已不能公然拆毁,但这些建筑在无可保护与活化的方案下,加上产权和使用权混淆或不清,既无维修资金的支持,又缺乏保护关系的创新,可能无奈地走向衰败。例如现礐石医生顶10号旧址(原德国医生住所,图5-1),是一座典型外廊式的双层砖木结构建筑,历史悠久,依山望海,曾作为近代西方医院在汕头礐石区内活动的代表建筑之一,但现已成为危楼,或将面临拆毁。
从过往的被动式到新时期的主动式、理性式、渐进式,我国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活化经历了不同的认识阶段。从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开发价值以及保护和活化现状的视角,本研究提出以文旅融合为基础的四种保护与活化路径:
文旅融合是指一种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色的保护和活化方式。建筑素有“石头的史书”和“凝固的音乐”之称,西洋近代建筑是城市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传统建筑风貌和鲜明个性,其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所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后劲[24]。文旅融合最大的障碍在于人们用现代的时间模式去探寻历史的空间意义所造成的供求错位[25]。高质型的文旅融合的难点在于能否使旅游者情感触动、深度体验、思想启发,并具有文化内涵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三元一体和效益均衡的获取方式。西洋近代建筑的文旅融合是以活化为经济引擎,争取政府给予保护和活化政策上的扶持,如资金、土地、技术、人员以及税收等,形成各相关主体在西洋近代建筑保护和活化中获益的一种开发模式。引入文旅融合是西洋近代建筑保护和活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原英国领事馆,修缮后在保留原貌与内部结构的基础上,建议转建为汕头开埠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可以利用充足的室内空间增设一些高级的会展厅,提高西洋近代建筑对社会文化的贡献率。新景区的西洋近代建筑可以结合现代信息和光感技术,展示英、美早期拍摄的有关汕头商埠风貌与文化的珍贵影视,通过智慧旅游功能,让旅游者深度体验一座近代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变迁和影响。此外,针对诸多西洋近代建筑高墙林立、游人禁入的问题,建议将新景点设计成一种具有公园式、园林式、开放型的景区,方便游客游览和居民休闲,搞活和带动城市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政府主导就是以政府为指导方向、社会共同参与的一种保护和活化方式。法国早在1897年就通过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首次规定了保护文物建筑属于公共事业,政府应该给予干预。有关文物保护的国际公约如《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等都对政府在文物保护中应承担的职责做了规定[26]。所以,提升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各级政府要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坚持对西洋近代建筑保护的指导方向,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和活化机制。在政府指导下,鼓励社会参与,引入以公益为主并具有商业双重性质的开发模式是保护和活化西洋建筑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表明,当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西洋近代建筑的所有者、建筑资产的使用者或利用者各方都认识到西洋近代建筑所拥有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时,就会关注这些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建议结合即将在汕头举办的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契机广做宣传,加快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媒体,打造“百载商埠”新的文化形象。所以,对于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现状应尽早进行调查和评估,重点、有序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争取早日对社会公众开放。
产权创新是指创新产权与使用权的一种保护和活化方式。由于不同西洋近代建筑的价值、历史沿革和隶属关系各不相同,许多重要的西洋近代建筑产权关系复杂、多变,并且重叠模糊,所以探索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三权”分离与相互监督的体制是创新西洋近代建筑保护与活化的制度基础。例如原潮海关副税务司公馆曾一度租借给某文化艺术公司开发使用,虽然这种开发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说是一种完美的保育方式,但客观上对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还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不过,原有的保育模式是封闭式的,随着该西洋近代建筑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下一步如何开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理顺产权或使用权、腾退置换的方式,成功的案例有哈尔滨南岗博物馆、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10],可由政府重新划出一些土地或相应的资源给原产权或使用权单位,把该西洋近代建筑的使用权交由相关景区管理部门统一保护和开发,建设成一处具有中外文化特色的艺术馆。由于该建筑依山而建,海湾景色一览无余,建议增设和提升观景的功能,让旅游者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美丽的湾景、山景、石景、湖景等。再如原太古洋行海员楼,该建筑现也是封闭闲置,也可采用上述产权和使用权创新的方式,建议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积极协商,签订长期的保护协议,资金由政府支持,改建为一座以军事题材为主展现新中国海军光辉历史的纪念馆,彰显人民海军“八六海战”“西沙海战”等英勇事迹,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热情。西洋建筑的保护和活化不但需要高层次的战略改革,而且在建筑的产权和使用权的结合方面要多维度创新,尤其要处理好西洋近代建筑保护和活化长期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保的保护与活化是不违背生态效益下的一种具有社会营销导向的开发方式。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塑造了当地人们特定的行为习俗和性格特点,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但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随着外界因素的不断介入,就可能使这种文化特色褪色,并逐渐消失[27]。西洋近代建筑的生态效益就是把自然生态环境与建筑的人文环境有机融为一体。由于城镇建设的加快,加之城市规划的不科学与非完整因素,许多西洋近代建筑宛如大海中漂流的孤舟,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相隔离,成为互不兼容的陌生主体,无法体现出这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共生与发展,例如与原英国领事馆建筑相互衬托并作为礐石景区标志性景观之一的“龙珠石”⑨(图5-3),如今几乎被各种茂密的植被所遮蔽,无法真正展现出西洋近代建筑与海湾、奇石、青山相融一体的意境。生态环保不是让西洋近代建筑变成孤岛,而是使之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释放出这些建筑的内生动力。例如原太古洋行海员楼前庭早期植有两棵椰树,其中一棵生长成材,与西洋近代建筑相映,构成一处亚热带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却在20世纪70年代因台风而损毁,之后再未添植新的树种。所以,生态环保型的保护与活化并非对生态环境的不作为,而是要科学、文化和艺术地把这些具有特色的西洋近代建筑与整体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和活化西洋近代建筑成为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的最好平台,例如可以在新设计景区的建筑走廊内开设一些专区、专栏,通过智能体验的方式,积极宣传垃圾回收的分类方法等环保知识。
图5-3 龙珠石(见右一,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与活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新时期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再认知。西洋近代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资源,然而,由于思想、经济和创新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尤其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我国许多优秀的西洋近代建筑频遭拆毁,汕头礐石过往大量保护不到位的西洋近代建筑也仅仅是上述现象中的一个缩影而已。汕头礐石西洋近代建筑的保护和活化目前还处在初建阶段,任务艰巨。虽然这些西洋近代建筑的旅游活化率还很低,但亦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逐渐意识到西洋近代建筑对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品牌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保护和活化理念上的重要转变。建议在理念的转变的基础上,根据西洋近代建筑的类型、特征和性质,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采取不同路径的保护和活化模式,让这些沉淀已久的西洋近代建筑早日恢复时代魅力,为新时期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再添新姿。
注释:
①参见肖星等的定义和判别标准,我国现存的西洋近代建筑是指1840—1949年期间(澳门的时间更早一些)在旧中国大地上所建造,至今仍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典型的西方风格,充满异国情调,能够反映城市发展轨迹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西洋建筑古典特征的三个主要构件分别是:柱式;立面的横、纵三段式分割;雕刻与山花。
②参见“潮声依旧”汕头开埠160周年专辑《明信片上的礐石历史建筑》之二,选自1931年从汕头寄出的照片版明信片,该相片清晰展示了位于汕头礐石海旁路上的西洋建筑群。
③英国在汕头礐石设立领事馆第一代建筑始建于1865年,参见美国国家档案馆巴特福洋行家族档案。现原英国领事馆建筑(图3-1)为第二代建筑,根据现存建筑奠基基石的图片记载建筑时间为1887年。
④参见《百年洋楼:原英国领事馆亟待修葺保护》,载汕头旅游网的博客,2015年1月3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898fb00102vp7t.html。
⑤参见《见证汕头开埠历史!英国领事署旧址主体建筑修缮完工》,载汕头日报网,2021年3月17日,https://www.sohu.com/a/456042939_120214184。
⑥参见《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9年10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10/16/con⁃tent_5440577.htm。
⑦参见《厦门鼓浪屿:中外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见证》,载人民网,2021年7月12日,http://fj.people.com.cn/n2/2021/0712/c181466-34816400.html。
⑧参见《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6月1日起实施》,载汕头人民政府网,2014年4月25日,https://www.shantou.gov.cn/cnst/jdhy/zcjd/content/post_1357907.html。
⑨参见5-3相片右一花岗岩巨石与巨石上的单体岩石,左前建筑为原英国领事馆。照片选自“潮声依旧”汕头开埠160周年专辑《明信片上的礐石历史建筑》之二,大约摄于19世纪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