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数据的老年人口密度与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匹配研究
——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

2022-04-21 09:32:50唐瑞雪
城市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青羊区服务设施街道

■唐瑞雪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根据最新出炉的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升至13.50%。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标准,将老龄化的社会进一步细分为“老龄化社会”“老龄社会”“超老龄社会”,分别是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14%和20%。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在2035年将突破20%,步入超老龄社会[1-2]。这也就意味我们面临着向老龄社会转型的挑战,而这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也就是说,未来居家养老是最多的一种养老模式,而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步入老龄化社会,有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的特点,这导致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养老设施配套仍处在发展初期。要打造适老化居住环境,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需要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娱、学等多方面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让老年人更无障碍地融入社会生活[3-4]。

近几年,运用地理空间数据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规划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范式。POI(Point of Interest)也被称为信息点,可将医疗、购物、教育、交通站点等各种地理实体抽象化为点,直接与GIS、GPS等技术无缝对接,从而快速高效地反映某一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和空间结构[5]。因此,作为便于获取的开源数据,近年我国学者也通过利用POI等地理空间数据对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布局相关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李吉英等通过GIS分析基础设施的分布情况为老龄化社区的选址提供依据[6];程敏、崔晓以上海虹口区为例基于改进免疫算法和GIS技术对现有养老机构在空间分布和规模配置上的合理性进行分析[7];陈路松等利用POI数据对成都市中心城区养老机构空间分布的区域、规模、交通可达性、医疗配置等展开研究[8];王红等运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权重法结合GIS对养老设施区位选择适宜性进行评价[9]。

总体而言,老年服务设施的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中,对老年人口密度与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的匹配关系上涉及较少。因此,为更有效、科学地规划和建设养老设施,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类养老模式下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需求,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得出街道级的老年人口分布数据,结合各类老年服务设施的POI数据,尝试从规划层面通过研究老年人口密度与老年服务设施的匹配情况,探讨优化策略,以期对未来老年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布局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

成都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各项城市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在医疗水平方面拥有以华西医院为代表的近20家三甲医院,对于很多老年人来说是一个适宜养老的城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成都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10],与国家整体老龄化率比较接近。国内已有的研究发现,老龄化人口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和远郊农村区[11]。这一现象与成都市的情况也比较相符,市中心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等5个城区整体聚集的老年人口比周边新区多(表1)。在《成都市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出台后,中心区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建设,整体的基础设施及养老设施已比较完善。本文以青羊区为研究对象,其下辖12个街道共67个社区,全区常住人口955954人,0~14岁人口为132837人,占13.90%;15~59岁人口为641889人,占67.15%;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1228人,占18.95%,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34256人,占14.04%(表2)。

表1 成都市中心城区人口年龄结构

表2 成都市青羊区各街道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成都市青羊区范围内老年人口分布密集度与老年人日常生活相关服务设施空间匹配情况为研究内容。首先,确定辖区内12个街道为主要研究范围(图1),通过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及路网数据分析得到老年人口空间聚集情况。其次,将获取的服务设施POI数据导入ArcGIS投影到地图中,通过缓冲区功能表示各类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将各项数据进行叠加后,分析得出老年人生活圈范围内各类服务设施与老年人口分布密度的匹配情况。最后,发现设施覆盖稀缺区域以及是否存在区域设施过度集中布局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探讨布局现存问题并从规划层面提出应对策略。

图1 研究区域范围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研究中,老年人口数据来源于成都市青羊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主要包含青羊区各街道人口总数、年龄结构等;地图矢量数据通过Open Street Map开源地图平台获取,经过ArcGIS处理后获得成都市青羊区街道边界及路网数据;相关设施数据主要包括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养老院、托老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设施(综合医院、社区卫生站、诊所)、休闲娱乐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公园)、科教文化设施(老年大学)等。数据通过POI相关软件接口高德地图API采集获得,将采集数据进行分类及去重处理后导入ArcGIS,经过坐标纠偏统一为WGS84地理坐标系。

三、青羊区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现状及问题

(一)青羊区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现状

通过“七普”数据,细化到青羊区12个街道(表3)。60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25%的1个,占比20%~25%的5个,15%~20%的4个,低于15%的2个,而街道中60岁以上老人超过1万人的占了10个,其中2个街道有超过2万老年人口。整体来说,青羊区作为成都市5个老城区之一,老年人口占比比较高。

表3 成都市青羊区老年人口数据

将Open Street Map中的地图数据进行处理后,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将区域内目前占地范围较大的工业区、未开发区、产业基地等在地图相应位置标出。可以看出,靠近城市中心区的街道老龄化率整体较高,最高的草堂街道为26.11%。中心区的草市街街道、西御河街道、少城街道、草堂街道、府南街道等5个街道区域面积较小,住宅也多是老旧小区,因此老年人较为集中,老龄化率都在20%以上。市中心区向外的光华街道、金沙街道、蔡桥街道、苏坡街道多为新建楼盘,作为年轻人的首套房、中年人的改善性住房或者投资性住房,老龄化率较低。其中,相比开发建设较早的光华街道、金沙街道,蔡桥街道和苏坡街道的部分区域还在开发中,旧住户迁出,而各项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因此区域内老龄化率均在15%以下[12]。剩下三个街道,以工业区为主,虽然街道面积比较大,但人口密度不高,文家街道和康河街道虽然老龄化率在15%~20%,但两个街道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研究范围内仅有的两个低于1万人的街道,分别是4173人和5677人,而黄田坝街道是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所在地,街道内有很多退休职工,因此黄田坝街道的老龄化率为23.96%,比周边街道偏高(图2)。

图2 成都市青羊区街道老年人口密度分布

研究范围内各街道的老年人口整体分布趋势由市中心向外减少,部分含老厂区职工住房的街道老年人口相对聚集。

(二)老年服务设施服务覆盖范围

本次研究的老年服务设施主要指在生活圈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参考2018年实行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生活圈的分级方式,按居民在合理的步行距离内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分为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与之对应的步行距离分别是800~1000米、500米、300米。在社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得出居民对于周边服务设施愿意付出的时间成本根据设施类别的不同也有所差异[13],以此为基础,参考规划中各类服务设施服务半径及《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中的配建指标,将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服务设施按照300米、500米、1000米三个服务半径进行分类(表4)。

表4 配套服务设施对应服务半径

(三)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密度匹配度分析

1.养老服务设施

研究中的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分为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两大类,目前国家采取“9073”养老模式,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为主,但对于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部分失能老人,社会化养老设施也非常有必要,随着对于“全龄友好”的深入研究,很多针对老年人心理的研究都表明,要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不光要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要满足心理需求,而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老年人融入社会[14]。因此,相比过去以大型郊区养老机构为主的模式,近年来城市的整体养老设施发展模式是市区的中小型全托养老设施结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5]。老年人可以就近选择家附近的全托养老机构,降低时间成本,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家属探望老年人的频率,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16]。

通过获取POI数据,截至2021年8月,服务范围覆盖青羊区的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共有34家,其中在青羊区内的有21家。机构的空间分布趋势和老年人口分布趋势基本符合,中心区的草市街街道、西御河街道、少城街道、草堂街道、府南街道内部及周边分布较为密集,机构覆盖范围大;光华街道、金沙街道、苏坡街道整体分布比较均匀,光华街道东侧为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校区位置,苏坡街道北侧还在开发中,目前未配建;西侧文家街道、黄田坝街道、蔡桥街道,为主要工业区和待开发区,分布较少。文家街道内有2家,均在边界位置,街道中间大部分范围都没覆盖到,黄田坝街道和蔡桥街道范围内均只有1家机构,三个街道交界区域目前完全未配建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康河街道目前有2家机构,分布距离比较适宜,能覆盖街道大部分区域(图3)。

图3 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在青羊区内获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工作站等服务设施。根据POI数据统计,目前辖区范围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有58个,对比各街道内的社区数量及养老服务设施数据,尚有一半街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仍少于街道内的社区总数(图4,表5)。从社区养老设施空间分布与老年人口密度匹配情况来看,现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68.97%分布在以苏坡街道与金沙街道分界的西三环线东侧,苏坡街道虽然配建了7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但分布位置比较集中,设施服务范围重叠比较明显,整体街道的服务覆盖范围不广。

图4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表5 街道社区数量及养老服务设施数量

参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中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配建要求和指标,此类养老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米。按300米设置服务设施的缓冲距离,通过ArcGIS计算出服务范围包含青羊区的所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缓冲面积约为16.06平方千米,与行政区面积比较,青羊区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仅为24.82%。近年来,随着当地区民政局逐步加快推进全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整体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数量有明显提高,但整体服务覆盖范围广度不足。东侧街道布局集中,有较多重叠区域,而苏坡街道以西4个街道的社区养老设施数量均小于社区总数,还有部分社区内未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2.医疗服务设施

医疗服务设施按15分钟步行时间和5分钟步行时间分别采集了服务半径为1000米的综合医院,以及服务半径为300米的社区医疗服务设施的数据。获得服务范围覆盖青羊区的综合医院数据92条(辖区范围内39条),15分钟服务覆盖面积为37.46平方千米,占青羊区辖区面积的56.01%。草市街街道、西御河街道、少城街道、草堂街道、府南街道、光华街道基本可以保障服务面积全覆盖,而剩余的6个街道综合医院数量不足,目前总共只有6家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缺乏,无法保障老年人就近使用医疗服务设施。目前有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的街道,应保证15分钟范围内有综合医院,例如康河街道有2家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但目前还未建有综合医院。青羊区内社区医疗服务设施数据33条,由中心区域向外数量逐渐减少,空间分布与人口分布情况相符,主要结合居住区等区域配建,但在数量上存在不足(图5)。

图5 医疗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总体可以看出,由于城市中心区域的需求量较大,青羊区内综合医院聚集分布在靠城市中心区域,服务范围重叠明显,而西侧医疗设施不足,存在服务盲区,整体分布不均衡。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分布比较分散,服务重叠范围较少,但总量不足,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口日常的医疗服务需求。

3.休闲娱乐设施

老年人的休闲娱乐设施包括公园、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通过数据采集处理,筛选服务覆盖范围包含青羊区的数据,获得公园数据46条,服务面积36.88平方千米,覆盖率为55.14%。空间布局上不太均衡,西侧较少且服务盲区面积较大(图6)。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协会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文娱兴趣活动的室内服务设施,分别按5分钟和10分钟的步行范围设置缓冲距离,得到服务范围包含青羊区的数据分别为18条和19条,总体的服务覆盖面积为12.39平方千米,覆盖率为18.53%。设施分布较分散,服务覆盖重合区域较少,按各街道配建情况来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草市街街道、西御河街道、少城街道、光华街道、苏坡街道及文家街道,而剩下的草堂街道、府南街道、金沙街道、黄田坝街道、蔡桥街道、康河街道内目前都未配建此类设施(图7)。

图6 公园分布情况

图7 老年活动设施分布情况

整体而言,公园类休闲设施数量充足,但空间分布不均,东侧过于集中,西侧少且稀疏。老年活动中心等室内文娱活动设施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街道之间分布差异较大,50%的街道目前完全没有相关设施,无法满足周边老年人的文娱活动需求。

4.科教文化设施

本次研究中的科教文化设施主要指满足老年人文化养老需求的老年大学,而此类老年教育设施目前在国内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老年大学在社会层面而言普及程度也远远不够[17]。根据目前收集的数据,1000米服务范围覆盖青羊区的老年大学有8所,2所地处与金牛区交界,4所集中在光华街道和草堂街道,有部分服务覆盖面积重叠,1所位于西御河街道边缘,服务覆盖的街道面积较小,1所由成飞集团配建在黄田坝街道,基本可以覆盖街道内主要老人集中居住区域。整体在青羊区内服务覆盖面积15.79平方千米,覆盖率为23.61%,设施数量不足,大部分街道内还未建有老年大学(图8)。

图8 老年大学分布情况

(四)青羊区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问题

通过上述对成都市青羊区现状各类老年服务设施的数量、服务范围、空间布局等数据的可视化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1.生活圈范围内的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青羊区各类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分布趋势基本与老年人口密度相符,靠城市中心区域街道设施分布较西侧集中,老龄化率相对较低的工业区、开发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分布分散,存在大面积服务盲区。研究区域整体在15分钟生活圈范围内服务于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距离建成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要求的生活环境还有很大差距。

2.医疗设施配套分布不均。靠近城市中心区域医疗设施过于集中,服务面积重叠区域过多,西侧区域则数量稀少,布局分散,空间覆盖均匀度较低,特别是距离中心区域稍远的全托型养老服务设施,周边的医疗设施严重缺乏。

3.休闲、文化类设施数量不足。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满足老年人心理需求、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增强交流的服务设施数量不足,康河街道、蔡桥街道、金沙街道、府南街道等街道范围内目前都还未配建有此类服务设施。

四、老年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方法思考

(一)制定全面方案,加强顶层设计

针对各类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根据城市老年人口增长趋势合理科学地进行近远期规划,针对老年设施建设制定更详细的专项规划,完善生活圈范围老年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建成适合居家养老的生活圈环境。从顶层设计出发,在规范指标上进行调控,保证老年服务设施用地有效供给,新区建设及旧区改造中政府要有实际的行动计划,指导督促确保配套老年服务设施落地建成[18]。

(二)结合数据分析,科学合理规划

在前期规划中,要结合数据分析,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量化需求,准确具体地制定方案,确定各类设施合理的服务半径,统筹安排区域内各项老年服务设施的位置,减少服务盲区,同时避免设施过于集中、服务覆盖面积重叠造成资源浪费[19]。

(三)结合现状改造,实现“就地养老”

新建居住区可按照标准配建老年服务设施,而老城区用地紧张、建筑密集的街道,利用存量资源建设老年服务设施难度较大。针对这一情况,可通过政府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利用既有闲置住房改造,将部分养老服务功能转移到社区内部,既实现了闲置用房再利用,又保留了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场景,进一步推动周边老年人就地就近养老[20-21]。

(四)养老产业共享融入,打造全年龄友好环境

现有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老年文娱类服务设施还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为改善这一现象,除了新建服务于老年人的文娱设施外,还可以将现有普通文娱类服务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市民活动中心等进行适老化改造,面向全年龄人群,便于让老人融入社会,打破年龄界限,加强各年龄群体的交流,而不是将老年人单独隔离[22]。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部分大学也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可以将大学校园部分内部设施共享,结合养老服务专业进行产学研融合,既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活动场所,又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场所和学习案例[23]。

(五)政策推动建设,完善硬件软件

政府要发挥作用出台举措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硬件方面有效鼓励民办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和政府公办养老服务设施共同发展,扩大设施供应,提高养老服务设施硬件数量[24]。软件方面则是要提前做好专业人员的培养,支撑后续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加大院校康养类专业招生规模,与院校制定定向培养计划等措施,保证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支撑产业良性发展。

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是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时期城市发展规划体系中最具战略引导性的重要内容,须立足于全域空间覆盖和全要素统筹的系统性思维,发挥从战略规划到落实详细计划的上传下导作用。本次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范围老年人日常生活相关服务设施POI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老年人口密度与养老服务设施、医疗服务设施、休闲娱乐设施等老年服务设施的空间匹配情况,并提出了在既有基础上的优化策略,希望对成都未来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和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青羊区服务设施街道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4:16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成都市青羊区:紧盯目标有序推进 人社工作取得成效
青羊区:多措并举持续发力 确保就业形势整体稳定
2021年“成德眉资”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在成都市青羊区举办
热闹的街道
基于实效性的社区居住服务设施统筹研究
智能城市(2018年7期)2018-07-10 08:30:18
热闹的街道
论高速公路收费服务水平的提高和收费服务设施的完善
中国公路(2017年10期)2017-07-21 14:02:37
风居住的街道
琴童(2016年7期)2016-05-14 10: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