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吴得成 李妍 夏紫璇
(南京财经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2021年3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确定了“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延迟退休实施原则。为改善现有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劳动力需求不平衡、高老龄化人口率和低出生率而加重的社会养老等问题,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可谓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政策对象的多重视角,自下而上地进行分类分析,通过网络问卷收集和重点案例访谈,获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状态、不同就业岗位的社会群众对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的意愿,充分听取其在福利保障上的要求和建议,从而在创立“超长待机”+“新能注入”的创新型就业机制的基础上,为完善相关就业配套措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度人口年龄结构和抚养比指标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5%,远远高于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7%的划分标准。人口老龄化彰显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科技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和社会负担。从长远看,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不利于社会的健康运转,也不利于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压力不断消耗经济发展活力,压缩经济增长潜力。
我国现行退休制度是由1978年国务院推行的《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和《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所确定的,其中男性工人干部退休年龄为6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而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要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为促进政策的顺利推行,国务院确定了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实施原则。即坚持逐步调整延迟退休进度、增强个人自主选择是否退休的空间、对于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对待、相关的配套和保障措施协同推进。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3.64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9.43岁。这与我国现行退休年龄(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相比,男性延迟退休年龄可调整空间不大,女性延迟退休年龄可调整空间约为男性的两倍之多。
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及全国经济和教育大省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江苏省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系数约为15.08%,不仅超过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2.6%,还高于联合国老龄化标准的两倍。发达的经济承受着更大的养老压力,数据显示,2019年江苏省老龄人口抚养系数为21.2%,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7.8%。而根据《江苏省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江苏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的21.84%,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据18.70%。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已实施40年之久,亟需改进以适应当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水平。从短期来看,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不仅是一项适应当前社会现状的政策调整,还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养老压力的调节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在宏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把江苏省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对其进行线上问卷收集和典型案例人物采访,将问卷数据和重点案例数据进行分类讨论,从而获得更具现实意义的、针对性更强的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问卷共235份,其中有效问卷235份,年龄跨度为18~60岁以上,人员涉及学生、公务员、国企、私企、外企及事业单位员工,辐射范围较广,数据较为全面。调查问卷涉及两个占比较多的突出群体——尚未工作的大学生和临退休职工。问卷数据分析采用多视角、多类别的方法进行比率分析,基于受调者性别、职业及工作状态等角度研究政策意愿和原因分析,探索认知差异造成的不同价值需求在延迟退休方面的体现。
总的来说,不同性别条件下,人们延迟退休的意愿分布基本一致,60%以上的受访者只能接受短时间的退休年龄延长。并且,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人们的意愿逐步降低。基于性别视角,不同性别对延迟退休的意愿差距主要体现在1~3年和6年以上。其中,男女对延迟退休1~3年的意愿分别为63.46%、69.47%,相差6.01%;对延迟退休6年以上的意愿分别为9.62%、3.82%,相差5.8%。相较之下,男性对延迟退休的意愿更为高涨。
不同职业条件下,延迟退休意愿退休年限情况(如表1所示),除公务员及国营企业外,大部分职业工作者依然倾向于延迟退休更少的年限,或者说对延迟退休的接受意愿更低。延迟退休意愿与延迟时长存在对立关系,即负相关。
表1 不同职业条件下延迟退休意愿退休年限
在公务员及国营企业职工角度,更多的人选择延迟4~6年。高待遇条件下,人们对职业工作延迟退休的意愿更高,这也可以作为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的突破口之一。
不同职业条件下,延迟退休意愿退休年限可知,除刚入职的职工外,随着工作年限或年龄的增长,受访者选择延迟1~3年的比例越低,即延迟退休的意愿越高。尽管年轻一代对工作的需求很大,意愿却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人更注重生活与享受,对于工作,仅是基于生存和自我价值的需求。同时,选择延迟6年以上的占比从刚入职职工、中青年上班族、临退休职工依此下降,表明年龄和身体素质对延迟退休的接受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负相关关系。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选择了接受延迟退休1~3年,大量的问卷案例使得基于选择1~3年的政策接受者视角进行原因分析具有更多的必要性。
第一,相对其他受访者,选择1-3年的受访者延迟退休意愿更低。这部分受访者对延迟退休政策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仅具有初步了解。对政策的模糊定义和不了解限制了受访者对政策的看法和态度。他们认为延迟退休使得高龄职工依旧占据工作岗位,不利于就业市场新鲜血液的注入,对新的求职者来说,产生的挤出效应会增加求职的难度。第二,19.11%的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会刺激就业市场,配置新的就业岗位,所造成的挤出对求职者的影响不大。最后,问卷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延迟退休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即将进入就业市场的应届毕业大学生和即将退出就业市场的临退休职工。因此,在延迟退休的同时,把握就业市场的“出口”和“入口”,建立“超长待机”+“新能注入”的就业机制,创新相关就业配套,缓解就业矛盾,平衡市场供需,实现就业效益最大化。
实行延迟退休政策直接影响到三类人员,即临退休职工、刚入职职工、应届毕业生(未入职),通过重点案例采访了解其政策看法及政策诉求,使得相应配套措施的提出更具有现实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人群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看法
2.5.1 横向角度分析
应届毕业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在就业市场中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延迟退休对年轻就业市场的挤出是年轻求职者担忧的来源。在政策诉求上,应对应届毕业生及高龄职工给予较多关注,希冀在满足自身就业需求的同时,平衡高龄就业者的需求,缓解双方的就业矛盾和冲突。这种担忧受限于认知差异,新老就业者的矛盾是个人价值实现与就业市场的矛盾,而不是双方对立的矛盾。
对于刚入职职工而言,高龄职工长期占据企业中高层,不利于年轻职工上升,年轻职工对职业成长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矛盾。因此,应更注重新老职业者职能的分配及相应福利政策与措施的制定与完善,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灵活调整绩效考核标准。以临退休职工角度出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职业经验让他们对待问题更加科学,在政策接受上也期望在自我价值和当前就业市场条件之间求取平衡。
2.5.2 纵向角度分析
从纵向来看,应届毕业生、刚入职职工、临退休职工在延迟退休方面对就业影响有着不同看法。应届毕业生在对就业未知的情况下,认为延迟退休对就业具有消极影响;刚入职职工在当前就业保障的基础上,认为延迟退休在对就业产生挤出的同时,也会由于工作年限的增长而促进升职加薪;临退休职工认为,应全面而客观地考虑延退政策对就业的影响,延退在短时间内会减少年轻人的就业岗位,但长远来看,起着提高就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社会效率的有益作用。
此外,不同的就职状态对政策诉求也各不相同。应届毕业生聚焦于就业培训与就业指导,期盼社会各界予以毕业生更大的就业扶助,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求职环境。刚入职职工注重的是企业提供的福利保障是否满足延迟退休的要求,结合自身需求,强调“利益诱导”。临退休职工认为实行延迟退休政策,要将延退的自主权下放于民,重点关注老年人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追求。同时,还应注重结合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自身需求,做到科学统筹工作岗位。
为促进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首先,要听取社会各界的声音,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政策诉求和福利保障要求,从而做到决策为民,促进发展。其次,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充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借鉴外国成功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着重考虑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创新化、针对化实施方案。最后,延迟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的先行政策改革提供基础和保障。相关配套措施必须先行实施,创造出益于实行“渐进式延迟退休”的舆论环境和政策坏境。为此,提出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的政策建议。
延迟退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就业岗位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应提高就业需求,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应制定更多有助于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动员高校及社会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创业就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重视入职培训,加强培训力度,增强青年劳动力的个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实施延迟退休政策会给老年人再就业带来直接影响,政府必须充分完善老年人就业保障体系,企业应当对工作岗位进行统筹,建立高龄职工就业机构,提供就业岗位统筹安排服务,工作强度低的可优先考虑延迟退休职工,将就业岗位在老年人和青年人间进行精准配置,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不影响青年人就业的双赢局面。此外,单位可为延迟退休人员制定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以为年轻人提供经验指导为工作方向,使其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从而实现“超长待机”+“新能注入”的创新型就业机制。
延迟退休应注重弹性实施原则,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性别应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可根据临退休职工的身体状况及退休意愿综合考虑其退休年限。相较男性而言,由于女性的人均寿命更高,且目前女性退休年龄更低,并存在较大可调整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女性的延迟退休进程。此外,双职工家庭亦可根据自身家庭状况,在是否延迟退休及延迟退休年限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在当前的福利保障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年金制度,加大福利力度,根据延迟退休的年限,适当增加相应养老金的发放,鼓励养老金向自愿延迟退休职工倾斜。此外,也可依据不同行业,为延迟退休子女或父母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发挥社会福利保障功能,及时跟进教育、托育、托老、健康等配套公共服务政策。